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艳
[摘 要]网络公选课作为高校慕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区域,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慕课教学模式的深入推广。研究以A校为例,从学习行为、学习评价、满意度和支持度等维度考察了大学生网络公选课的学习体验。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率较高、上课时间灵活,但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自主性不高;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但存在课程质量不高、师生互动不良、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处于一般水平。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程质量以及建立教学新秩序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公选课;慕课;学习体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020-06
0 引言
2005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学者乔治·西蒙斯首次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而是将专门的学习节点与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的过程[1]。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后,慕课作为其实践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同时,各种在线课程也在短时间内井喷式发展。据统计,我国460余所高校上线的慕课数量已达到3 200多门课, 5 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慕课,600余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学习人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慕课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使得学者开始关注和思考慕课的学习状况。
从已有文献看,研究者围绕慕课的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何春等人对慕课参与情况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没有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3]。方旭的研究发现,慕课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得分均值偏低,学习意向与学习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4]。石磊等人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的57门MPOC课程的学习行为记录分析发现,学生在线学习天数明显偏低,多数学生只关注和考核直接相关的作业和测验,存在突击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5]。赵英等人的研究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慕课的接受与使用行为[6]。
由此可见,慕课完成率低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判断。但已有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对慕课平台、慕课学习社区的调查,样本涵盖了大量出于自发需求而进行学习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并不以完成课程学习为目标,从而使研究者得出慕课完成率偏低的结论。网络公选课作为高校统一组织的、纳入学校学分管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行为必将与自发学习者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对慕课学习者的具体学习行为、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难以全面概括慕课的学习状况。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学习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感知、反应和行为表现[7]。鉴于此,研究将从学习行为、学习评价、满意度和支持度等方面,系统地对我国高校慕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区域——网络公选课的学习体验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准确把握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不足,为国内处于发展阶段的慕课建设提供对策与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樣本背景
本研究所调研的A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理工类大学,属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先实行教学模式改革,与超星尔雅、智慧树、好大学在线、高校邦等平台深度合作,选择了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学习。目前,A校开设的在线开放公选课主要包括3类:(1)通识选修课程。2017年秋季学期,A校在智慧树、好大学在线、高校邦等平台上共开设了25门通选课程。2018年春季学期,A校在超星尔雅、智慧树、好大学在线等平台上共开设了37门通选课程。(2)创新创业课程。A校在智慧树平台开设了10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认定为创新创业自主学习学分。(3)校内SPOC课程。SPOC(全称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采用MOOC讲座视频,实施翻转课堂。目前,A校开设的SPOC课程主要是该校教师在爱课程网主讲的《说话与倾听》。
A校在上述平台开设的所有课程均免费供学生学习,提供成绩、学分和合格证书。这些课程的开设学校均为国内知名高校和机构,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故宫博物院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对A校大学生网络公选课学习体验的研究能较好地反映当前慕课教学的现状。
1.2 研究工具
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自主设计了《大学生网络公选课学习体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学习行为,包括参与比例、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客观评价,从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师生互动等方面探讨网络公选课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第三部分是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满意度和支持度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网络公选课和传统公选课体验效果的差异,进一步透视网络公选课的优缺点。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效度,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并组织了10名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试测。此后,课题组根据问卷反馈情况和专家意见对问卷初稿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最终问卷。
1.3 样本抽样
本研究遵循随机简单抽样原则,对A校在读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对象包括选修传统公选课和网络公选课的学生。2018年4月,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所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和处理。从问卷填答情况看,问卷调查样本质量较好,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63.2%,女生占36.8%。从所处年级看,大学一年级学生占49.5%、大二年级学生36.3%、大三年级学生占10.5%、大四年级占3.9%。从专业背景看,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占54.3%、社会科学类专业占38%、人文艺术类专业占7.7%。从样本分析情况看,所选样本分布较为均衡,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参与网络公选课的情况。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公选课学习行为分析
