梁月竹:健康精神卫生理念的“播种者”

2019-08-12 09:42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家长孩子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费 菲

“我在安定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 余年,与科普工作结缘10 余年。这得益于医院历任领导对科普宣传工作非常重视。记得那时马辛院长刚从美国回来,带动我们几位大夫写科普文章,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后来我担任儿科主任,郑毅院长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他也经常带动大家参与科普宣传工作。同时,海慧芝老师带领宣教中心人员积极主动的科普工作也给医院品牌抹上了亮色。”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宣教科主任、北京安定医院知名儿科专家梁月竹主任如是说。

梁月竹主任告诉记者,今年是祖国母亲七十华诞,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也恰好到了三十而立之年。30 年前的1989 年7 月5 日,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成立,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在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直接领导下,挂靠北京安定医院管理,承担着北京市16 个区县所有社区的精神卫生业务指导工作,包括流行病学科研、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医疗、教学、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培训等各项工作,应该说为促进北京市市民的精神卫生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梁月竹:健康精神卫生理念的“播种者”

梁月竹主管的宣教工作任务是开展精神卫生日常宣传工作,促进全北京市民心理健康的素养提高和精神卫生的保健职能。日常工作的头绪繁多,比如推荐科普文章及漫画宣传的构思、修改和推送。每逢重大纪念日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百姓了解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比如世界精神卫生日,2018 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精神卫生保健所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围绕着主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把知识、想法,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能让他们看得懂,记得住,让宣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还承担一部分心理健康领域的工作,比如,2019 年精神卫生保健所工作的“重头戏”是心理健康筛查项目,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为促进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而设立的。项目的出发点是让老百姓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检视,一旦发现问题可得到5 次免费心理咨询。“精保所所领导统领,带领着我们科人员推进这项工作,大家都很有干劲,但这毕竟是一次首创,缺乏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开展多方协商,共同沟通促进。不管采取主题宣传或心理筛查项目哪种方式,对推进精神卫生工作都很有意义,目的在于促进老百姓对心理健康,精神世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一层的关注。”梁月竹表示。

十几年前,梁月竹医师在儿科当主任,带领科室在儿童精神科临床工作的知识范围内奋进,但此时她在健康科普方面的实力已得到了显现。2009 年获得西城区科普讲座比赛第一名,2010 年受邀在第19 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发言,2011 年她多次受邀担任北京市健康教育示范指导和西城区健康教育示范指导。她还多次作为主讲人,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宣教。除参加医院举办的咨询宣传活动外,还组织科室人员开展多次义诊或爱心咨询活动,与东城区疾控中心合作进行学龄儿童注意力障碍的普查,先后得到《政协报》《环球时报》《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国人口报》《中国消费者报》《晨报》《信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当代家庭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受组织委派转到行政岗位后,梁月竹主任担起全北京市16 个区县的精神卫生宣传工作。对这一转变,她笑着比喻说:“原来是‘零售'工作,出门诊看病,带下级医生查房并给予指导,能影响到的人群有限,但到了精保所后就是从事‘批发'业务,每当在季度例会发言时,面对的是16 个区县的精神卫生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用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理念去‘批发式'影响大家,传递‘上医治未病、窗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理念,影响的人群更广了。”为了解临床动态,保持业务状态,梁月竹主任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还坚持每周出儿童精神科门诊,她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名患者,经常在临床工作的间隙不忘科普宣传。她的理念是:“做医生的多说几句,患者就少走很多弯路。”

“无论是作为医生、科室领导,还是公共卫生单位行政人员,首先要注意自己心理的素质和状态。我的很多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精进各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在个人成长上也下过很多功夫,我认为只有自己去体验、去穿越,才能去体会很多人在战胜困难过程中的不容易和他们需要什么。”梁月竹主任表示。

对话:专家解惑

《中国医药科学》:梁主任,您好!请问对病情稍微轻点的患者,是否建议辅助心理治疗?

梁月竹:现在很多治疗方案主张综合治疗,往往以一种治疗为主,在此基础上还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段,比如在患者的预防、康复阶段,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是必要的,比如,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的孩子,受心理影响的因素较多,所以建议他们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有些患者结合心理治疗可能效果会更好,即便是主要靠药物治疗的重症患者,在康复阶段配合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对康复会有帮助。

《中国医药科学》:您的一篇科普文章中提到“警惕儿童心理求助信号”,列举了不愿上学,过分活跃,小动作多,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但在生活中有这样表现的孩子很多,如何判断是出现了问题?

