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探究性问题设计刍议

2019-08-11 23:49倾玉玺
考试周刊 2019年5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当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课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最大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对历史知识系统讲授,更要注重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养成,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究和使用,尤其是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因此,笔者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予以分析,提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以便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效果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时期,把握好这个阶段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养成,一堂高效有趣的历史课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分析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

教师学识普遍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初中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非数理化的“副课”,甚至在很多学校沦为边缘学科,社会、学校和家长普遍轻视,这就导致历史教师相对不足,专业历史教师更是缺乏,很多历史教师由“主课”老师兼任,在历史素养方面自然存在着严重欠缺。在笔者所在的西部省份甘肃,初级中学就大量存在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体育老师“兼代”历史课的现状。这些问题导致历史教师教学信心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2.

教学观念落后陈旧: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多数教师秉承传统教学理念、专心中考应试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侧重历史事件和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被习惯性的忽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导致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教学困境频现。

3.

教学方法片面单一: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更加直观、多元和理性。这本来是教师进行教改的一个契机,但受传统习惯和惰性的影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却依然单一、死板和僵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教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剧本的主演”,照本宣科的进行应试教学,忽略教材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独特性,不自觉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上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二、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运用历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进行常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那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应该运用以下策略:教师在熟练使用讲授法这一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立足于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历史教材,专注于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学生独特群体,设计构思新颖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探究、总结,能够很好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探究性问题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设计问题。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尚不成熟,所以问题设计必须难易适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和教师进行积极互动,主动的进行问题分析和思维探究。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还必须注重答案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提出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和总结,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一) 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前提

“有疑”是一切探究性问题设计前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一些已经成为历史定论的重要观点、重要结论不容置疑之外,比如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等观点。但对于大多数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我们都可以设“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才能提出创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思维的创新。

受年龄所限,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尚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阶段,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的认识尚不成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编排体系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教辅资料,随时观看浏览有关历史知识的影像视频,储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完成对历史知识全面理解和把握。最后,从“有疑”入手,设计探究性问题,还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二) 探究性问题设计的方法

1. 采用新材料,设计新问题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不仅要对于历史知识进行精准的讲授,也要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教学只片面重视知识的单向输送而忽视学生接受效果的教育现象,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设计探究性问题,尽量选取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只有新颖、鲜活的材料才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启动创新思维。这就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重复知识的枯燥无味,进而打造出活跃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在新材料、新问题的氛围中,教师指导学生解题必须认真分析理解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作出精准的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正确合理的答案,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新中国诞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国歌歌词、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等新材料进行问题设计,通过师生问答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的国歌是什么?产生于什么时期?国旗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新中国的诞生有什么國际影响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设问,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2. 利用新工具,提出新问题

当今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投影仪、一体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中学课堂广泛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用投影仪或一体机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图表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中国近代化探索表”,教师可将时间、事件、人物、内容、结果、影響等列入表中,然后设问:中国近代化探索有哪些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最终结果怎样?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精巧点拨:洋务运动学习军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政治、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这样层层深入递进,使固态知识动态化呈现,对课堂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先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如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材料并写出心得体会、要求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并总结其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分组讨论法,提炼新观点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尽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化和丰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的方法。教师可先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并根据不同层次为每小组布置难度不同的学习讨论任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多元化探究,经过讨论分析探究,最终归纳提炼出新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讨论和探究不必有什么结果,教师也不必要作唯一的结论,教师只需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遇到的其它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引导他们归纳各自的论点、论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探究问题,以提高他们认识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即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当然这种讨论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制定相应的结果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和激励,这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学习兴趣也自然得到了很大提升。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认识等等。

4. 多用对比法,得出新认识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如何有效掌握是每个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使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归纳异同,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又一重要方法。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先让学生回忆“明朝郑和下西洋”,然后设问:“新航路的开辟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这两次远洋航海时间规模有何不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对比,学生首先认识到两者原因不同、时间不同、规模不同、结果不同,前者的原因是要寻找黄金,时间迟规模小,结果是给亚非拉带来了殖民灾难,却给西方带去了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者原因是为了宣扬国威炫耀富有,时间早规模大,结果是促进了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却也耗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其次通过对比可知: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 参考地方史,增强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学要紧贴地方实际,引导学生阅读地方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习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中强调:“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自然包括自己的家乡及家乡的历史,它具有鲜活、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倍感亲切,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使用地方史资料,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一课教学中,教材主要是通过毛泽东、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历史事迹来展现他们为革命奋斗的艰辛历程。教师可结合地方史设问:我们当地有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哪些革命事迹?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例如,在我们陇西县巩昌中学,笔者就以陇右地下党革命烈士倾海山为例进行讲授,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大胆的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历史课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和信心,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维,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尤其是经常和熟练运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

[2]崔红梅.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J].考试周刊,2015(2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陇西文史》[G].政协陇西县文史资料委员会,2009.

作者简介:

倾玉玺,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