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卫星、雨葭 图:广州市文物总店
瓷画,又叫瓷板画,是以在瓷器胚胎上作画,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门特殊画种。一经问世,便以特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真正意义上的瓷画的历史并不悠久,但这不影响其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晚清民国年间,瓷板画迎来第一次高峰,这种以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是把器皿和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种新突破。当中,尤以江西景德镇“珠山八友”瓷板画最为著名。近些年随着市场对瓷板画价值的深度挖掘,瓷板画成为藏界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板块。
瓷画雏形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制用于建筑装饰的瓷砖。后来随着制瓷工艺与成型工艺的提高,到了明嘉靖、万历时期,瓷板除了用于瓷砖之外,还在家具和文房用器上开始出现了少量的镶嵌瓷板。据文献记载:“万历十五、十六年间,诏景德镇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长六尺,高一尺可卧……。”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的海淀区八里庄出土的青花金钱锦纹方砖就属于这一类型。
至若明末清初书“竹”“景”“可竹居”“水竹居”和“木石居”之青花和五彩者,皆属文人瓷画。其画作往往精彩绝伦,远超同时官窑,并书写诗词歌赋,题上朝代年号或干支年号以及斋名等,画上印章,确是艺术瓷画之先锋。至雍正乾隆年间,唐英又将传统的浅绛彩画法引入到瓷画之中。在乾隆七八年(1742-1743)间,御窑厂曾经仿烧洋彩(或是仿造宫中珐琅彩,两者俱仿造欧洲彩)。其时御窑厂所出瓷胎画洋彩除具有洋彩、粉彩、珐琅彩特征外,有些山水图案还常常具有明显的浅绛彩画风,如“台北故宫”出版《乾隆洋彩》第7、8、10、11、23号等瓷器,都具有明显的浅绛彩画风。唐英自制瓷器也常具有浅绛彩风格,其中尤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树纹开光山水诗文笔筒最为明显。
浅绛彩瓷板画的诞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清代末年(清廷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尤指同治年以后),一些传统书画家以及御窑厂画手基于资生或艺术创作等原因,介入到瓷画创作中,以其自身的深厚书画功底,将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水墨技法融入到瓷画之中,制成一种在风格上与过去的传统红店出品完全不同的新派艺术瓷画。与传统纸画一样,浅绛彩瓷画讲究水墨的运用,浅笔勾廓,以深浅笔墨敷色,并进行皴擦点染。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所用皴法愈发多样化,纹样也从山水扩展至花鸟与人物上来。
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王风池等均为当时浅绛彩绘大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印,张鸣珂的《寒松阁谈艺录》卷四记:“程雪笠,门,安徽款县人,工山水花卉,尝客景德镇画瓷器,有得一杯一盅者皆裘璧视之。尝以七寸瓶画青花寒松阁图见怡,嘱题其山水小册,予每页作五绝一首。后雪笠辞世,其画册有人出重价购去,亦可谓具大法眼藏矣。”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曾经着力于清末御窑厂画手的研究,他们通过对金品卿与王少维两位画手的后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回忆进行调查和整理,得出清末御窑厂有“两支笔”的结论。这两支笔即所谓的大笔金品卿和小笔王少维。此两者由于系御窑厂所聘瓷画师,原来就十分精通瓷画彩料,熟知其高温习性,是以所作浅绛彩瓷色泽鲜明,呈色稳定,经久耐用,与程门所作有很大区别。
关于清末御窑厂画手的情况十分复杂,对于御窑厂画手的认定众说纷云。近年来,由于学者和陶瓷爱好者的努力,一些诸如程门、任焕章、周友松、汪照藜等人的作品陆续被发掘出来。他们有着金品卿和王少维相似的经历,经常书写珠山官廨或相关御窑厂的特定名称,如“画于珠山官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珠山厂”等。
这一现象的确认有助于解决瓷板画突然盛行的缘由所在。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的传统书画家的加入使得瓷板画的艺术品质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强。艺术品质的增强,使之开始获得艺术市场的广泛认同,艺术瓷板由此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之一。
说到瓷板画,就不得不提“珠山八友”,他们将民国粉彩新艺瓷推向了高潮,开拓了比浅绛彩更为广阔的商业市场。“珠山八友”结盟的关键人物是王琦,正是由于他的倡导,“珠山八友”这个小范围结社的团体才得以成立。
民国时期,瓷板画尤为盛行,深受社会各界与收藏者的喜爱,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以瓷板画相互赠送或装饰住宅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新粉彩瓷画艺术家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改良创新了新粉彩瓷画,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性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青花陶冶图》瓷板(5幅) 清中期
清末以来,由于瓷板画艺术品位的大幅提高,而且瓷板画的保管远较传统书画方便,瓷板画正逐步侵蚀传统书画的份额,人们经常定做多连屏瓷板画,王琦经常接到客户的这类订单。王琦本人一般只绘人物,对于其他的如花鸟、虫鱼、山水等项却不大擅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琦想到了小范围的结社。1928年夏月,王琦约请其他七位志同道合的瓷画名手赴五龙庵共商良策,并确定每月十五日雅集一次。是年秋月,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和毕伯涛参与首次雅集,此八位艺术家为月圆会最早组成人员。至于田鹤仙、徐仲南和汪大沧等人反而属于后来陆续加入的。“珠山八友”的人员组成本身是不断变动的,共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徐仲南、田鹤仙、汪大沧、方云峰与张志汤十三位先后参与其中。
《浅绛彩山水图》 清末
他们在继承粉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图在瓷艺与画艺上有所突破。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的中国画艺术形式,力证传统粉彩同样具有在瓷板上表现文人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对粉彩工艺能驾驭自如,作品画人物之品貌、图峰峦之气势、描花草之秀美,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活泼,其中也以瓷板画作品居多。这种张扬艺术家主观意识、强调个人艺术风格的瓷画艺术是景德镇陶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融入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了瓷画艺术的魅力,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除了“珠山八友”外,还有一些陶瓷艺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绘瓷技艺不在“珠山八友”之下,亦很受客商、收藏家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画为主,题材多种多样,为瓷板画的发展拓展了极大的空间。由于文人画家的身份修养及娴熟的绘画技法与艺术水平,令民国瓷板画再一次攀上艺术高峰,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瓷板画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瓷板画的市场价格便屡屡走高。综观近年的拍卖数据,“珠山八友”瓷板画作品的成交额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古至今,瓷板画之所以绵延不衰,跟它深厚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精品很难得。其次,以本身就具平整光洁美感的瓷板作为画作载体,能显出画幅色彩鲜明、亮丽、浓烈的审美意境及独特高雅的细腻感来,上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都不会走样。再者,瓷板远比纸、绢等具有更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怕潮、霉,不易变质。一旦作品完成,色彩将经久不褪、常年如新。
发展至今,瓷板画的品种更丰富,形制更趋于多样。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绘画技巧,而且还融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将油画、水彩等运用于瓷板画之中,更有大胆创新的艺术风格出现,如结合古彩、粉彩与新彩、珐琅彩等,更巧妙地融合绘画技法与陶瓷工艺,使之碰撞出更为丰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