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丹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琵琶,是我国著名的弹拨乐器之一,最早记载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民乐之王。这门乐器音域宽广,音色多样,既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之感,又能发出仿佛男子的低沉私语之音。其中,“滚奏”是琵琶的右手技法之一,由弹挑发展而来,因其音响较为绵密,使得这一技法多被演奏者在乐曲中运用。但由于一些学习者和演奏者们的能力不同,在用“滚奏”进行音乐表达时经常不能将音乐效果表现出其自身特点,容易与“快速弹挑”的音乐感觉相混淆,因此笔者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来总结出“滚奏”在进行音乐表达时的具体训练要求。
“滚奏”的动作要领是大指和食指两个点急速连续“弹”“挑”,发音要圆捷①。在乐谱中的记谱标号为“〃”。这一技法和“快速弹挑”虽动作上相似,都是在加快“弹挑”速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法。但两者在音乐意义和运动上存在区别的。首先在音响效果上面,“滚奏”的特征体现在线条表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滚奏”来表现乐曲演奏中的“线性”歌唱功能,意在表现音乐旋律的连贯和线条感。从技术动作上看,“滚奏”要求点与点之间音响的均衡,所以手部的运动幅度比较小,用力均匀而平稳。
“滚奏”技法在乐曲中一般会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长音表达,这种情况多是用于同意音符的长节拍演奏,二是整段多音符旋律乐句的演奏。由于同一音符的长音表达时,多为体现余音延长的效果,所以笔者在此不多探究。而是重点放在了多音符旋律乐句的演奏中,对几种常用表达进行演奏分析。
一些乐曲中,会出现“双弦滚奏”的情况。如在《彝族舞曲》中的引子部分,便运用了“双弦滚奏”。该曲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等音乐元素。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在乐曲中的引子部分中“滚奏”表现的是“线”的感觉,“双弦滚奏”模拟悠扬的巴乌声,由远至近,似乎是夜幕降临下的彝族山寨朦胧而静谧中,象征着爱情的巴乌声音慢慢响起。这里的双弦“滚奏”笔者认为,应该用手臂“滚奏”。由于“滚奏”中琴弦数量增加,触弦的距离也会加大,所以有需要运用到手臂。即小臂前端的微度旋转,该部位与腕部、拇指和食指始终是一个整体,以同步的微度旋转作为技术方式进行“滚奏”,通过力度的控制,犹如以线连珠,给人连绵不断之感,以突出旋律的起伏。使这段音乐更加丰满而不单调。(谱例1)
在一些改编自歌曲的琵琶作品中,经常用“滚奏”来表现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片段。如琵琶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作者吴俊生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此曲为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第二乐段中,对应歌词为“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的部分便是由滚奏来进行旋律。像此曲这样由声乐作品改编成的琵琶曲中,通过技法来达到对人声的模拟是需要演奏者加以注意的。这里二弦上面的旋律更为适合“滚奏”来演绎,来表现出乐句所体现的悲愤、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的心情。“滚奏”在演奏像此曲这样的歌唱型段落时要更为强调力度的变化,不但要演奏出像人声那样抒情连绵的音响,还要通过演奏时的力度适当控制来表现出跟人声一样的强弱变化,笔者认为此处应该用“手腕滚奏”,即指手臂不动,采用手指关节的屈伸动作和手腕的小幅度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部位。这样的小幅度运动能够增加“滚奏”速度,还能更好地对手进行控制来调整力度。(谱例2)
谱例1《彝族舞曲》
谱例2《唱支山歌给党听》
有时,“滚奏”也会运用到一些乐曲中来模仿其它乐器演奏的场景。《龙船》(张步蟾传谱,林石城记谱整理,张正秋改编)原是民间乐曲,后改编为琵琶独奏曲,描写了江南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时热烈欢腾的场景,表现出了人们欢度佳节时的喜悦心情。谱例中为第一部【船会】的片段,片段中的“滚奏”部分为散板,四度的音符叠置向上,将情绪一点点推进,仿佛表现出声音由远到近的即视感,仿佛预示着龙船竞赛的即将到来。这里的“滚奏”要用手腕小幅度“滚奏”,ⅠⅡ部分的力度要区分开,演奏出音响逐步上升的推动感,表现出吹管乐器那种带有气息强弱变化的音乐流动性。(谱例3)
谱例3《龙船》
技法的使用都是为了乐曲服务,“滚奏”在乐曲中的运用较为广泛,但所表达的音乐效果却多有不同。为了更好的塑造音乐形象,我们更需要从技法的演奏出发对“滚奏”提出的更为具体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学习者们更好的去进行技术的训练和对乐曲的把握,笔者也希望通过对“滚奏”的不断研究来推动琵琶在音响发挥出更丰富的音乐效果。
注释:
①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琵琶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