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菲菲,杨明巧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我们并没有在其强压下而就此屈服。面对日军的进攻,我们组织了顽强的抵抗。这些救国英雄不仅包括了在前线奋勇杀敌的男儿们,还包括了从封建禁锢中解放出来的妇女。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开始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整整八年,在侵略者的蹂躏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以杀人为乐,举行杀人比赛,用人体做细菌活体实验,奸杀妇女,甚至将邪恶的枪口对准还未来得及长大的孩子们,企图用杀害、奴化等手段残害我们的下一代,在毁灭中国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未来毁灭。因此,拯救难童成为国人必做的事情。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出于母亲的天性,妇女们主动承担起了拯救保育难童的任务。为了团结力量、统一行动,妇指会便应运而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在任何时代,百姓都是战争硝烟中受苦受难的群体。在日军的侵略下,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为躲避战乱,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逃离,成为难民。随着日军侵略的不断加深,难民数量不断增加,在这无数的难民之中隐藏着我们最不注意,但却又是我们最该注意的特殊难民――难童。在战区,日军将毫无抵抗能力的孩子也作为了其发泄兽性的对象,或将这些鲜活可爱的小生命直接用刀枪残忍地杀害,或将他们运送到台湾、朝鲜等地施以奴化教育,企图将中国的后代变成其侵略中国的工具,成为我们自己的敌人,其用心何其阴毒、残忍。
日军深知通过战争无法消灭四万万中国人,于是,他们将目光放到了中国的下一代身上,喂毒、抽血、沉尸、奴化,日军在对待中国儿童相对成人来说,手段更加毒辣,花样更加复杂,企图让中国未来的主人成为他们征服中国的工具。倘若日军的阴谋得逞,中国不是毁灭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而是惨死在日本人用中国儿童训练出来的奴隶之下,或者苟活在日军奴役之中,这是多么可怕而可悲的事情!因此,拯救儿童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儿童问题,它已经成为了关乎国家未来的关键所在。
从原始社会直至封建社会结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妇女大多数时期都被不公平地对待。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强加于古代妇女的思想枷锁。对家庭而言,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对于社会而言,她们是国家实现政治目的的“交换品”,被当作战争的牺牲品,用于和亲、赠送,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但命运悲惨的妇女却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消亡而慢慢获得重生。
中日甲午战争后,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康梁最先对妇女问题进行论述,他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部分上层妇女中引起了反响。“1897年夏秋之交,在维新派赞助下,由谭嗣同夫人李润和康广仁夫人黄瑾娱在上海成立的女学会于1898年出版了第一份女子报刊《女学报》。”[1]积极宣传男女平等,提出妇女应该是自由的,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应该享有参政议政和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宣传妇女应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社会历史责任。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不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妇女解放,而且还为妇女解放事业作了实际斗争。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号召下,妇女不断组织起来形成妇女团体,参加到革命行列之中。“最杰出的典范就是反封建女侠秋瑾,她运用‘天赋人权’学说理直气壮地宣布: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是‘天生’之因,而是由于妇女从小被束之深闺,‘不读书、不外出阅历、不出头做事’之故,使她们缺少知识,失去了谋生手段,置于被奴役的地位。”[2]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约占据总人口数二分之一的妇女开始觉醒,认识到她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要求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地位。在新社会里,她们摆脱了伴随她们几百年的三寸金莲,挣脱了封建时代下几近变态的束缚,她们不再是迈不出大门的小脚女人,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通过劳动而独立,推倒了作为女性贞洁象征的贞节牌坊,使自己不再屈服于畸形的封建道德而成为了一个有基本权利的自由人。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妇女也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救助难童方面成立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组织机构,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救助工作中去。
随着妇女的觉醒和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妇女运动可谓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妇女组织层出不穷。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在行动上还存在着自发和分散的倾向,地区和阶层之间也不平衡。为了团结和组织这些力量,以宋美龄为首的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妇女,开始筹划成立一个统一的妇女抗战组织,“妇指会”便应运而生。