1) 大学生参与网络公选课的比例较高。统计结果显示,41%的大学生选修过学校开设的在线开放公选课,这表明A校的慕课教学授课面较广。进一步分析表明,男生的参与比例(42%)略高于女生(39.3%);大二学生(52.6%)和大三学生(52.2%)的参与比例略高于其他年级;社会科学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参与比例基本持同,并略高于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35.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公选课情况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等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这表明大学生选择网络公选课时,不受个体背景的影响。
2) 大学生上课时间较为灵活。网络公选课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地选择上课时间。调查显示,46.8%的学生选择在晚上,25.7%的学生选择在周末,13.8%的学生选择在白天,还有9.2%和4.6%的大学生分别选择在课间和午休。由此可见,大学生上课时间呈现多样化趋势,这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一步分析表明,女生选择在晚上上课的比例(51.4%)略高于男生(44.4%);除大三学生以课间学习为主外(33.3%),其他年级学生均主要在晚上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选择在晚上上课的比例(49.1%)略高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44.2%)和人文艺术类专业学生(33.3%)。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性别(p=0.474)、年级(p=0.075)以及专业(p=0.655)等变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选择均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3) 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调查数据显示,62.4%的学生选修网络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30.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完成学分,7.5%的学生是为了培养个人兴趣。由此可见,相当比例的学生选修网络公开课存在功利思想,仅是为了达到学校学分要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35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指出,态度是心理的神经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8]。大学生对开设公选课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统计结果显示,80.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公选课,19.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由此可见,近1/5的学生对公选课没有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交叉列表分析表明,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公选课的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学分的比例占24%;对学校开设公选课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群体中,有55.6%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分,远高于前者。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公选课存在消极态度,这种消极态度进一步影响到他们选修网络公选课的学习动机。
4) 学习自主性不高。为考察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问卷专门设计了“能否集中注意力”一题。数据显示,仅19.1%的学生表示能够完全集中精力,72.7%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开小差,另有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能集中精力。访谈中,一些学生表明其上网络公选课时有时会挂机浏览网页、看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此外,从学生上传统公选课的课堂表现看,53.7%的学生表示能完全集中精力听课,16.9%的学生表示会玩手机,19.5%的学生表示会看其他书籍,还有10%的学生会做其他事。由此可见,尽管在传统公选课上,学生也会开小差,但认真听课的学生比例远高于网络公选课。提高慕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于学生要具有学习自主性,但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自律性不强,还有些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模式,未适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因而不能高效地完成网络课程学习。
2.2 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评价分析
1) 课程资源较为丰富。从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优点评价看,选择比例占前3项的分别是课程资源丰富(71.4%)、上课时间地点灵活(52.7%)和很容易选到自己喜欢的课(47.3%)(见图1)。可见,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课程资源的认可度最高。从A校2018年春季学期开设的网络公选课情况看,包括《儒学复兴与当代启蒙》《心理、行为与文化》等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大观》《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走进故宫》《敦煌的艺术》《人体与服装艺术》等人文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学生对传统公选课的评价看,学生认为传统公选课最突出的问题是课程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所占比例为58.9%。由此可见,网络公选课的开设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 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不高。从图1还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新颖的比例占29.5%,认为教师授课水平高的占27.7%,认为教学内容实用的比例仅占15.2%。由此可见,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实用性等方面的认可度处于较低水平。吴彦萍对职业学校慕课选修课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9]。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慕课最大的优势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很多学者寄希望于慕课,并以此来推动教育公平的根本动力。然而,学生对慕课教学模式是否体验良好,从根本上取决于课程质量本身。一部分慕课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慕课教学的特点和技巧,将其等同于视频课,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从而导致课程质量低于学生期望。图1 网络公选课的优点 3) 师生互动不良。从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缺点评价看,认为“与教师互动少”“难以集中精力”的比例各为56.5%;其次为“容易出现系统故障”,占30%(见图2)。可见,“师生互动不良”和“难以集中精力”是慕课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从图1可以看出,仅8%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良好,所占比例在所有优点评价项目中最低,这也从反面证实了慕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不佳。慕课教學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上课时间地点灵活等优点,但同时也缺少传统授课模式的温情,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图2 网络公选课的缺点2.3 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分析 1) 学习效果欠佳。调查数据显示,22.1%的学生认为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很好,74.4%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一般,3.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较差。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与预期不一致。而从学生对传统公选课的评价看,74.5%的学生认为学习有收获,25.1%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有收获,0.4%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收获。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传统公选课学习效果的评价远高于网络公选课。