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征,马 嬿
(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蚌埠 233030)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群体,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约 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目前高校普遍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相对来说重理论、轻技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达到课程开设的预期目标,已成为高校心理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角”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听众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引向主动探究知识[1-2]。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领悟等能够身心参与,真实感受、真切体验,激发学生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达到学会自我成长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有文献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大多数是进行理论探索和应用为主,而体验式教学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医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研究比较分析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从医学生新生中抽取两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为对照组60人,另一个班级为实验组60人。
90项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在国内广泛应用于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种群体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3]。
使用SCL-90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比较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设计教学内容“新生适应、自我成长、自信提升、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七个主题每周开展一次课程,对照组以授课为主;实验组使用体验式教学。课程结束后再使用SCL-90对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测。
采用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的SCL-90结果比较(x±s)
由表1可见,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测各因子分和总均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实验后测分别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三个因子以及总均分上(<0.05)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分数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结果分别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其他等四个因子上(<0.05)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测结果上分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十个因子及总均分上均差异极其显著(<0.01),实验后各因子分数明显下降。
本研究前测和后测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学生仅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睡眠等因子上略有改善。说明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心理健康理论课程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素质上均有效,但体验式教学能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其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心理健康课程多以授课、讲座为载体,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等方面,弱化了提高大学生心理技能。而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讨论、分享、感悟,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4]。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学习能力等。
研究表明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和总均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测试结果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三个因子和总均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余各因子实验组后测分数也低于对照组。可见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优于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和分享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潜能,便于解决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探索,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有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从而促进他们内心思考。另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而体验式教学的交流是多向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平等的互动,易拉近心理距离,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生生互动的直接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5],所以教学效果更好。
研究表明,相对而言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和焦虑上改善极其显著。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有不自在感、自卑感、过度敏感猜疑、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很多大学新生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在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知如何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体验式教学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根据课程项目设置,调整自身角色和地位,获得信心,实际就是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分享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体验对方感受、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6]。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更为显著。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素质上效果明显。与传统授课相比较,体验式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教学效果相对更好,具有更有效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