“妇指会”是“新生活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简称,是抗战时期妇女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源于蒋介石所发起的一场“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在总结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所发动的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的教训时,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主张,并为贯彻这一想法,兴起了一场“新生活运动”,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为支持丈夫,也在社会各界宣扬新生活主张。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发表《新生活要义》的讲演,新生活运动”开始后,宋美龄便积极致力于妇女界的新生活改造。1936年2月“妇指会”于南昌成立,指导长是宋美龄。“宋美龄大力提倡妇女是改造家庭的原动力,呼吁妇女走出家门,读书识字,开阔视野,挣脱束缚在妇女身上的沉重锁链,改变妇女地位,使妇女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她相信,中国妇女的职责不只是留在家中相夫教子,而是在相夫教子之余为社会贡献己力。”[3]虽然新生活运动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大反响,但运动中形成的“妇女指导委员会”却实际上成为妇女界最重要的组织,宋美龄在妇女界的领导地位也由此奠定当是无可怀疑的。“这个组织和后来的‘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一起成为抗战时期宋美龄联合全国妇女界力量的基础。”[4]
1937年7月7 日,日本揭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在日本精心策划的阴谋之下,中国军队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战形势,各界妇女纷纷行动起来,组成了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妇女团体投身于抗战之中。为了团结这些分散于全国各界的力量,在社会各界的促成下,妇指会进行了改组。1938年5月,社会各界妇女领袖共50余位在新运妇指会指导长宋美龄的邀请下,到庐山参加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会议决定将“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扩大改组为领导全国妇女参加抗战工作的总机构,即“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妇指会”。1938年7月1日,妇指会正式扩大改组,改组后指导长一职仍由宋美龄担任。
改组后,妇指会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的性质和成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结构由改组前的单纯为蒋介石提倡新生活妇女运动变为团结各界妇女统一抗战的组织结构,成员也改变了以前以国民党上层妇女为主的格局,同时吸收进了大量的进步人士及中共地下党员,在组织体系上增设了常务委员,实行总干事负责制,并由原来的四部扩大改组为九部。
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划分的各个战区内,妇指会号召对战争深恶痛绝的妇女们,以战区司令夫人为领衔,组织妇女参与抗战。在妇指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妇女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挥自己所长,竭力协助政府组织抗战建国的任务。
随着日军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军队所掌控的辖区大大缩小,妇指会能够建立分会的范围也随之变小,但仍在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建立了从省到所属各市县的妇女工作委员会。层层推进,严格按照妇指会章程设立组织机构,分为九个部门开展相应的工作,并统辖到各阶层的妇女。
妇指会由战前新生活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改组而成,最初是宋美龄为了支持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而在妇女界成立起来的政府组织。虽然改组后的妇指会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仍由宋美龄任指导长这一点却表明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党政府为依托的组织,同时在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支持下所成立的妇女工作委员会是妇指会最核心的组织形式,因此,“在抗战时期,妇指会形成了以政府为依托,以妇女工作委员会为组织形式,构建了从战区到各省市县、从基层到海外的组织机构。妇指会把工作扩展到国民党所辖和影响所能达到的一切地区,力争实现全体妇女总动员,最大限度地为抗战提供宝贵资源”[5]。
“妇指会在领导妇女同胞参加抗战的过程中,根据妇女的特点和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后勤保障、征募、慰劳、战地服务、保育男童、后方生产等方面。”[6]作为一个占据了中国人口二分之一的群体,她们在沉睡了上千年后,所爆发出的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低估的。妇女在抗战中包揽了从前线到后方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事务,为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用具体的文字和数据统计出来的,在此仅简要概括以下为几个方面:
(1)教育妇女,宣传抗战
在那个落后、封闭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并不完全明白抗日战争的意义,尤其是思想保守的妇女,她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抗战是政府和男人们的事,她们只需老老实实地守在家就好。为动员起这批闲散在家的家庭妇女,文化事业组积极开展妇女识字训练班,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她们的民族意识。除此之外,还教给她们普通的技术训练,如救护、防空、防毒等,以期妇女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自救或者救助他人。“在教育妇女的同时,妇指会还积极组织宣扬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依靠报刊杂志、歌舞话剧等多种形式动员宣传抗日几乎是所有妇女抗日团体的基本任务之一,它发挥的巨大威力也是不可低估的。”[7]
