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刚 孙芸莉
[摘 要]电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脱贫攻坚的“互联网+”新动能。应用电商新模式能够促进贫困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文章梳理了电商扶贫的内涵与模式应用的主流观点,在总结4种典型电商扶贫应用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电商扶贫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在发挥政府主体责任、完善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扶贫项目融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商扶贫;乡村振兴;“互联网+ ”
[中图分类号]F323.8;F3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8-0027-07
目前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扶贫建设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未来几年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 04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 000万人以上,有8万个左右贫困村要出列,有600多个贫困县要摘帽。扶贫进入后期攻坚阶段,扶贫成本增加、难度增大,脱贫攻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国内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流通渠道不畅、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和农户收入结构单一等是致贫的根本原因。
电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能够带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商务部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7.18万亿元,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39.1%。数据表明农村电商对经济发展作用凸显。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引领世界新潮流,创新的营销理论和模式不断缔造商业奇迹。2016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互联网+扶贫”顶层设计的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扶贫开发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就中国网络扶贫工作做了重要表述和工作安排,要求实施网络扶贫五大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内各地开始大力发展电商扶贫,推出众多扶持和鼓励政策,在财政资金大量投入下,各地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做法,但各地推进电商扶贫时仍然面临众多问题,整合各种资源探索出有效的电商扶贫具体实施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电商扶贫内涵与模式的提出
国外反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城市贫困,利用通信和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扶贫方面的研究。Mogotlhwane(2011)指出信息技术有利于反贫困工作的开展,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提高民众关注度并带动教育和医疗等基础社会服务发展[1]。在2000年我国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开始有学者提出互联网与现代商业融合发展能够激发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观点,受限于当时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现代商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尚未爆发,还不具备利用电商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脱贫的条件。2011年,汪向东等学者在对贫困地区农村电商进行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沙集模式”,明确了电商扶贫的内涵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扶贫工作模式[2]。此后电商扶贫模式的研究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提出了利用电商辅助贫困人群开设网店创业,降低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成本;由政府组织电商企业、当地企业和组织通过电商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增加贫困人群收入,达到减贫脱贫的目的;根据各地开展电商扶贫的经验提出了“沙集模式”“陇南模式”“通榆模式”“武功模式”和“军埔模式”等电商扶貧模式。
开展电商扶贫还可以倒逼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有利于转变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国内学者对各地的电商扶贫经验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汪向东等(2015)在分析部分地区涉农电商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商扶贫的新特点,提出了电子商务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政策建议[3];郑瑞强等(2016)提出电商扶贫对于传统资源要素与发展方式展开“碎片化”分解基础上的“重构”,在分析电商扶贫模式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电商扶贫机制、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体系等对策[4];刘晓安等(2017)以吉安市为例,针对吉安市扶贫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开展互联网+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举措,使其能够达到电商扶贫的预期目标[5];刘园(2017)针对寻乌县的具体情况,围绕产业资源整合、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等方面着手构建了寻乌电商生态圈[6];黄秀云(2016)对当前扶贫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扶贫工作实践,提出适合龙凤镇的“358”综合扶贫模式[7]。