梁月竹:我在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个简单判别法:当孩子的心理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年龄不符,与他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及受教育水平相抵触时;或当其行为及情感给自身或与其生活在一起的人造成持续、反复多次的痛苦时,这个孩子就有了“心理障碍”。只有及时看心理医生,才能早日解除痛苦,让孩子步入正轨、健康发展。举例说,一般越小的孩子可能活动量和频率就更大一些,但达到一定的年龄,就不能是老闲不住的状态。不同年龄的活动量是不一样的,国外曾有某一级运动员模仿一岁幼儿躺在垫子上做四肢动作,一小时后就累得停下来,但一岁的小孩天天做那样的动作而乐此不疲,这是年龄与活动量相匹配。当孩子还体现出小于自己年龄状态的活动量,就是与年龄、心理的表现不相符。比如:多动症的小孩达到一定年龄还是闲不住,表现出比他小几岁的孩子那样的活动量,就显得比较幼稚。

另外,其行为及情感给自身或与其生活在一起的人造成持续痛苦时。比如给自身造成痛苦的情况有: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很痛苦,或一到考试前、上学前就恶心、肚子疼,或是心烦发脾气。还有一种是孩子自身体会不到痛苦却给家人或周围的人造成痛苦,像躁狂,往往表现得很高兴;比如一个孩子把家里的金银首饰从20 多层楼上往下一撒,父母追下去捡没找到,孩子自己特开心,却给家人造成了持续的痛苦,这也是孩子心理有异常。

《中国医药科学》:临床上您是否会接触到有些小孩是青春期的叛逆不合作或是脾气暴躁,家长因过度焦虑带过来看病?有的孩子一回家就关在屋里,不爱和家长交流,孩子是否有焦虑抑郁表现呢?

梁月竹:家长带正常孩子看病的情况不多。因为仅仅是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可能会发脾气或反抗家长,可他们自身的情绪调节状态是正常的,喜怒哀乐都有,也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但生病的孩子心理体验和状态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可能表现为心烦、痛苦或躁狂,比较亢奋、挑剔。要看孩子自己内心有没有感触,轻性病有自知力(编者注:通常神经症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并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当孩子觉得跟爸妈没有什么可聊的,自己玩更有意思,在他看来是平常心,但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变了,怎么不理我们了,但这个孩子只是不跟他们交流,并不意味着不与其他人交流,跟同学、老师可能交流的很不错,这就不是病态。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家长要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该进步、该成长的时候却没有做好自身成长。

《中国医药科学》:像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慢,生活中好多孩子都有类似表现,怎么能判断是注意力障碍呢?是否能通过比较快速的方法,比如评分表来判断?

梁月竹:注意力障碍其实是孩子从小就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或是行为多动,或做事磨蹭,或不守秩序,没有耐心,容易分心。一般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大多数都有听讲不够专心,写作业较慢,丢三落四等类似描述,是自幼脑神经发育问题的逐渐体现。如果孩子以前没有类似表现,仅仅就在近两三个月才出现,这就要考虑是否家里出了什么事导致情绪问题。当注意力出现问题时或当学习成绩不好时,其现象背后有很多可能性,且因人而异,带他们进行心理检查评估,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影响孩子,然后根据原因来处理。有一部分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问题,还有一部分可能是抽动伴发的注意力问题,或是心理状况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家或班里)导致情绪问题,还有的可能是其他精神障碍导致。社会上各种评估表量表仅仅是参考,而专业的精神检查和心理评估是要在面对面交流中进行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或行为有疑问时,可求助专业人士。家长无需担心,不会出现到医院看病就会被认为孩子肯定有问题。经验少的医生判断不确定时,可以转给上一级医生评估。如果孩子确实不存在问题,专业医师经精神检查和评估后会进行准确的评价。

《中国医药科学》:有的老师面对特别淘气、坐不住的孩子,会对家长说,考虑孩子有多动症,这是否属于过于泛滥的评价?

