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构建分析

2019-08-06 02:04吴渝陆先鹏
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

吴渝 陆先鹏

[摘 要]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界定概念、分析特征的基础上,以人际影响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分析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提出从资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树立教师权威;谨言慎行,注重人际心理效应和印象管理策略,形成良好印象;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师生互动频率和质量;建立工作标杆,加强考核,挖掘学生经验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提升工作技能。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师生关系;和谐;人际影响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3-0048-06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办学制度,为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平台[1]。从宏观视角探究工学结合的路径、渠道、措施、机制等的研究与实践日趋丰富,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逐渐繁荣壮大。但“工学结合”只解决了教学的途径问题,可能会出現“知之浅,行不远”的局面[2]。因此,从微观层面考察工学结合的研究正逐渐增多。

微观层面的分析宜从最基本的要素入手。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性隐性课程[3]。学生的思维方式、人格倾向和行为模式易受教师的影响,一旦不能妥善处理以致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造成破坏,阻碍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各种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校对学生施予的各类影响,实现教育目的,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一些突出时代性的研究把重点放在建立新型、现代的师生关系途径和方法上,也有从师生主体特性角度探讨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4]。但从师生关系的建立场域出发分析现代师生关系的文献不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其师生关系与其他类型的师生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5]。着眼于工作领域中的师生关系是工学结合模式师生关系的重要特色,也是本研究的着力点,其更强调师与生的内心情感交流,注重工作关系上的相互联系,形成双方角色与地位的平等与合作,满足彼此心理需求,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这种关系与其他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此类师生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特征并探讨其对学生影响的各种类型和途径,进而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良好师生关系,可以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在观念意识、思维方式、情感、行为上发生改变,从而得到有序发展。

1 概念界定

从师生关系概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出发,可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进行相关概念界定。

1.1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由于师生之间角色不同,主体间的差异巨大,且都围绕学生发展这一目的展开,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人际关系且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特殊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由师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态度决定。师生关系是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唯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师生在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由教学过程的地位决定的伦理、角色关系,还存在着由师生之间情感因素所作用的心理关系。

1.2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更应掌握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工学结合”中“工”就是工作,这一模式是为区别传统课堂教学概念而提出来的。学生工作的环境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内,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学习的结果都是面向特定“客户”提供某种产品,“客户”必须为此种产品提供反馈,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展开考核。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体验到融入社会的技能学习的乐趣,并在其间得到锻炼。工学结合,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即“做中学”,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这应成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

1.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是融合工作过程和实际情境而建立的新型人际关系,即新型的师生(师徒)关系。工学结合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受角色、地位特点影响,师生关系与以往大为不同。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师生间传递的信息主要是课本知识,师生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很难真正得以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中,师生间传递的信息主要是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师生间的关系以讨论、活动等互动方式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这种特殊人际关系的建立仍受人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制约,但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师生之间在地位上的差异性更为凸显,彼此情感交流更加频繁,围绕工作任务逐渐消除心灵的隔阂,建立起类似于同伴的关系。

2 主要特征

2.1 工作中心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课堂中心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双中心”观点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以及作用的划分,师生通常是围绕某个概念、问题,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6]。不管活动形式如何变化,不论是知识中心还是问题中心的活动设计,师生关系都是建立在课堂活动的基础上。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工作中心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其关系围绕工作展开并发展。如工科模具制作教学是在真实场景中教师与学生为注塑模的工作过程设立4个任务模块,遵循工作管理规范,生成符合工作质量规程的产品,师生之间是紧密的生产工作关系。

2.2 成果导向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不管是预设性活动还是生成性活动,都是沿着教学目标的路径发展。不同的是,预设性活动是教师早已根据课程标准和活动方案设计好了教学目标;生成性活动则是教师可能仅仅安排了内容,目标在内容中自然产生。不论何种活动形式,师生关系都是围绕目标发展的,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则是成果导向下形成的关系。通过教师的组织、策划、激励等方式,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协同、探究、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过程演变成一种非单纯的教与学的线性关系[7]。因此,对工作任务和成果的关注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以最终成果评价师生关系的紧密度和效果律。师生关系是在完成工作产品即成果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猜你喜欢
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