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莲
云南省峨山县人民医院 653200
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可由于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门脉高压等因素引起腹部积水症状,属于肝脏疾病的终末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不良反应发生大,而且容易复发[1]。本文着重通过观察对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现予以报道。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2±3.4)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1.2)年。观察组1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4±3.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1.4)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两组之间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尿、保肝、放腹水等对症治疗,同时限制水钠摄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增加中药治疗,首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使用不同中药方剂。①肝郁脾虚型。主要症状是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懒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行气利水之法。处方如下:砂仁4g,炙甘草6g,木香8g,半夏9g,潞党参、柴胡、赤芍、白芍各12g,田基黄、茯苓、白术、猪苓、大腹皮各15g,垂盆草25g,大枣6枚。②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为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宣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数;给予一贯煎合隔下逐瘀汤加减,以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处方如下:甘草6g,川楝子、五味子各9g,当归、玉竹各12g,北沙参、生地黄、枸杞子、炙鳖甲、仙鹤草、夜交藤、茯苓、白茅根、赤芍各15g,垂盆草25g。③湿热蕴结型。主要症状为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色、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给予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利湿,攻下逐水。处方如下:厚朴12g、枳实12g、黄连、黄芩、甘草各6g,山栀子8g,知母、半夏各9g,陈皮12g,茯苓、猪苓、泽泻、党参、白术、田基黄、谷麦芽各15g,茵陈20g,垂盆草25g。
以上各方剂水煎,1剂/d,分两次服用,均连续服用一个月。
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超检查肝腹水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B超检查腹水消退;无效:临床症状和腹水无任何改变。②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和72.22%,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1。
治疗前两组的ALT、AST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是以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改善微循环为治疗原则,早期效果比较明显[4],但长期治疗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诱发肝性脑病。中医理论认为,肝硬化腹水是因肝、脾、肾功能失调,机体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所形成。治疗以化瘀利水、疏肝解郁为原则,以扶正为主,逐水为标。此次研究中根据辨证分型所选用的方剂,着重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主要以疏肝解郁、行气利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为法,行气血调和之功效,促进肝、脾、肾功能恢复正常[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通过辨证分型,实施标本兼治、内外双修,能够有效增强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表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n=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