梁月竹:在说这个问题时,要考虑身为老师或其他角色的人,是否有对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为多动症]带有贬义的一些说法。如果带有贬义,被评价的孩子及家长在病耻感的驱使下,都会本能的逃避跟这个疾病的关联。这也说明精神卫生的宣传很重要,应广而告之:精神卫生疾病与其他疾病是一样的,身心疾病都是身体的系统当中某个部分出现问题了,不应有病耻感。世界上还没有人不患病,只不过是患病的病种和时间段不一样。每个家庭都有难处理的困难,都会面对需要超越的精神心理问题。既然都是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就不应把任何一个疾病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应该尊重所有疾病的患者。庆幸的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大家能明显感到社会群体对精神疾病的患者更为宽容和尊重。

《中国医药科学》:近期报道多起青少年轻生事件,比如上海17 岁男孩被母亲批评骤然跳桥引起社会关注,孩子决然的行为似乎很难理解,如何在精神健康方面及早干预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梁月竹:孩子在成长当中大脑发育不那么完善,可能表达并不准确而充分。当孩子表达不充分时,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照顾、体察要仔细到位。父母应学习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更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不但要注重孩子智能、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情商、财商、健康商、逆境商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实,孩子的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复杂,只是有时无法明确表达。有的时候,孩子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内心早已翻江倒海。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情绪的变化,看孩子是否有睡眠不好、吃饭不香、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爱发脾气、容易紧张、过分担心等心理求助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或行为、情绪表现与年龄、教育程度不相符时,家长要与孩子多谈心,多关心孩子,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成长中的一些性格缺陷,及时给予纠正,甚至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明确情况。

当孩子出现前述简单判别法列举的情况时,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出现问题,可以让专业的大夫给孩子做个评估。作为父母,应有意识的为自己心理健康负责任,怀孕前要让自己心理趋于成熟,怀孕后要照顾腹内胎儿,做好心理建设,孩子生下来后母亲要维护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自己和后代的心理健康负责任,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成长,保持心理平稳健康的状态。人的心灵成长没有止境,成长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无论孩子或成人,都应当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亲密程度、沟通方式等,会影响孩子情感层面的态度。家庭乃至于家族会影响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还有与孩子接触较多的人,如爷爷、奶奶、保姆、老师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因此凡与孩子相关的人都应注意言行举止和控制情绪,以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实人的表现肯定有其相应的基础,如果成年人动辄就冲动,经检查又确实没有精神疾病,那他有可能是人格问题(编者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人格有不同定义,一般认为,人格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比如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其中,性格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部分),有缺陷的人格问题也是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另外还有可能是有情绪问题(编者注: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而作为家人往往没有发现他有情绪问题,往往觉得他仅仅是不懂事、脾气不好、个性有问题,或不爱说话,或被学习压的、被工作累的,没有注意到他可能是有情绪问题。

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可能是某个时刻你对他说的也许并不是过分的话,但在他内心来讲可能就是压在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瞬间崩溃了。在诊室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没有察觉:“大夫您还是问孩子吧,老师把我叫到学校去,让把孩子接出来,还说是有情绪问题。”医生问:“您发现什么了?”家长说没觉得有问题。后来医生就问孩子,孩子哭着说:“我不想活了”。医生问:“你跟你妈妈聊过这个问题吗?”孩子说:“她哪有时间听呢?”孩子给她妈妈这样下了定义,所以不跟她说。她妈妈觉得她平时也挺乖,却没意识到这种想法已在孩子脑子里盘旋很长时间了。后来医生经过诊断孩子确实是抑郁状态,进行了抗抑郁治疗。

为什么孩子不跟家长沟通呢?其实孩子在跟家长的长期相处当中,对家长的处事模式已是心知肚明,知道有些话可以对家长讲,哪些话对家长讲不通。比如可以告诉家长自己想要吃些什么,但说些“消极”的话就会受批评,所以干脆就切断与家长沟通的通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的话说,有的话不说”的局面。当孩子应该说出关键的话的时候,需要有人支持的时候,反而可能就选择不说。但毕竟只是个孩子,无法调控情绪又不能承受,当他觉得已被触及最脆弱的一霎那时,压抑太久绷不住了,就会采取断然措施。而实际上孩子已较长时间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只是家长没有察觉。为什么我们看到来门诊的孩子与父母不说真实情况,进来就跟医生讲得很清楚?那是因为他感觉到医生在意他的感受,而且孩子也需要情绪发泄的出口。

《中国医药科学》:对于心灵成长,很多人想做可做不到,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梁月竹:很多文章都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人影响很长远,成人会受到儿时的影响。虽然如此,但不应该过分强调。其实每个人成为成年人后,不应天天指责父母给我带来什么,而应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起责任来。无论是人际关系、学业、事业,还是生活中感觉到受挫、痛苦时,比如考试失败,选择职业时面临困难,谈恋爱遭遇分手、吵架时,就有了求助需求,此时抓住这个极好的成长契机点,进行心理咨询或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一个人心灵成长了,他的孩子、他的另一半和他的父母都会受益。比如,可以参加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指向性并不强,团体咨询的导师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会抓一些问题进行整体的咨询,有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人像照镜子似的,可能也同时解决了问题。

