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兰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塑造良好的品质。语文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渗透励志教育,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励志教育;融入;塑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100-01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德育尤为重要。学校德育工作应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责任。励志教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感动人的故事、英雄模范人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素材,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挖掘可以利用的励志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要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与挫折总会与之相伴。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放弃与逃避,有些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勇敢与坚强,他不怕困难,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教师要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要敢于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从而取得成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作者都是名人,不仅有古圣贤、文学家、诗人和学者,还有伟人和政治家。他们都发挥自身的才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成长历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励志教育。如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他在成长过程中就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在他三岁那年,父亲就病逝了,在此后,孔子的家人并不喜欢他们母子二人,他的母亲只好带着他四处流浪,最后才在曲阜定居下来,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孔子从小颠沛流离,但他不屈服于命运,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流芳千古,被后世尊为圣人。教师用作者的成长历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形成优秀的品质,教师可经常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励志教育,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在演讲之前,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内容,还要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为了完成演讲,必须迎难而上。因此,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能得到锻炼,视野会更加开阔,潜能得到激发,会变得更加自信。开展读书活动,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道理,受到精神的洗礼。如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时,学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主人公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激励他们勇于拼搏,立志成才。
在学习古诗文时,需要领略古诗文的意境。从初中阶段来看,很多古诗文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情感,其中有不少名篇佳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文的美妙意境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如《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简短几句话,就将整个宇宙的大小、万物的兴盛以及视听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讲解这段文字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文字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世界上有很多宏阔的意境,让我们感慨万千,生活在其间,快乐的事很多,人生真的是乐趣无穷。作为学习者,我们的未来可以说有无限可能,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从学生写出的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在领略古诗文的意境时,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励志教育。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励志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语文教师应用文章中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作者的成长历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领略古诗词意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振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尝试[J].广西教育,2013(14).
[2]曾宪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4(06).
[3]申海娜.城乡义务教育中励志教育的差异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