尽管当前政策与技术都支持电商扶贫,这样的做法确实能给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带来平台优势,促使农民积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达到脱贫的目的[8]。但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开展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问题,例如贫困户文化水平低,对电商接受程度不够[9],政府扶贫资金投放不到位[10],政策引导不明晰导致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安全体系不健全,相关设施不配套[11]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可归纳为以下3点:①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走品牌化道路,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②完善公共配套措施,建立完整的电商生态圈,健全上下游产业服务链,加快物流体系建设;③建立人才培养成体系,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电商扶贫的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学者们对电商扶贫的宏观方向把握准确,产业扶贫成为共识,有针对性地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其具体实施措施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二、电商扶贫典型模式分析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对电商扶贫加大投入,一些地区开展电商扶贫工作能够结合自身特点使电商扶贫模式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并引入了创新机制。
(一)通榆模式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总人口数量达到36.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0.3万人,约占据总人口的1/3,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榆县作为农业大县有先天优势,盛产打瓜、杂粮杂豆、牛羊肉等优质的农产品。在通榆县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通榆县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成立了“云飞鹤舞”电商公司。这家公司以网上直销为主,在天猫平台开设“三千禾旗舰店”,为了使品牌化销售趋向标准化,公司对当地农产品一致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运营1年以后,通榆这个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截至2017年6月,“三千禾”旗下产品销售额达5 200万元,销往全国23个省,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以原产地直供为核心理念的“电子商务+基地化种植+科技支撑+深加工”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其运作流程见图1:
(二)武功模式
武功县地处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于2016年成功引入阿里农村电商模式,持续推进农村淘宝项目,现有村淘村级服务站57个,在此期间京东、邮政等村级网上代购服务点不断增加,现已达到230多家。淘宝村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髙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农村淘宝通过给村民代卖和代买或者负责当地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的方式获取佣金,该模式的依托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农村淘宝、京东等,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双方共同建立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借助淘宝的庞大流量对武功县当地产品进行宣传,然后在村中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点,形成双向运作链。其运作流程见图2:
(三)陇南模式
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当地植物资源丰富,且生态环境优美,但是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多种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形成滞销,制约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陇南市近年来逐步开拓了一条符合陇南特点的电商扶贫之路,其中强调要着力推进电商扶贫战略打破地理环境限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陇南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助推扶贫工作的进展。目前,陇南市电商扶贫已直接带动贫困户2.45万户共9.7万人,全陇南市现在有450个电商扶贫网点,贫困村开办网店735家,现在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的电商扶贫格局。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发展,陇南逐渐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点+网店+物流”的电商扶贫新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由县政府和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建立的服务点负责网上销售和物流配送。其运作流程见图3:
(四)沙集模式
沙集地处徐州市睢宁的最东部,以传统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当地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沙集人在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开创了“沙集模式”,其核心是“网络+公司+农户”。其中家庭经营的农户是经营主体,实体公司是农村产业化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平台所代表的互联网则是带动农村产业化的引领力量,沙集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现代化道路在农村的具体体现[12]。沙集模式中的农户、公司和网络三大要素间构成循环往复的运作模式。农户到网络环节,农户能够自主使用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此环节涉及到由网络到农户的反向关系,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系统,能够保证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的双重权益;网络到公司环节,由网销带动加工制造,是区别于“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方式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典型特征;公司到农户环节,区别于大多模式中公司凌驾于农户之上的不平等关系,形成以公司为基础、以市场化的新生态服务促进农民网商进一步成长的关系。这3个环节循环往复,助推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其运作流程见图4:
综合以上4种模式可知,当地政府的助力推动是成功的关键。贫困地区政府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整合零散资源建设农业电子商务体系。电商扶贫模式需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电子商务扶贫模式。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薄弱,如果资源过于分散,其电子商务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电商扶贫的开展。因此,在开展电商扶贫工作时既要借鉴其他地區的成功经验,更要注重本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开展工作。另外,贫困地区在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时,要充分利用淘宝、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的引流作用,为本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创造机遇。
三、河北省农村电商扶贫的实践探索
河北省紧抓扶贫攻坚战略机遇,加大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17年,建成高端设施蔬菜302万亩,中草药和食用菌总产量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蔬菜集约化育苗和工厂化菌种扩繁等农业科技有效推广,大幅提高了经营效益。河北多年的产业扶贫开发已经形成了太行山区的优质干鲜果品产业带、黑龙港地区的蔬菜长廊、燕山地区的食用菌养殖、坝上地区的错季蔬菜等产业聚集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为电商扶贫打下扎实基础。
河北省的贫困县大多集中在环京津区域,有著名的环首都“9+1”贫困县及5个老区贫困县。特殊的区位条件造成非市场化的资源环境分配方式、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严重超采和退化、扶贫和生态保护决策管理之间的冲突等是贫困带形成的根本原因,亟需国家和省内制定特殊倾斜的扶持政策。电商扶贫以绿色农业产业为主,利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保。国家及河北省自2014年起开始加大对上述贫困县的农村电商投入,2014年贫困县康保县和阜平县入选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每年投入2 000万元,之后每年都有多个贫困县入选,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共有40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区),其中包含31个贫困县,占比达到77%,2018年又申报了多个贫困县为示范县。统计2014~2016年入选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自2012~2017年的历年GDP与GDP年增长率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4年入选的康保县和阜平县在之后3年的GDP有较快的增长,2015年入选的行唐县、滦平县、青龙县、平乡县和易县在之后两年的GDP也呈现较快的增长,2017年大部分入选的贫困县年GDP比2016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以行唐县、滦平县、青龙县、赞皇县、唐县增幅最明显,而唐县以26.6%的年增长率创各县历年增长新高。以上数据表明财政资金投入的贫困县农村电商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唐县电商服务中心内设孵化中心,打造唐县区域公共品牌“唐尧山下”,引进大槐树、淘实惠等各类电商平台对接销售渠道,推广销售当地绿色、无公害的大枣、核桃、柴鸡蛋、黑小麦面粉、苹果等农特产品。唐县电商服务中心整合8家企业直接带动贫困人口236人,实施产品溯源,实现每件优质农产品可追溯可召回。唐县电商服务中心为润升合作社引进了“红色之恋”瑞士苹果新品种,为其打造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润升合作社占地面积650亩,流转土地165户,贫困户土地占80%,每年以发放土地租金的形式为村民及贫困户创收合计30余万元。总结河北省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有:
(一)出台相关政策并积极推进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互联网+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扶贫”行动的通知》《河北省商务厅电商扶贫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确定了贫困县全部建成实体特色馆,贫困村基本建成电商服务站“两个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贫困村开设服务站,省财政给予每村6 000元补助,贫困户开设网店,按扶贫项目每户补贴资金不超过1.2万元,同时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自2016~2017年间共计下拔62个贫困县补贴资金1.2亿元,各贫困县级财政补贴5 0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1亿元。
(二)与电商企业合作实施精准帮扶
2017年河北省扶贫办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平泉、赞皇等10多个贫困县建设了“淘宝特色中国县级馆”,与苏宁云商和京东合作,为25个贫困县提供培养人才、辅助上行等电商扶贫服务,帮助指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网店。28个贫困县与好乡亲“365”、大槐树、邮乐购等电商企业达成项目合作。全省7 366个贫困村电商网店达18 202家,覆盖36.3万贫困人口。
(三)推进电商扶贫示范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实施“十百千万”电商扶贫工程,重点打造10个淘宝特色中国县级示范馆、培育100个电商扶贫示范村、打造1 000个村级示范服务站、培养电商就业创业人员1万人,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名电商从业人员。确定赞皇县为全省“互联网+扶贫”试点县,省安排专项试点资金500万元支持建立电商扶贫孵化基地和大数据平台[13],探索出了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村干部服务型的示范网店和“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电商扶贫模式,每年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 000人。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地特色产品,开设网上销售平台,创建网上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推进网上“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程。平乡县扶持贫困户线下发展自行车、童车、纸制品、电子元件等家庭手工业,线上发展电子商务[13],走出一条“手工业+电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帮扶4.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苏宁易购在沽源总结出了“实训店”扶贫模式,并开始在全国推广。目前,全省形成了优质杂粮、林果、雕刻、乐器、自行车配件、活性碳等180多个网销品牌[13]。