另外,一般缺乏自知力的患者,属于重性精神疾病,治疗以药物为主。但当重性疾病患者经治疗后已经不处于急性期状态,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一些生活或学业问题(不是疾病问题)时,也可以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问题,医生要分析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还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已处于很稳定的心理状态,但最近可能是未按规定服药或其他因素导致发病,之前建议执行的心理治疗暂时停下,加强药物治疗后到达相对正常的状态时,再来解决心理问题(不是疾病问题)时,还可以继续进行心理治疗。

《中国医药科学》:美国心理咨询行业非常普及,30%的美国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许多家庭有专门的心理医生。而国内群众对心理咨询相对陌生,怎样选择正规、能替患者解决问题且保护隐私的心理机构?

梁月竹:很多父母不太在意孩子的感受,因为他们可能连自己的感受都不在意。所以需要全民大力倡导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前面所提到的北京市心理健康筛查项目里可能会强化心理咨师师督导工作,现已提上日程。筛查项目中将设立管理组、制度组、治疗干预组和督导组。以往的心理学从业者中,只有极少数咨询师才有机会得到督导(编者注: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包括技术督导和个人心理成长),所以有相当多的心理咨询师在没有督导的状况下从事了相关的工作,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现象:老百姓对心理咨询不满意,心理咨询师也自感很耗竭。不过,目前越来越正规了,行业情况会越来越好。

《中国医药科学》:2017 年1 月,云南某三甲医院眼科主任雷霍在家中跳楼身亡。2017 年2 月,黑龙江讷河某医院麻醉医生陈江在家中注射麻醉药死亡。2017 年6 月,山西医科大学某医院神外医生樊俊在医院跳楼身亡。2017 年9 月,齐鲁医院麻醉医生董华,在手术休息室注射麻醉药死亡。2018 年1 月,河北廊坊某医院院长张毅在医院跳楼身亡。医生工作压力大、睡眠剥夺、过劳、职业倦怠、医疗纠纷……每天为人解除病痛,却常忽视自身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如何及早干预?有的医生不愿求医,一方面是病耻感,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心理咨询机构如何确保患者隐私?

梁月竹:我们精神科医生很少听说出现类似问题,也许是与自身懂得这方面的知识有关吧。有矛盾当然尽量避免,但是出现了矛盾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样也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其他专业医生也是一样,出现问题应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心理机构有责任对来访者的情况保密,一般要签保密协议。

《中国医药科学》: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精神疾病的前期,是症状较轻的阶段。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有何区别?

梁月竹:实际上在某个范围内,心理跟精神是等同的概念。凡是障碍性、疾病性的情况习惯性称为精神问题。正常群体但有心理失衡的状态称为心理问题。按理说如果没有病耻感,出现问题应先让精神科医生给过过筛子,分出是正常或异常。如果属于异常情况再分清是神经症性的,还是重性精神障碍的。如果是正常群体范畴的,就要看是真的没有问题,还是存在问题;如果是存在问题的话,就要分析是一般性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疑似神经症的问题,心理状况是有分层的。 医生能扫描出是病还是非病,非病可以进行心理干预,如果是疾病,可以选择药物或药物联合心理干预。但一开始让心理咨询师评估,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误差,因为有一部分心理咨询师是没有接受过精神科的专业训练的。

《中国医药科学》:我国在儿童抑郁症、抽动症领域的治疗,比如中医药治疗有哪些优势?中药是否比西药依赖性小?

梁月竹:我个人喜欢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就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使用。我是西医出身的,但也会应用中药辅佐。中医博大精深,我也有半年学习中医的基础,会把中医药很多有用的治疗方法灵活借鉴。“君臣佐使”,君为主,其他的为辅。其实,我们处理日常事务或处理其他的躯体疾病时也可以是这样的。

大多数精神科用药没有依赖性,但不能突然停药,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逐渐减量再停药,而且要选择合适的季节、根据患者当时的状态来考评是否可以停药。有些家长认为治好了就自作主张停药,停药后很多人复发了,同学老师对他的评价判断就出来了,这会对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大部分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患儿,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疗效,甚至不再复发。不能说百分之百,但基本上可达到99%。

《中国医药科学》:公众对待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认知及态度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梁月竹:要正确看待心理或精神疾病,把它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看待,不要有歧视,疾病没有分别;另一方面,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更应是尊重的。对患任何疾病都不应该歧视、回避,而应该是:既然得病了,第一想到的是帮助患者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从疾病当中脱离出来。但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全然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与别人发生较大矛盾,比如:一般在马路上我从不跟人较劲,你并不知道对方是否有人格问题或是轻躁狂类似的情况,何必太在意对方的“无理”呢,退一步海阔天空。

《中国医药科学》:在临床上遇到有些患者情况不好,但不愿住院怎么办?

