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社区的情感状态研究

2019-08-04 07:36张春宝吴雨星赵海彤刘德玉刘尤通张子卿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

张春宝 吴雨星 赵海彤 刘德玉 刘尤通 张子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无疑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居民的情感淡化现象就一个典型的体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流动人口的增加,新媒体的强势进入,再加上乡村社会缺乏村民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得人际关系和乡土情感逐渐淡化。

关键词:情感治理;社区情感;农村社区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社会,乐安重迁的观念普遍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里,人们在这个由血缘、地缘等各种关系结合成的共同体中,依靠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共同生活、同甘共苦,依靠原有的“差序格局”联系自己周围的所有人,维系着整个乡村社区的生活。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无疑对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乡村社会逐渐脱离了原有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自给自足的社区逐步演变为开放的、与其他社区彼此互利的社区。农村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依靠宗族与亲缘关系维系的生活体系日益崩塌,利益成了村民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业缘关系日益取代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乡村社区的情感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当前农村社区的情感状态

(一)人际情感的淡化

兰州大学吕佩东曾在其论文中提到“自家人”这一称呼。“自家人”是社区的稳定剂,因为大家都是“自家人”,所以村民们不闹纠纷,从而避免了社区的很多纠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家人”这一称呼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趋势的另一重要体现是邻里之间的互助。过去,无论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邻里之间都会前来帮忙,场面可以说是热闹非凡,而现在的人们却往往都是避而远之,往往仅仅是象征性的“随份子”、“送人情”,把钱送到就行了,场面变得极为冷清。又如串门这一日常行为,以前无论农忙时节还是农闲时节,几个村民坐在路旁聊天或者是到邻里之间串门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们只要一有空就会聚在一起。而现如今却很少会在村里的路旁看到村民三五成群的聊天或者是走街串巷,村民之间已极少走动,也极少互相关心,就连仅剩的一些人际交往也是空洞的、短暂的和表面的,给人一种表面热情而实际冷漠的感觉。显然,当前乡村社区已经出现了半熟人化,甚至陌生化的趋势。

(二)乡土情感的淡化

乡土情感是指乡村社会居民或曾经的居民对家乡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牵挂、依恋的归属性情感。乡土情感淡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安土重迁情感和落叶归根情感的淡化。新中国成立以前,从乡村社会流入到城市的乡村精英,都与生育他们,甚至是他们父辈、祖辈的农村社会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他们在外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选择叶落归根、认祖归宗。有些人还在经营外地事业的同时,仍忘不了在农村老家,进行多方面的打点,如购买天地、人情事往等。然而,现在农村居民却一直以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社会为最大的梦想。小孩子从记事开始就被父母灌输“只有上学才能走出农村,这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的思想。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进城打工热潮的兴起,有幸能留在城市的一些乡村精英几乎废弃了在家乡的全部家业,更没有要落叶归根想法。与此同时,就连一直居住在农村的村民也已不再具有祖辈对农村的那份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他们对家乡的牵挂依恋之情也日益消退。

(三)人际情感的基础发生转变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差序格局”模式。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造成这种格局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的投影”又进一步形成地缘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已经不再是农村居民人际关系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业缘关系。比如说,十年前的时候,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的内容往往是七大姑八大姨怎样怎样,或者是我邻居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笔者在山东安丘调研时发现,2017年春节期间乡亲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内容是,我2016年在哪一个工地或厂子工作的,跟着工地上的哪一个经理干活好,2018年一起去哪哪干活等等。从这一对比中可以发现,村民聊家常的主题从亲朋好友或邻里乡亲转移到了工作上;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也由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变成了工地上的工友。

二、当前农村社区的情感状态何以形成

造成乡村社区情感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区的发展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社区居民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忙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完善,是农村社区情感淡化的大背景,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媒体的强势介入与交流平台的缺乏

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电视机在乡村是一种奢侈品,并不是每户都可以买得起。在一个村里往往只有几户会买得起,而这些人家每天晚上都会挤满看电视的村民,大家在看电视的同时互相交流、增进感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和影碟机日益成了每家每户的生活必备品,电脑也逐渐走进平常百姓家。在电视未进入乡村以前,走街串巷、共同劳动、一起看电影等活动是村民消遣娱乐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整个社区就像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大家庭;而现在,电视电脑成了村民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又加之当前农村社区缺乏村民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导致村民之间关系日渐生疏,情感淡化现象进一步加重。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它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正如匡春英所言,这种嬗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因素萌生,取代了传统价值观念中不正确的过时的因素;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中某些正确因素的失落,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新的误区,如“为私”,“为我”的利己主义思想抬头,于是社会便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等风气。在这种利己主义思想的控制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当前的社区中,事不关己,少管闲事的价值观念盛行,而人们的社区责任感衰弱了。

(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进城热”

城乡二元结构自建国初期开始形成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经历着“形成—松动—改革”的发展历程,但时至今日,二元结构的影响依然在乡村社会显而易见,比如,教育资源的落后、社会保障的缺失、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农民普遍渴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无论是结婚买房还是女儿出嫁,村民都奉行一条原则“进城、进城、进城,城里有房一切好说”。但是,当村民离开土地时,变动便会产生。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迫于生活压力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外出打工、进城买房等等,少则数月回家一次,多则数年回家一次,甚至有的直接在城市定居。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很多青壮年都已经对农村社区的人和事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忘却,与同村居民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即使碰见左邻右舍也只是象征性地寒暄一下,彼此之间日益生疏,在这种情况下,乡土情感逐渐淡化。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无疑对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乡村社区情感的衰弱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流动人口的增加,新媒体的强势进入,再加上乡村社会缺乏村民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得人际关系和乡土情感逐渐淡化。

參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吕佩东.乡村社区情感流失探究——以甘肃省泾川县南河村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邓遂.论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以安徽Q自然村落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8).

[4]匡春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嬗变[J].襄阳师专学报,1998(04).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
我国村镇宜居社区的内涵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影响分析
探索苏北特色农村社区的建设新路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浅析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陕南农村社区应对人为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