网络公选课所存在的学习自主性较低、师生互动不佳、课程质量不高等问题最终影响到了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如何改善这些不足是当前推行慕课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2) 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影响到了其对网络公选课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17.2%的大学生表示很满意,5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5.8%的学生表示一般,即1/4的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满意度不高。相关分析表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24,p<0.01)。对大学生有关网络公选课缺点评价和满意度的交叉关联分析表明,认为公选课存在“系统容易出现故障”“难以集中注意力”“与教师互动较少”的学生中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比较满意”(见表3)。这表明,如果能有效解决网络公选课存在的这些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邱文教等人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他们认为,对慕课满意度的因子贡献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教学氛围、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10]。这意味着,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改善教学氛围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增强网络公选课吸引力的关键。
3) 支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学校开设网络公选课,28.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5.2%的表示不支持。由此可见,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开设网络公选课持支持态度,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中立或者冷漠态度。中立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不愿表态而又不得不表态时,为了掩饰心理冲突或为了适应外界压力而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当个体或团体一旦对所认识的事物有了明显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时,中立态度就会走向态度的正负两极[11]。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选课目的(r=0.14,P<0.05)以及学习自主性(r=0.43,P<0.001)等因素与网络公选课的支持度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正是源于网络公选课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是否支持网络公选课还存在疑虑,表现出无所谓的中立态度。只有切实解决网络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学生的中立态度,提高学生对网络公选课的支持力度。
3 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公选课以其丰富的课程资源、灵活的上课方式而成为传统公选课的重要补充,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1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从本质上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和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网络公选课难以像传统公选课那样进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影响到网络公选课的学习效果。加强网络公选课的师生互动,应将翻转教学方法与网络公选课相结合,并贯穿始终。教师在课前抛出有议论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并进行初步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视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教师应积极回答学生在讨论区所提出的问题,并创建活动模块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课后,教师应设计高质量的考查考试环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提高网络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随着慕课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落地生根,慕课教学也将成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新常态,而教学质量是慕课教学模式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公选课学习效果及支持度的关键。慕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投入是重要因素。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组织课堂,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以务实的敬业精神做好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内容充实易懂、课程结构条理清楚、授课风格清晰,同时注意讲课的语速、语调、视频录制质量等因素,提高授课质量。此外,慕课平台应严把质量关,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使得慕课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性更强。
3.3 建立适合网络公选课的课堂新秩序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对学习意义、目的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前提下,有理性支配下的学习情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推动学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关系中学习”,自主学习是其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这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自主和自控能力[1]。虽然网络公选课课程资源丰富,但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而,建立适合公选课特色的 MOOC 课堂新秩序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让学生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认同、接纳、内化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讨论和作业环节,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避免滥竽充数情形的发生。其次,慕课平台应完善教学程序设计,让教师获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教学参考,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认知水平等条件制定个性化学习菜单,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董晶.慕课( 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林露.中国慕课数量世界第一,在线可听院士讲课[EB/OL].( 2018-01-19)[2018-07-09].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119/c1006-29775311.html.
[3]何春,王志军,吕啸.我国大学生MOOCs学习体验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 11):42-49.
[4]方旭.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 3):46-53.
[5]石磊,程罡,李超,等.大规模私有型在线课程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 4):23-31.
[6]趙英,杨阁,罗萱.大学生对MOOC接受与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 8):37-44.
[7]刘斌,张文兰,江毓君.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 10):90-96.
[8]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1.
[9]吴彦萍.基于慕课的职业学校选修课成效研究与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 24):1-4.
[10]邱文教,赵光,雷威.高校学生对慕课认知情况与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 8):87-91.
[11]贾铁峰,李洪波.行为科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