梁月竹:孩子近期有自杀自伤等严重行为,而孩子母亲在家庭职能上有些缺陷时,我宁可让孩子先住院。因为有的妈妈有可能没按时让孩子服药,就会耽误孩子的治疗,同时有可能照顾不到孩子的安全出现风险。我要跟家长强调建议住院的原因是考虑到孩子有风险。如果家长还坚持不住院,我一定要严肃地告诉她,你要对孩子的生命负责,要盯住了孩子的行动,一定让她好好吃药,有情况务必马上来医院复诊。

随诊记录:他们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也可能是我们的故事,人们的心理有很多共通之处,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处于心理脆弱的状态)

2019 年6 月6 日周四下午已接近下班,而候诊厅的座椅上依然坐着十几名候诊者。诊室门口的走廊里站着五六位,多是母亲带着孩子,静静的等着。安定医院大厅宽敞明亮,诊室和所有医院并无二致,不同的是人流量不像一般医院那么多,显得热闹而不喧闹。梁主任上下午门诊看了50 多个患者,医院本来16:30下班,送走最后一个患者已是19:32,天色已暗。

Child1:女孩,14 岁。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状态。

记者门诊印象:女孩十三四岁左右,约一米六,剪得很短的男孩头,白胖的脸上稚气未脱,显得没精打采。

梁月竹:孩子怎么样?孩子母亲(对孩子):你说。孩子(略带哭腔):不怎么样。梁月竹:最近情绪是好点还是跟以前一样?孩子:(停顿20 多秒没说话)。梁月竹(轻柔地):怎么了,孩子?没事没事,你跟我说,遇到什么难处了?遇到什么不开心了?孩子重重地长叹一声。

梁月竹(看孩子不回答,转而问家长):家长,最近孩子还是发脾气吗?

孩子母亲:她发脾气少了,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暴躁。梁月竹:就是说减轻了?说话还带脏字吗?孩子突然插嘴:重点是,我几乎都不理你们 。家长笑说:哈哈,一跟她说话,她就想恼。

□宽敞明亮的医院门诊大厅

梁月竹:她在说,你们做家长的怎么不看看为什么要惹得我这样呢?是这样吗?孩子(情绪激动):不不,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我几乎都不跟他们说话了,我怎么可能发脾气呢?

梁月竹:是这意思啊,那你为什么要不跟他们说话了?孩子:(轻轻自语)跟他们说话,我觉得我看见他们就想恼。梁月竹:怎么,你看见他们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我觉得……反正就是想恼吧。

梁月竹:看见他们就很气愤,是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是逐渐形成的,在你小时候也是非常依恋他们的,对不对啊?孩子:可能吧。

梁月竹:所以家长要注意跟孩子的沟通模式,既然孩子现在对有些情况是不接受的,您们就要看看,这种亲子关系就要转换一些方式了,明白吗?我们大人也要继续心理成长的。家长:好的。

梁月竹:如果要是可能的话,做一做你们全家的家庭心理治疗。孩子插话道:不要。梁月竹:做一做家庭治疗,对你有好处,对他们也有好处。

孩子:不,我觉得家庭治疗已经快把我给逼疯了。在来你这之前,我们曾经在石家庄做过家庭治疗。

孩子家长:对,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做的家庭治疗。孩子(有点激动):她最开始说话还有点感触,到后来,没啥感觉。

梁月竹:没啥感觉。是这样啊,每次心理治疗就像找个舞伴跳舞,要找到合适的。不合适的可以再换。因为心理是很有灵活性、艺术性的,不是刻板的,并不像是说这个药每天多少克,怎么吃,它不是这样有一定之规的。所以我觉得你们可以换一下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治疗的机构,再给自己机会继续做一做。一个心理治疗师,或8 个10 个心理治疗师都不代表所有治疗师的水平,因为全世界心理治疗的门派有将近千种。知道吗?一定要有希望的。孩子讲话还带脏字吗?

孩子:很少带,我以前也很少带。梁月竹(温和安抚):现在更少了?火气小点了,是吧?好吧,我这次接触孩子感觉脾气是减轻了,你们觉得呢?