(四)建设物流服务网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及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建立物流服务网点,做到物流“县有中心、乡(镇)有店、村有代办”,有效解决贫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62个贫困县建成县级物流中心108个,573个乡镇开设代办点。实施“贫困村青年电商培育、巾帼脱贫、电商助残扶贫”精准送岗活动,支持贫困村青年、妇女、残疾人依托电商就业创业,吸纳4万多贫困人口就业。通过取消繁冗环节,贫困户直接与厂家、商家对接,在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同时,也将手中的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平台实现了多渠道销售。
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电商扶贫初见成效。河北省62个贫困县基本都建成以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公共物流配送中心、行政村电商服务站为核心的农村电商发展服务体系。在7 36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7 004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占贫困村總数的95%以上,带动36.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电商扶贫,其中带动就业3万余人,电商从业贫困人口人均月增收超过1 500元。2017年,62个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16.5亿元,占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的19.1%,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武邑、赞皇、平乡、唐县4个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过5亿元。2017年“双十一”期间,武邑县单日网络零售额达1.4亿元,居全国国定贫困县第一位。
四、当前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主要难题
河北省开展电商扶贫的做法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政策支持下的财政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引进电商企业和扶持示范带动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调研发现农村农产品的上行普遍滞后于工业品下行,多数贫困县农产品上行电商的赚钱效应尚未发挥出来。在对国内多地电商扶贫调研基础上,归纳出电商扶贫面临以下难题:
(一)电商扶贫软环境跟不上硬件建设,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电子商务向贫困县的快速推进,让越来越多从未接触过电商的农村加入到电商领域里来。各地农村生态与资源差异很大,一些地区照搬电商扶贫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用扶贫项目资金建设多个服务站,但服务站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缺少农产品上行所需的网货研发、包装、品牌、营销、信息对接等服务。未根据当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软环境开发,导致众多服务站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加重了农村电商的社会成本,特别是加大了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配套投入的负担。
(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户获得了从种苗到肥料(饲料)、从技术到资金的支持,大多贫困户拥有了待销的产品。然而,他们所提供的农产品无品牌无包装,产品生产无法追溯,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大大影响了农产品在线销售的竞争力[14]。目前农产品品牌认证,绿色认证费用高,手续繁杂,也限制了贫困县优质农产品的上行。
(三)农产品上行成本高,电商物流资源阻碍电商发展
农产品上行成本高,物流成为影响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要素。贫困县现有的电商物流资源严重匮乏,县运送至村的物流网络还未形成,缺乏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生鲜农产品需要的冷链物流缺位。多数民营物流企业出于利润考虑,不愿涉足偏远村快递营业网点建设,导致村级物流覆盖率不高、配送效率低,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较为突出[15],特别是镇到村一级的物流还没有打通。
(四)贫困地区电商人才欠缺,忽视本地农村电商能力建设
发展农村电商所需人才紧缺。农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造成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贫困地区流失现象更加严重,留守人口素质偏低。贫困县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优秀人才始终短缺,物流、美工、摄影等一些技术含量的专业人才更加紧俏。一些地区过度依靠外来电商平台和服务商,轻视本地电商能力建设,也间接导致了本地电商人才成长缓慢。
(五)某些地方对电商扶贫的认识有偏差,电商扶贫项目融资难
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农村电商持有简单化思维,不了解农村电商的复杂性,采取低价、走量的方式开展电商,这种只着眼于交易端,忽视产业转型的认识偏差,影响了电商扶贫的效果。认识偏差导致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未能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对电商扶贫响应与参与度低。另外一些地方把国家财政扶贫款项大部分用来搞硬件建设,在网货开发、产品推广、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投资减少,相关电商扶贫项目也存在融资困难、难以落地的窘境。
五、推进电商扶贫深入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县,拓展县级电商服务中心职能
政府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县,提供电商扶贫示范县专项资金,加大当地电商扶贫软环境建设力度,打造出1~2个具有以点带面指导意义的电商扶贫示范县。示范县开发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树立2~3个农产品地标品牌。以合作社+农业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以土地入股、提供种苗、种植技术培训等方式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县级电商服务中心要全面整合贫困县内优质农产品入驻,形成区域性的网货供应链,充分发挥与生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作用。中心拓展代收代缴、代买代卖、小额信贷、便民服务等功能,合理统筹区域农村电商运营、物流、培训和助农扶贫工作,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村物流服务站点+网货供应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电商服务中心要协调好与网货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确定合理的供货价格,让中小网商、网货生产企业、电商服务中心都有利可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二)严控质量安全打造网络品牌,完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
