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青
就语文阅读来说,“本色化”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集中体现在“以文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努力把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要切实体现“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和谐统一”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循文探道”“选准入口”“联系生活”“遵从规律”等几个方面,试就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开展“本色化教学”谈一些拙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激烈的应试教学尤其是升学考试,语文课程活动日益呈现出了“深、细、悬、怪”的发展趋势。直到最近一段教育时期,在新课程理念的强烈感召下,语文教学正逐步实现“本色化”的回归之路。就语文阅读来说,“本色化”教学的“三重境界”就在于“感悟作品,读出作者”“反思作品,读出自我”“内化作品,完善自我”。实现这一教学的根本途径,则在于“敬畏生命、道法自然、感悟人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本色化”阅读之路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以“循文探道”激发学习主体情感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学生群体不仅是无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力量”,而且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更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或者是否高效)的最为切实的根本标准。凡是编入基础教材中的内容,不是精髓之作就是经典语篇。就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在这些“例子”语篇中,由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也会较显现或深邃。鉴于此,对于那些意旨隐晦或含义深刻等文章,我们必须因文挖掘出它们的内在思想因素,并且积极琢磨与认真品味,让学生在“知识内化、情感迁移”中得以有效地濡染、熏陶和启发。
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授课初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在成年后追忆起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工?作者到底对她饱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通过让学生从全文找出并品读对阿长前后态度发生的变化的语句,学生明确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赞扬了阿长身上朴素又热情、关心和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优点。我又通过向学生补充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辗转到厦门大学任教等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动荡岁月里对真善人性的怀念和渴慕。
这里的循文探道的文,有时是指一篇作品中对上下文字的仔细品咂,有时可以是通过对作者不同作品的联读中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优美的“桃花源”,我让学生体会《世说新语》中阮籍、王献之等人物的特立独行,体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曲笔虚构理想社会的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由、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珍惜。
二、以“選准入口”攫取事半功倍的质效
对教学艺术的讲究,可以让教材的疑点不断冰释,让知识和能力渐渐内化为学生的血肉。对于像小说这种篇幅较长的文体,常规的逐段讲读法容易使知识之间散乱缺少联系,更不利于在文本的碰撞中激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认真选准“切入口”,就能用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本色化”阅读教学的主要切入口在于如下两大基点:一是关乎作品内涵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一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性语段。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切实理解并深刻体会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俩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所说的那段话作为切入口,引导大家进行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韩麦尔先生的话蕴含着哪些情感?这些话使小弗郎士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情感变化?”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韩麦尔先生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小弗郎士心中生根发芽的经过。
精心设计问题,教学便不会过于琐碎,便可以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时“选准入口”,既遵循了文本阅读的内在规律,又起到了一线贯之的效果,使教学层次清晰。
三、以“联系生活”放大内外互动的效应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日常性课程活动中,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善于通过“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的途径,自觉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赢得永不枯竭、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在“生活链接”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才能从“学用结合、内外互动”中不断收获实质性的良好效应。
以《伟人细胞》为例。我让学生讨论成为伟人的条件。在从文章中找到贾里身上平凡又伟大的“细胞”后,又让学生夸一夸同学身上的“伟人细胞”,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脚踏实地的质朴美的思维辨别能力。又如在《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我给学生补充了十多年前中国人向荷兰购买“沉管”技术失败时荷兰人唱祈祷歌的事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在技术创新上自力更生的自信和胆魄。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和忘我奉献。
四、以“遵从规律”讲求循循善诱的实效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学龄正处于“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提出,不仅应新鲜有趣、具体可感,还需要遵从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形成一定的梯次性,最大化地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这也是“本色化”阅读教学中须要遵循的规律。
以《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为了强化学生“爱憎分明”的认知和情感,笔者在引导他们明确了作品以“日烈与雨暴”来衬托骆驼祥子艰辛拉车的同时,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烈日和暴雨是残酷无情的,然而从文章内容来看,比这更加无情的又是什么呢?课文这样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如果骆驼祥子依然活着的话,以他那种拉车“死拼”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社会生活下又会如何呢?从上述两种不同结果来看,你更认同哪一种社会制度?这些问题如同“一石投水”似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情趣性学习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本色化”阅读教学集中体现在“工具与人文”“课堂与课外”“教材与生活”“质量与效益”等几种结合上。坚持“本色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2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