孩子(语气有些激烈):我从小到大几乎很少带脏字。家长:你看她说话,还是那样。梁月竹:但是减轻了就是减轻了。总体表现上看还是好多了。

孩子:你神经病吧,凭什么骂我……(气呼呼)梁月竹:好了,我问完了。孩子可以出去了,溜达溜达。(孩子出去后)对家长说:她这个躁狂的症状虽然比上次来的时候减轻了但还是有。

家长:是啊,你一跟她说话,她就急,她就恼。梁月竹:这就是易激惹的症状,因为不必要的事就特别急。这样的话,您在家能照顾她吗?吃药能保证吗?

家长:吃药能保证。她一般都不怎么亲近我们,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梁月竹:她不听您话又怎么好好吃药呢?如果不能保证吃药,她这样情况就必须要住院的,其实她刚才那个表现就达到了住院指征,易激惹的情况应该住院,否则容易惹事,要不要决定住院?

家长:住院,不不,我们不想住院。梁月竹:那你要照顾好她,不要出现危险。现在她就是躁狂相,稍微还没怎么着呢,她就发火了,就开始攻击人。所以我担心她对家里人有一些威胁。只要出现危险的倾向,就立刻住院。也不用非得等我门诊,任何一个大夫都能收住院。一定要有尺度的。

家长:她没有这么严重,在我们家没有。她只是说话上有点……,没有行为上的。梁月竹:语言上也不行,她容易惹事,比如出门在外。

家长:遇到外人她不说话,不亲近。梁月竹:如果万一遇到事,有些人可不饶她,这就会惹事。做家长的都得想得周全些,多为孩子想一想,得多保护孩子。我得换一种药,她现在不是唉声叹气的状态了?

家长:她反正看着脾气有点大。梁月竹:抗抑郁药不要吃了,她有点转躁。记得两周后过来复诊。如果要有紧急情况,那就及时过来,即便是休息日,急诊也能收入院。家长:哎,行。

Child 2:男孩,14 岁。病史: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症状:反复想事,清嗓子,肢体抽动,划伤自己,眨眼。此次就诊病历:情绪稳定,状态有改善,睡眠好,进食好,躯体良好。

记者门诊印象:孩子情绪稳定,理解力强,应答自如。

家长:这个月孩子出现过两次胸闷。梁月竹:胸闷是生气着急后胸闷还是没有原因的胸闷?家长:着急后。

梁月竹:生气着急后就胸闷了是吧?孩子:晕倒了。

梁月竹:怎么晕倒的?是慢慢晕倒的,还是咕咚一下就什么都不知道栽倒了?孩子:啥都不知道。

梁月竹:有没有姿势动作的改变?是从蹲着站起来了,还是从坐着站起来了,或者是从躺着的状态站起来了,还是其他情况?是怎么回事?

孩子:有一次是躺着起来的,另一次是蹲着……梁月竹:所以你要注意,有的时候会有体位性低血压。就是你在躺着时,因为你动作快,噌的一下起来,脑袋里供血不足,就会晕。所以你起来时要慢慢的,躺着坐起来一会,再把腿耷拉到床边,再坐一会,然后再过一会再站起来。上厕所也是,蹲着起来时,要慢点。

家长:还有一次是和同学着急生气后胸闷。膝盖不能蹲。梁月竹:那查查膝盖怎么回事,有没有膝盖的问题。抽动频率多了还是少了?孩子:少了。但还是有。梁月竹:注意力不集中呢?没变化是吗。孩子:还是有。

梁月竹:反复想事还有吗?孩子:有。梁月竹:这个没变化吗?孩子:好些。

家长:都轻点了。但睡觉多,跟药物有关系吗?梁月竹:有可能有关系。吃这么多药肯定会有这些反应。但病情需要没办法,目前只能吃药治疗。

家长:光想睡觉,不想上学,回家就睡。现在胖了,老是不出去活动。

梁月竹:慢慢调吧。先调调注意力,然后看看综合药物的效果。新开的药每周加一粒,第一周每天吃1 粒,第二周每天吃2 粒,第三周每天吃3 粒,第四周每天吃4 粒。记住了吗?我已经把服法给您写在纸上了。

家长:等于现在吃3 种药。梁月竹:是的。孩子,好好吃药,现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好好吃药。

Child 3:女孩,13 岁。抑郁状态,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史:挤眼睛、咧嘴、情绪低、有轻生想法。不适反应:头晕。记者门诊印象:孩子脸带愁容,声调低,但会主动表达意见。

