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摘 要:知识经济、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演变与转换带来诸多契机。在如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体系必须深度思考高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发现问题,并提出未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优化对策。本文由此思考,从高校自我定位确定服务模式,跨界学习多元交叉综合育人,高校和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继续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为高校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对策,促进地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校服务;服务模式;跨界学习;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64 — 04
从过往的理论与实践结果证明,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必须寻找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即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换言之,高校服务需要基于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丰富深化自己的服务内容,探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服务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提升,为其提供精准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同步实现高校自身优化发展的需求,着力构建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双赢关系。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一)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是地区区域内智力的制高点,它聚集了整个地区包括地区以外的高知识水平人才,是地方学术研究的重要集所。在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的知识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产业发展,它所培养的高等教育智力人才、文化人才与技术人才都将成为区域内外重要的推动力量,而这种人才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将其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贡献。目前随着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教育层次的逐渐提升、总体实力的逐渐增强、办学质量的逐渐增高,高校的优秀人才输出能力也随之变强。毫不夸张的说,高校人才培养实际上就是面向社会市场的一种服务过程,它所输送的人才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区域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这里指代的资源包含广泛,例如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矿物资源等等。区域经济若想实现良性发展一定要做到合理规划开发。细节来讲,合理开发就表现在生产力在区域布局方面所产生的科学性与经济效益上,而区域经济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经济指标反应上,它还体现在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的生态效益上,所有资源中最活跃的、能动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需求的合理满足和智力资源的高度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而高校恰好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元素,这就是高校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区域经济通过高校服务提供智力、提供人才聚集文化要素,进而将文化集聚效应转化为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知识文化与经济的互补,如此就可获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利用生产要素创造产品,甚至创造更高价值含量的产品,从而为区域有效发展科学配置新元素、注入新力量〔1〕。
(三)高校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贡献
高校服务发挥自身职能与教育资源优势,大量输出知识人才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高校的知识服务与人才输送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能够形成特定的对接,二者共同促进了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不计其数的有关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并成功的实例,比如美国这些实例都证明发达国家是非常依赖高校教育及知识人才输出的,通过教育生成科技智慧,科技智慧是第一生产力,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最直接关系。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也必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教育的职能优势,全力挖掘和培养创新人才,基于学校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二者协调发展的关系,凸显知识文化转化社会生产力的必然性。目前,我国各类重点建设大学,各层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每年都能面向社会输出数十万名大学生人才,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近些年更不乏大批量高职技术人才,许多专业人才所研究获得科研成果不仅仅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活跃于国际舞台,成为国际化专业学术精英,也成为国家相关领域的骄傲,所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价值作用绝对不可小觑。
二、高校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虽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但由于各个地区高校建设的自我定位、经济实力与办学意识不尽相同,无法从同一角度来看待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确实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一)高校自身发展问题
从整体来看,高校应该对社会负责任,不断完成自身存在发展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面推动社会进步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同时引导经济文化高水准、科学化发展,再结合理论技术咨询与科技成果化对比优化高校文明思想传播建设过程,形成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所展开的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从为区域经济服务角度看,高校自身发展中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校自身发展定位模糊。诸多高校建设发展中以综合性大学为自居,讲究大而全的模式及容易忽略个性化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其次,客观讲当前高校的市场服务意识并不强烈。高校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表现不积极,校企合作更多集中体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地区,还有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还有很多高校未能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业、企业组织形成紧密联系,也没有与他高校展开深入的学术合作研究。这种固守单一的、所谓的统一模式严重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及输出,甚至已经成为了高校产学研发展的一大障碍因素。再次,高校教育改革变革效率普遍不高。诸多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缺乏必要动力,改革步伐缓慢,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一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诸如校内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也就出现了当前一直存在的现象,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又如当前的大学文科生是不被重视的,他们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无从谈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四,高校当下的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有诸多难题。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有很多是流于表面形式,纸上谈兵,真正实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的非常少。经常是企业不买单,或者学生不买单,高校也经常扮演了费力不讨好的的角色。最后,高校的社会人才匹配机制与社会责任机制无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投入区域经济建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毕业生可能不能作为知识人才被输出到社会为区域经济服务,也无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并不是发达地区就愿意投入更多经济资源给教育事业,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存在某些高校经济发展不到位、资金制约等问题。进一步来讲,即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未必落实到位,即使落实的科研经费,由于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使得经费使用不当,导致很多项目不能为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做贡献。投入在横向经费方面,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投入也并不到位,高校自身在经费分布方面,也有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的地方,所以导致很多地方出现了“重物不重人”的思想偏差,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输出过程。对于某些正处于经济转型跨越的地区来说,他们在均衡人才、知识、经济、科技与创造力等方面可能会存在各种问题,无法做到全力支持高校发展,政府没有积极政策推进,区域经济各个行业由于对高校的不信任,在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再培训中也没有考虑借助高校的平台,再加之某些高校自身没有明确如何走市场化道路等问题,所以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問题,高校教育知识更新,教学改革的步伐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