抗战是个极其耗费钱财的事业,在面对日本企图对我国进行亡国灭种的阴谋时,抗战已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自抗战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就纷纷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献金活动,妇指会就是其中最热心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曾经在重庆举办的某次献金竞赛中,妇指会发动妇女团体所组成的献金队勇夺第一,并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赞赏。除了献金活动之外,妇指会还带着各种慰问品,如妇女们缝制的衣被鞋袜、食物、征募的钱财等前往那些正处于战争之中的地方进行慰劳,如战区前线、灾区、后方、医院和抗战将士家中。妇女们的慰劳活动不仅带给前方将士们迫切的物质需求,更带给他们心灵的温暖,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当时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也多次到前线慰问将士。妇指会在用现金慰问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募捐活动。“自1938年7月到1941年7月,三年间妇指会共发动了6次大的募捐活动,到1941年5月底,共收到物品代金1500余万元,金银首饰500余两,布鞋3万余双,军棉衣,数10万件,药品20几种。”[8]
(3)组织妇女搞好生产,提供后勤保障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随着男子不断开赴前线,劳动力受到极大削减,但生产事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基,这是万万不可荒废的,于是,留在后方的妇女们就不得不继续男子原来的工作,发展生产,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生产保障。妇指会下设生产事业组,专门负责组织生产,在城市地区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从事工业生产。作为战争大后方的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它们遭受战争的摧残更轻一些,因此农村的生产事业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搞好生产之余,妇女们还积极为奔赴前方的战士们提供后勤保障。例如,妇指会还积极响应国民党成立的寒衣总会的号召,拿起针线,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棉衣。“1938年9月,为纪念九·一八妇指会发动妇女为抗战将士赶制10万件棉衣。1939年10月和1940年10月春,再次发动妇女完成50万件寒衣和20万双军鞋,都取得了很大成绩。”[9]除了棉衣之外,战士们的被褥、鞋袜、夏衣、毛巾、蚊帐等生活用品,妇女们也不分昼夜地缝制,出钱又出力,争取让将士们能够吃饱穿暖。
妇指会的工作除了在抗战时期动员和领导妇女行动起来,参与抗战,寻求妇女的根本解放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抢救和保育被难儿童。妇女儿童,他们本身就是天然的生命共同体。母爱是女人的天性,在面对成千上万在战争中受难的孩子,妇指会本着母亲的天性,组织妇女,从枪林弹雨中将儿童解救出来,并竭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战区,到处都是被敌人杀死的儿童残体,而在沦陷区,这样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因为敌人无情的杀害,孩子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庭,他们每天都心惊胆战地生活在敌人的炮火之下,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他们大多忍饥挨饿,流落他乡,或者成为孤儿,自生自灭,因为缺衣少穿,缺医少药,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抗战期间,天灾加剧了难童的痛苦,难童问题更加严重。到处是弃婴,到处是儿童死尸,许多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或逃命无力养活子女,只得将子女抛弃。”[10]面对难童的诸多遭遇,妇指会动员妇女组成了无数的妇女抢救队,前往战区、前线、沦陷区等等,在一切有可能出现难童的地方抢救难童,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炮火之下把难童抢救出来,再冒着炮火把这些难童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大后方去。
在保育会刚刚成立之初,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战争苦难与惊吓,亦或对人与人之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儿童们都对这样的组织抱着怀疑的态度。“当保育会成员请求他们把孩子交出来抚养时,这些人反而愈加沉默,谁也没有表示,只睁大陌生的眼睛,惊疑的看着她们,他们肯定是想,莫非这是天外来人,不然世间哪来此等事情。”[11]而为了更好地抢救难童,使家长和孩子们能够信任这一难童保育机构。妇指会的成员们不顾危险,走上街头,四处宣传、贴标语,耐心地给民众们讲解保育会的组织性质,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使家长能够放心地将孩子交到保育会,使流浪儿童能够主动来到保育会。“经过妇女们的辛勤努力,不顾生死安危,总算从前线、灾区、流亡路上抢救下一批又一批的难童。这些儿童不但个个骨形消瘦,满身疥疮,而且经历了家庭破碎,骨肉分离,感情的心理创伤更深深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要使他们恢复身心健康,适应并爱上新的大家庭,过上集体生活无疑是相当艰巨细致的。”[12]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儿童遭遇了无以言表的磨难。他们受了无数次的伤,忍了无数次的痛,看过了无数次的血腥与杀戮。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他们都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依靠。于是,成立一个战时儿童保育会成为当时社会各界的共识。1938年1月24日,战时儿童保育会在第一次筹备会上初定保育儿童的范围:战区孤儿、参加救亡工作人员子女、抗战将士遗族、士兵及壮丁子女、一般战区及后方儿童;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宣传后,战时儿童保育会于1938年3月10日于汉口成立,在成立大会中选出了包括理事长宋美龄、副理事长李德全在内的共56名理事,妇指会改组后将原隶属于慰劳自卫抗战将士委员会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又改组隶属于妇指会。
