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平 孙晓美
【摘要】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一般专业有所不同,应该大胆探索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文章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语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引言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优秀人才,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宣传;对高校而言,可以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对学生个人而言,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可谓一种“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英语这种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人们对于小语种的定义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除联合国通用语种(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以外的语种,另外一种是指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本文所指的小语种是指后一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目前拥有英语、朝鲜(韩国)语、日语、法语等13个外语语种,是浙江省开设外语语种最多、外语人才培养特色比较鲜明的本科外国语高校,小语种专业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936人(截至2019年1月)。
二、当前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完善现行教育模式,加强合作运行的机制创新,保证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与其他专业相比,小语种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例如实习单位用人数量过少、经费来源不足、专业知识领域专业词汇不足等普遍问题。当前我校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校企合作在内容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局限于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的签订过程中存在重视协议签订过程而忽视协议落实的问题。签订小语种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的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实习为主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另一类是以就业为主的中小企业。
以义乌博览中心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因为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次大型的国际博览会,因此对小语种翻译志愿者需求量较大,也促使他們与学校的交流较为频繁,提供的实习机会也较多;而以就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限,一旦职员雇用到位,就不会再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提出提供实习、实训学生的要求,导致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下降,达不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语种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当前小语种专业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和技能提升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理论教学有一定的课程安排和相关的学分要求,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高校培养中所占比重过大,导致很多小语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缺少一支真正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虽然纸面上现在已经有一大批的“双师型”教师名单,但是大多数只是有证书,能讲课,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成为影响小语种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前中国各大高校的办学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人才的新途径,需要大量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然而当前我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关于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课题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未能出现重大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特别是具体到每个语种的优秀研究成果尤为不足。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创新创业”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战略,也是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高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新意识、创业意识、问题意识和技能意识。
针对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探索校企合作的动机、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从产教结合的角度寻找一条培养符合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增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通常以学校为主体,合作内容大多局限于校内课堂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则以高校和企业签订的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主,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实际学习内容这种模式大多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问题,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企业难以保持实践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持续更新,无论校方还是企业都缺乏深入探索的动力。
因此,必须使高校与企业形成一种“共创、共生、共赢”的生态圈,让企业获得创新创业能力,吸收更多语言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优秀学生;高校则通过企业反馈的所需人才标准,制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既可以促进高校、企业、人才三者之间有机衔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整体素质,又可以保证高校育人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相统一的社会效益。
(二)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结合理论教学,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与认知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并建立“逐层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小语种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点就是零基础、零起点。任何外语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小语种不同于英语,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事物,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从语音、字母开始学习,完全是新认识一种语言。
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基础性专业知识积累,使学生达到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水平;大三阶段引入企业专业团队来校进行案例讲解,每年的寒暑假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大四阶段逐渐转化为实践能力,达到创新思维拓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高度。
(三)采用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导师走进校园的方式,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
在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依靠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成果进行战略设计、产品转换及员工培训等,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高校和企业的切实需求。高校依靠企业导师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具体要求,设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规范奖罚文件,从合作根源上形成制度框架,彼此约束。校企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完成双方在教学课堂、实践基地中的角色定位,培养一支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
(四)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按照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前后顺序、应用程度,合理进行教学计划、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及教材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将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满足校企双方的实际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要求,小語种专业人才必须要跟上时代潮流。因此,立足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怀梁.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13(11):165-167.
[2]马瑞.浅议高职院校小语种外语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韩语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200-201.
[3]李蒙,瞿新吉,耿珂莹.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01):53,59.
[4]伍欣.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校企协同、精确制导”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03).
[5]袁博,刘琪.外语类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149-150.
[6]张梅,刘文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