总结来讲,高校缺乏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契合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技术创新需求。另外,高校所培养输出的人才可能由于一时无法满足地方企业要求,导致人才“退货”,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性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高校必须改变自己,地方行业企业也需要借助高校平台满足人才需求,多方需加强有效沟通,形成多方良性发展态势。
三、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教育大众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高校利用知识、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新奇。一方面,高校应该扮演好自身高级优秀人才输出的社会人力资源孵化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也应该做到多与高校合作,形成双方的联动发展机制,互促互进,为此下文为高校提出了若干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促成双方愉快合作。
(一)积极定位自我,明确长远服务方式
高校必须要积极定位自我,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有效服务模式。就这一点来看,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自身价值取向,从服务范围、方式等方面思考问题,本文提出两种服务模式供参考。
1.相对单一领域的服务模式为主
该模式下的目标比较集中,它要求高校缩小服务区域范围,集中火力培养人才输送到指定区域,即集中于某一学术专业领域。高校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属性特点,二是所在区域经济特点。就比如说医学院的专属科目教育高校,服务范围就是社会上的医学卫生领域、师范教育领域;而体育院校的服务领域则是各个体育项目、地方及国家体育队以及师范教育领域;农业院校的服务领域自然是“三农”领域,它希望帮助区域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定位中,还要考虑区域经济的特征,如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重振发展、江浙地区数字化产业,电商发展等等,制造业产业升级中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等,结合区域经济重心不同,随之调整定位。
2.相对宽泛的多领域服务模式
该模式下则要求高校要同时服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这就要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及输送的综合性特质。像“211工程”下的重点大学因自身都是综合大学,所以他们的服务模式多为多领域服务模式,服务目标也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因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能做到覆盖社会所有经济区域,但随着高校办学实力、办学规模的逐渐增强,他们可能会为区域经济的更多领域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全面的全方位服务模式也是部分高校未来所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上述模式都是对高校自我定位的参考,不同高校的经济实力、教育实力、所在区域不同,他们的现实发展状况也不同,选择何种模式完全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只有正确定位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和固有的发展夙愿。
(二)敢于创新育人模式,跨界学习多元交叉综合育人
1.创新要从教育改革各个环节入手
高校敢于创新育人模式,顶层设计构建入手,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先匹配,培育特色学科和重点专业。其次,课程体系符合产业结构、行业发展需要,基本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地方人才需求特色,选修课方面可以多方开设地域文化特色、区域产业特色的课程,便于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培养当地就业和服务的职业意识。再次,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合理切割、填充,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和配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分配,职业素养与行业规范的培养。最后,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师首先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的大胆尝试,迎合时代需求,同时,教师结构也可调整,引入企业里不同岗位的成熟员工和优秀员工,利于工学结合,增强校企师资员工互动性。比如当下很多高校教育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职业院校要结合区域功能、产业行业布局特点,走差别化发展的道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新专业,并和行业共同配备师资力量,企业参与学生课程教育和考核,学生作为人才直接为企业所用。
2.跨界学习多元交叉综合育人
事实证明,单一的学科专业育人模式已经无法继续前行,跨界学习、多元交叉,交融联动的综合育人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跨界与融合目前在各行各业成为时尚引领,教育界也不例外。如上所述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配备、育人考核等诸多高校改革的育人环节都充分展示了跨界与融合的思想。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超越之前思维的局限,突破传统工业时代那套讲究程式、严密、控制的思维模式,寻找到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甚至重新审视自我,甚至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2〕。当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我们拉进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成为经济、管理、数学等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新热点,也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如重构制造与服务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等。许多区域经济结构转变中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某一个单一的学科专业的人才,而是多学科交叉,多元文化培育的人才,如营销领域人才早已和电子商务人才融为一体,传统意义的秘书办公人才早已和新媒体运用融为一体。可见,高校教育的跨界学习,多元学科,多元文化交叉综合培育人才是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主动出击外联继续推进产教融合
1.明确高校企业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地位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产教融合不仅适用于应用型高校,也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意见》提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需求引领,其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可见,育人主体由原来的高校已然转变为高校、企业协同的双育人主体。
高校需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不断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落脚点,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不匹配的问题,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更畅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展示人生精彩的机会。
2.高校区域优势互补继续推进产教融合
客观讲,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取决于其所掌握多少社会资源,它应该取决于区域内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各方所作出的科学决策。高校就应该主动出击,与社会企业及组织形成联动,用科学审视、促进经济发展的目光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素,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取宝贵数据,积累经验,提出科学决策。
需求是发力点。高校的产品不外乎智力和人才两个方面。首先,瞄准需求,高校可以配合地方机构主动参与成立校企合作研究机构,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比如某地某医学院就与社会公立医院合作共同建立了大数据智库与药理实验中心,专门为校内学生创造专项实验项目参与集会,直接将医药项目交给该医学院,开展探索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推进了校企共建成果,日后该高校也为该公立医院输送了大量医学科研成果与医学专业人才,实现了互助共赢,也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向前发展,为地方企业及社会组织直接提供知识智力服务,提供优秀人才。其次,高校与地方区域要进一步做到优势互补,大力推进产学研发展模式,基于科技创新原则建立产学研结合主体。例如建设对外开放的企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产学研模式下专门培养能够带头产业学术发展的领头人,并随时实现知识更新,保证教育培训体系的健全完善和丰富化。再次,区域经济发展中提供所需的研究目标和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等,为高校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相对明确的信号。当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有很多,学校引进企业,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等等,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能用的,要推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关键是厘清区域经济对智力和人才需求的类型,特点,从需求入手,政府搭台,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摸清高校区域行业相适应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
只有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有效促进教育链、区域产业链、人才链、创新创业链等有机衔接,才能高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
结束语
地方高校应该准确定位自我,思考自身如何健康、有效、快速的培养人才,展开有效率的科学研究,全身心投入到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当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正视自己对区域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实现高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郑航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J〕.新经济,2014,(20):27-28.
〔2〕李希贵.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J〕人民教育,2015,(1):17-21.
〔責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