随着战争的深入和难童数量的增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分会。最主要的是以战争后方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为主,在香港也设立了分会。保育会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投身于抢救难童工作中,抗战八年来,保育会共保育了难童29486名,具体数量如表1。
根据莱考夫的阐述,算术是沿路线运动的隐喻与算术是量尺隐喻也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运动的路线形成了一条物理线段—一一条沿着我们的轨迹的想像的线。运动的路线和物理线段之间有着简单的关系。运动的起点与物理线段的一端相一致,运动的终点与物理线段的另一端相一致,运动的路线与物理线段的剩余部分相一致。正是因为有了路线与物理线段的这种一致性,所以有了与量尺隐喻相关的“算术是沿路线运动”的隐喻。[2]71-72
表1
除了抢救难童外,保育会还面临着另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那便是经费来源,2万多名儿童及保育会工作人员的经费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作为一个自发的妇女组织,保育会能从政府领到的经费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都需要自行解决,为了筹措经费,妇指会的成员们不惜发动自身的几乎所有资源,通过发动海内外同胞及国际友人进行募捐,同时还实行儿童认养政策,由家庭条件较好的太太、华侨华人们对难童进行认养,负责他们的生活费用及教育费用。
在保育院中,儿童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由于难童的年龄大多较小,且在刚入院的时候,大都染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妇指会的妇女们想尽办法为难童购买有营养的食品,并针对患有特殊疾病的难童制定了特定的食物和营养,在穿、住方面则尽量保持清洁、整齐的原则。衣、食、住,可谓面面俱到,除此之外一些妇指会主要领导如宋美龄、邓颖超、李德全等人也会时常到保育院中视察工作、看望孩子们,还带着大量的营养品,如牛奶、巧克力、饼干、糖果等,每次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地围在四周叫着“妈妈”。
被救养下来的难童除了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资保障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育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难童们在以后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妇指会的一些领导十分注重难童的教育问题。妇指会专门成立了妇女干部训练班,任用专业的人才,对儿童进行教育,各地的保育会分会也会根据每个地方的特殊性进行因材施教。“战时儿童保育会依照‘保教合一、有教无类、因人施教’的方针,制定了《教育实施大纲》,并于1938年底专门编写印刷了适用于保育生的统一教材——《抗战建国读本》,建立起了一种养、教并举的新型教育形式,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3]由于难童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所以接受文化的程度也高低不同,有些十二三岁的儿童却仍只有一二年级的水平,保育会在分编班级的时候,会对他们进行文化水平测试,然后再按其文化水平编入不同班级。课程内容也大多按照小学标准,科目涉及到国语、算术、社会、美术、体育、常识、唱歌等,兼顾儿童各方面的教育和发展。为了那些即将从保育院的基础学习中毕业的孩子能顺利进入政府设立的中学学习,保育院还会专门聘请外界的教育人员来给孩子们补课。
除了文化素养之外,道德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儿童来说,他们的道德观念也处于一个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阶段。难童们大多目睹了日军的一切暴行,也亲身经历了日军所带给他们的痛苦,提起日本侵略者,难童们无不恨得咬牙切齿的,因此保育会抓住这一特点,对难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同时增加一些抗战思想教育,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以便日后成为真正的小战士。
在学习文化和道德之余,还要让孩子们学会劳动,懂得自立自强。保育院中年龄稍大一点的就要求他们学会自己洗衣服,还得负责保育院中公共区域的清扫,除此之外还交给儿童们一些手工技能,如木工、藤工、竹工等,可用于保育院的内部需求,也可用于向外出售,更重要的让孩子们学会了一技之长,而他们也可通过学到的这些技能进入到当时国民党设立的专业技能学校中继续学习,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地在社会中生存下来。
所有的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同住、同吃、同劳动、同学习,不仅能使孩子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习惯集体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文化、道德水平和劳动能力,使他们日后有能力肩负起国家复兴和壮大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孩子,更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妇指会”——这一在民族危难时期成立的妇女组织,不仅带领妇女们勇敢地站立起来,挣脱封建的枷锁,更像男人一样走上战场,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证明着她们在社会中的存在,宣告着她们不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不再是封建时代下男性财产的附属品、不再是只知道围着灶台与丈夫转的小女人。她们在战场上扮演着巾帼英雄的同时,也在扮演着女性特有的、天然的角色。她们是千千万万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们的母亲。她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抢救难童,不辞辛劳为了孩子们的生活来源奔走募捐。用她们的双手缝补孩子们被战争创伤的破碎的幼小心灵,用坚实又不那么厚重的臂膀为孩子们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她们不是抗战前线的战士却胜似战士,战士们拯救的当前深受灾害的中国,而妇女们拯救的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