示范县可与高校和电商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三方合力研发适宜网销的网货并能实现持续供货,避免后期出现网商无货可卖的现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绿色、有机、环保、高质量的思想,着力打造中高端绿色网络品牌。农产品网货质量是打造网络品牌的关键,必须严格把控网货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发挥政府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质量追溯和监管体系,落实监管措施,规范网上交易行为,指导建立行业自律规则和退出机制[16]。当地政府要协助贫困县扶持企业办理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认证资质,与相关机构协调简化手续,减免部分费用。
(三)加快整合农村贫困地区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加快整合农村贫困地区物流资源,使分散的物流资源系统化。建议成立跨区域的电商物流联盟,开展区域间合作促进资源互补,通过异地建仓、整合物流、沟通信息、对接市场等机制创新降低农产品上行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引入大型物流和商贸企业在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建设配送和冷链系统,搭建线上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共享模式整合全县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运输、仓储等资源的共享;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与乡镇村电商服务站融合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站,配备检验检测、分拣、清洗、包装、称重等设施设备,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标准化、品牌化,降低农产品损耗;组建专门服务于本县域内农村电商的1~2家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车能直接抵达所有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开发创新农产品包装型式,降低贫困村物流服务成本,提高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打通县到村配送“最后一公里”。
(四)树立典型吸引青年回乡创业,通过培训与合作使电商发展本地化
选择贫困村留守青年进行电商创业帮扶,协助其进行标准化生产、资质认证、品牌建设、运营推广,通过树立2~3家成功典型吸引更多的本地青年回乡创业。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以竞赛形式与网货供销系统对接,缓解贫困地区电商扶贫网销人才缺乏的制约。与相关高校和职业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实施分类按需培训培养一批中小网商,针对其需求开展差异化培训,使培训系统化、本地化、常态化。建议网商数量要适当控制,避免出现全民网商的现象。网商培训可从微商着手,提供电商扶贫成功案例、微商体系搭建、手机拍摄、物流运输与包装、网货推介及代理商对接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电商企业合作,合作过程中要摒弃过度依赖的思想,注重本地电商内生性发展,通过合作培育本地化的电商产业支撑体系。
(五)充分发挥政府主体责任,多种措施解决电商扶贫项目融资
贫困地区政府要着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主动引导以电商带动本地特色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贫困县扶持企业在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做好农村电商向农业休闲旅游、三产融合、乡村服务、乡村治理的延伸。通过开展农村电子政务,加大对当地电商扶贫项目的网络宣传力度。从靠政府驱动农村电商发展,最终转变到主要靠市场驱动。政府可通过项目网络招标吸引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县;规划扶贫县扶贫资金使用,设立村“扶贫互助基金”,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开发贴息贷款新模式,解决贫困县电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可以用自有资金设立投资公司,对电商扶贫项目进行投融资;或启动PPP模式,以政府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电商扶贫。
[参考文献]
[1] MOGOTLHWANE T M,TALIB M,MOKWENA M. Role of ICT in reduction of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otswana as an evidence in SADC Region[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2011.
[2] 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J].信息化建设,2011(2):6-9.
[3] 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98-104.
[4] 郑瑞强,张哲萌,张哲铭.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J].理论导刊,2016(10):76-79.
[5] 刘晓安,黄文群,廖萍.“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吉安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7(7):27-28.
[6] 刘园.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寻乌县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11):84-85.
[7] 黄秀云. 精准扶贫模式及路径优化探析——基于恩施市龙凤镇扶贫试点的调查[J]. 北方经贸,2016(5):24-25,28.
[8] 田园. 甘肃省电商扶贫路径探析[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8.
[9] 卢迎春,任培星,起建凌.电子商务扶贫的障碍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2):27-31.
[10] 王文艳,余茂辉.电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11):160-162.
[11] 張海霞.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J].北方经济,2013(6):27-28.
[12] 蒋秀莲,宋祎宁. 农村电商“沙集模式”分析与推广[J]. 电子商务,2017(11):29-30,52.
[13] 潘文静. 36万多贫困户借力电商扶贫增收[N]. 河北日报,2017-04-10(001).
[14] 陈晓琴,王钊.“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实施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7(5):94-96.
[15] 马丽.“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6(11):93-94.
[16] 张玉强,李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6(8):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