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香
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广东阳春 529600
眩晕症是脑病中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随我国老龄化的加重,眩晕发病率超过8%,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成为门、急诊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之一[1]。眩晕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复杂多样,许多患者至多个科室就诊,仍然不能得到治愈,部分患者因此消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中医治疗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可以缩短疗程,对于减轻社会、家庭及患者个人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目前,常规中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而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也具有相似功效[4]。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穴位贴敷,内服方面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治相结合,以更好地缩短疗程[5]。为探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在痰浊中阻型眩晕中的有效性,现对我院脑病科收治的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72 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及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我院脑科收治的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7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 例。其中观察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5 ~68 岁,平均(44.7±6.5)岁,病程6d ~4 年,平均(32.7±11.5)d;对照组男19 例,女17 例,年龄28 ~65 岁,平均(43.9±7.8)岁,病程6d ~4 年,平均(33.4±9.6)d。
纳入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痰浊中阻型眩晕标准,即: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伴恶心呕吐,胸闷,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6]。
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敏使朗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12mg/次,3 次/d;胞磷胆碱片(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45)0.2g/次,3 次/d;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182)120mg+5%葡萄糖250mL 静滴,1 次/d;天麻素注射液(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4001)0.6g+5%葡 萄 糖250mL 静 滴,1 次/d。7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进行治疗。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1 剂/d,水煎服。组方: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泽泻15。若呕吐明显,可加竹茹、生姜;若腹胀、纳呆,可加白蔻仁、陈皮;若肢体沉重,可加藿香、佩兰。中药穴位贴敷双内关、足三里、丰隆、悬钟;组方:天麻、半夏、川芎、吴茱萸、乳香、桂枝,各等分。把药物研成细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用胶布再直接贴敷双内关、足三里、丰隆、悬钟。7d 为1 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标准[7]。(1)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激素水平完全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0%;(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激素水平明显改善,90%>疗效指数≥30%;(3)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甚至无变化,30%>疗效指数。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44%,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目前临床统计,西医治疗总有效率鲜有达到85%,同样低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临床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复发率平均超过20%[7],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不仅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远远低于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眩晕是对空间定位感觉的一种运动错觉,睁眼时患者对周围景物定位感觉出现错觉,包括上下晃动、左右移动或者旋转等;而闭眼时患者对自身定位感觉出现错觉,认为自身在晃动或者旋转[8]。眩晕病证首见于《内经》。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倡“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徐春莆《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眩晕是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而痰浊中阻型眩晕是因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现代医学认为眩晕症的病因较为复杂,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证,可归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病等疾病[9]。
现代医学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其中药物治疗包括西医的抑制前庭功能药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切断迷路的方法,康复训练是为了锻炼平衡功能。现代医学认为眩晕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因其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眩晕病因分类包括[10]:(1)脑肿瘤性眩晕;(2)神经官能性眩晕;(3)颈源性眩晕;(4)脑血管性眩晕;(5)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然而遗憾的是,任何一类治法都无法完全达到很理想的效果[11]。
祖国传统医学眩晕症治疗有中药治疗,辅助针刺治疗、穴位注射等方法。中药治疗有:(1)肝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拟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浊中阻,治法:祛痰健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淤血阻窍,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拟通窍活血汤加减。(4)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拟左归丸加减。(5)气血亏虚,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拟归脾汤加减。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印堂、合谷(双)、人中、安眠(双)、太冲。配穴:恶心伴呕吐者,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耳鸣加翳风、听宫、率谷、中渚。穴位注射法一般选穴同针灸选穴,方法为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隔日1 次。
《伤寒论》第67 条:寒伤,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指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穴位贴敷疗法,根绝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以药粉为根本,或辅以水、酒、蜂蜜、植物油、药液、唾液等液体制成糊状;或采用凡士林、黄醋、枣泥制成饼剂、丸剂或软膏;或将药粉直接散于膏药上,将制成的药剂贴敷于患处或相关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13]。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治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像其他中医治疗手段一样,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劳动人民用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战胜疾病的方法。穴位贴敷治疗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在其中,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14]。
本次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约94.44%,治愈率超过6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李红采用苓桂术甘汤加昧治疗痰湿阻滞型耳眩晕36 例效果满意;曾红卫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认为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疗效肯定,复发率低;谭秀芬认为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5],均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仅为11.11%,虽然已经远低于对照组,但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分析原因为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小导致,为进一步研究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复发率,需增加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以寻求一组有效、方便、价廉且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来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內治和外治相结合,起效快,效果好,复发率低,费用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除了临床应用,患者或家属培训后也可自行操作,将穴位敷贴疗法用于家庭保健,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