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可
四川省宜宾市中心血站 644000
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用于患者实施救治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方法为采取静脉输注方式为患者输入各类血液制品。该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患者血液供给,确保治疗安全[1]。但是在输血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输血反应具有一定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采取有效方式规避这种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血站通过与本地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本市某医疗机构2018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患者,共计8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经患者同意,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含男22例、女18例,年龄12-64岁,平均(35.5±2.2)岁。研究组含男20例、女20例,年龄13-65岁,平均(36.2±2.5)岁。两组研究对象上述相关方面一般数据资料差异无明显性(P>0.05),具有可比性。
①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输血方式治疗,即采取未滤除白细胞输血方式实施治疗。②研究组患者均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设备选用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153450285,规格型号:NGL/RF-XZ,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相关要求,将血液引入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中,在实现白细胞有效滤除后再进行输血。
①血液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情况。主要为研究组患者所输注血液在实施滤除处理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数量的变化情况。②输血后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计量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计数资料,实施t检验与χ2,当P<0.05,表比较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接受滤除处理后,研究组其血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数量均显著性低于滤除处理前(P<0.05)。见表1。
接受输血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仅为5.00%,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2。
表1:研究组白细胞滤除前后相关血液检测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2:两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可以实现抗御病原体入侵,具有保护机体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过程中,血液制品中残留的白细胞却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污染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造成输血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发热等。临床实践中,将这种白细胞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称之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产生这种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源自于白细胞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没有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处理而实施输血治疗后,将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进而产生白细胞抗体,如果具有白细胞抗原不合的情况,将导致抗原抗体反应,进而产生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这种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同白细胞的数量具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输血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滤除白细胞,才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进而控制和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白细胞滤除率属于衡量白细胞滤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所输注的血液在接受滤除处理后,其血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数量均显著性低于滤除处理前(P<0.05)。表明在实施滤除处理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应用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能够有效将血液之中的白细胞去除[4]。在不良反应方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输血过程的重要不良反应,将对患者健康以及输血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中,接受输血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仅为5.00%,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这表明,积极实施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输血效果和临床输血质量安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