家长:上次回去吃药吃了3 天,有天晚上她自己在家玩手机上网被骗了7000 元。我和她弟弟在楼下玩,她就自己把上次开的药都吃下去了,大概两盒。我就赶紧带她去洗胃了。洗完胃,大夫说这些药得停两天,就没吃药。然后就出现浑身僵硬。

梁月竹:后来你是停了还是吃着药呢?家长:哎呀,对了,这个药怎么没吃……

梁月竹(看家长快哭了):这不赖您,您不懂啊我不跟您解释,您也不知道。这种药不能突然停,你就一下把这个药停了,才出现僵硬。但如果涉及到跟生命相关的情况,就重不就轻,该马上停就得停,为了生命安全,有点轻中度副反应就只得忍着。那现在这个药没吃,孩子咧嘴、清嗓子的现象还有吗?

家长:你自己和梁主任说。孩子:我觉得我不是这个病。梁月竹:不管你觉得是不是,现在咧嘴清嗓子还有吗?(问家长)您观察到还有吗?家长:没有。

孩子:就是腿有时还抽,我觉得是吃药吃的。家长:我看她走路都难受死了。

梁月竹:所以你不能一下子全停,咱们还得加回去,要不然你多难受啊,孩子。咱每天吃一片行吗?我感觉得到情绪还不太好,度洛西汀还得吃,好吗?

孩子:嗯,好。睡觉的药能不能别开得那么足?家长:这次睡觉的药管用了,但又太管用了。睡不醒。

梁月竹:那就把米氮平减半片,好不好?但是你现在情绪还总是不好,是吗,孩子。孩子:其实基本上没怎么好过。梁月竹:没怎么好过?孩子:他们都觉得我挺好的,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梁月竹:明白明白。孩子,上次来门诊时说的想死想活、伤害自己的想法还有吗?

孩子:我想住院,能让我妈妈陪着吗?梁月竹:不行啊,没有陪住院的,这是制度。你可以找护工,但是按规定妈妈不能陪住。孩子:那我受不了。

梁月竹(关切地微笑):那你就要管住自己,不许出现伤害性的事情了,好吗?家长要负起责任来,好吧。你能保证按照我的方案进行治疗吗?如果她不能按我的方案来,治疗是最重要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这时您要去想办法住院了。

孩子:为啥家里人不能陪着呢?梁月竹:这是制度啊。这个制度的规定也是很多经验教训得来的,是不得已的。孩子:噢。

Child 4:女孩,15 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病史:从小没条理,丢三落四,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慢,近来有轻生想法。反复想事,写作业慢,生活没意思,伤心难过。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治疗。孩子未到场复诊,由家长诉述孩子精神状态改善,注意力提升,体重增加(129 斤)。

梁月竹:孩子怎么样?家长:挺好,这回成绩上去了五六十分。考了455,原来才300 多分。梁月竹:状态好多了,学习也跟上去了?家长:对对对。

梁月竹:注意力也集中了,情绪还焦虑吗?家长:不焦虑了。梁月竹:真好,那现在还残留什么问题吗?家长:她说转告医生谢谢您,她挺好的。

梁月竹:您看她跟最初正常时是不是都一样了?还心烦吗?家长:有时我们不注意,还会有。

梁月竹:是因为你们刺激到她、有事烦了?还是无故心烦?家长:没有无故心烦,就是刺激到了才烦。冲我们吼两声,然后她又跟我们道歉。

梁月竹:那就正常了,家长和孩子相处时讲究点方式方法。现在有很多孩子看见大人就烦,一看开口,还没听见说什么孩子就生气了。

家长:脑袋里形成了你是个恶人似的想法。梁月竹:就是那方法不对,孩子已经反感这种模式了。恰好这个年纪有点逆反。所以家长要及时调整沟通方式,才能促进亲子关系。咱们用药方案不变了,因为已经加到合适的剂量了。

家长:成绩上去了,我们真是高兴,她自己也高兴。梁月竹:孩子像现在这么好的状态持续几个月还是几周了?家长:两个月前就好了。就是4 月11 日。

梁月竹:那如果没有变化,到今年11 月考虑减药,坚持一下。如果有变化再另做打算。家长:好的。

Child 5:男孩,9 岁。病史:情绪冲动,跺脚,喊叫,凭空闻声,对空比划挥拳,自语自笑,说“我的附身不在了”。记者门诊印象:孩子表情有点阴郁,黑眼圈重,几次自笑,左顾右盼对空气说“哈哈”。

家长:孩子语言表达上感觉比以前好些,幻觉还是存在,一直是乱七八糟地说那些有人动他什么的。刚才等的时间长了又是特别烦躁。动作也比以前多了,跺脚、挥拳打人比较多,一直自语。

梁月竹: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跺脚、挥拳呢?孩子:有人骂我,我就顺着声音打他们。梁月竹:这声音你熟悉吗?是一个人的声音还是很多人的声音?

孩子:我不熟。是好多人的声音。梁月竹:表现比以前活跃是药物有激活的作用。虽然社会功能增强了,但症状没减轻,两者没有匹配上。吃这个药9 毫克已经有一个半月了,看来这个药对他还不是很合适,换换药试试吧。

家长:大夫,平时玩游戏对孩子好吗?梁月竹:不好。最好不玩。他的状态还是……(看到孩子在挤眼睛)还有挤眼睛呢?家长:好的时候交流也挺好的。前两天他上学了,在学校表现还比较好。在外面他控制得还比较好,到家不如在外面。

梁月竹:我这里给您写一个是服药单,还有一个是减药单。每天怎么吃药我都写在上面,你看得懂吧。好好吃药啊。家长:好的,看得懂。

Child6:男孩,17 岁。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史:2019 年初无诱因的心烦,情绪低落,紧张,发脾气,自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生活没意思,有段时间开心,复习效率高,格外高兴,自信,与别人联络增多。情感稳定性,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入室后安静,少语,语音低,有自知力,胆小,外向。服用药物:百优解、德巴金、碳酸锂、乌灵胶囊。记者门诊印象:孩子瘦高个,情绪稳定,面容平静,语速慢,边思考边说。

梁月竹:孩子以前没来看过,看什么问题?家长:他在我们那边医院看过一段时间。梁月竹:孩子什么时候出现情况的?先出现什么情况?孩子:今年年初,当时就是容易情绪低落。梁月竹:没有什么明显诱发因素吧?

孩子:没啥。梁月竹:除了情绪低落,还有没有紧张、心烦啊?孩子:也有,就是有的时候心烦,学习压力大。梁月竹:上学有问题吗?孩子:这个还好。梁月竹:有没有发脾气?

孩子:就是前一两个月爆发那会儿有。我住院之前,就是4 月底5 月初,容易发脾气。梁月竹:有没有出现兴趣减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没有觉得没意思啦,特别自卑啦?孩子:都有。

梁月竹:还有没有其他我没问到的情况?孩子:就是有段时间学习的效率稍高一些,记忆稍好些,然后又碰见啥不高兴的事又低落了。梁月竹:就是那个时候会额外高兴,是吗?有没有又高兴又低落交叠在一起的时候?

孩子:交-叠?好像没有。梁月竹:嗯。高兴的时候吹牛吗?爱买东西吗?爱聊天吗?孩子:跟熟点的朋友很爱聊,跟陌生人不聊。梁月竹:爱做事吗?孩子:指哪方面?梁月竹:就是有些计划,想干些什么大事,将来会很能挣钱,很有水平这种感觉。孩子:没有。梁月竹:有没有去组织一些活动,多和别人联络呀?孩子:有。

梁月竹(对家长说):他是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方面表现都有,交替出现。治疗上以情感稳定剂为主,应该吃德巴金,你们现在吃的药是什么?孩子:碳酸锂和奥氮平。梁月竹:碳酸锂现在的量是多少?孩子:早1 片,晚2 片。住院那会儿是早1 片,晚3 片。另外还吃解郁丸。氟西汀早上半片,奥氮平晚上半片。

梁月竹:你现在心情属于好还是不好的状态,就是说情绪比较好还是比较差?孩子:我感觉应该好点了,情绪偏高。梁月竹:脑子好使还是不好使?孩子:脑子好使。梁月竹:那就把百优解(氟西汀)停了好吗?家长:他最近出院后感觉心情挺好,带他出来玩一个月,他有个哥哥在北京,说挂你的号再给看看。血锂浓度测定和德巴金浓度要测吗?

梁月竹:一个月测一次,你在那边测也行,在这边也可以,空腹来查,头天正常吃药,当天早上不要吃药,也不要吃饭,5 天以后出结果。如果发现浓度高,会电话通知你。记住按这个服药单吃药,氟西汀不吃了。看得懂吗?孩子:能看懂,谢谢。家长:总的来说,原来那个治疗还行吧?梁月竹:我给调了调,需要加大力度,达到总体平衡。

猜你喜欢
心理家长孩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