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9-08-02 08:40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厚度

张 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101149)

无症状性脑梗死( SCI)是脑梗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不仅是临床脑卒中发作的高危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SCI是一种隐蔽的病变,缺乏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视,且ACI可以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认知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必要。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就是颈动脉的粥样硬化[2]。本研究探索利用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声学特征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对临床早期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将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30例;所有患者均作了神经系统详细检查,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只有轻微头晕、头痛、走路不稳, TIA发作,但头部磁共振(MRI)上有两个以上主要分布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基底节、内囊和脑干的病灶,诊断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脑梗死组30例;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并经CT及MRI证实。健康对照组30例;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三组人群年龄、性别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可匹配比较。

1.2 方法使用美国 GE公司的 LOG9型及 Vivid7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为5-12 MHz,1.7-3.4 MHz。检查前,患者应休息5-10分钟,患者卧位,充分暴露检查侧颈部.先用二维实时显像扫查颈动脉,先扫查锁骨上窝胸锁乳头肌,再查颈根部颈动脉近心端,最后颈内及颈外动脉。检查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近端、中段及远段,颈动脉分叉处(Bifurcate, BIF),颈内动脉起始处(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Artery, ECA)。检查是注意观察血管内膜的光滑度,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位置和分型;是否有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 颈动脉斑块表现为颈动脉局部IMT>1.0 mm,分叉处IMT大于1.2 mm,且有清晰的范围突出到管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测量:根据显示斑块的形态和回声特征分为4型:扁平斑、软斑、复合斑块、硬斑。I型扁平斑:只有局部轻微隆起,内膜较光滑,呈均匀低回声;Ⅱ型软斑:形态不规则,表面欠光滑,突向管腔,呈现低回声;Ⅲ型复合斑块:指斑块合并出血、溃疡、或血栓形成等,合并出血时,表面呈“火山口”样改变;Ⅳ型硬斑:硬斑呈强回声伴后方声影。

1.3 统计方法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如表1显示, ACI组、症状组、健康组检出斑块分别为28、30、19,检出率分别为93.3%(28/30)、100%(30/30)、63.3%(19/30),检出斑块多集中在颈总动脉膨大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位及颈总动脉主干出,斑块检出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1,P<0.05)三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07,P<0.05和t=78.234,P<0.05),其中ACI组和症状组动脉IMT值无统计学差异,ACI组和健康组、症状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厚度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P<0.05)。

表1 三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斑块状况比较

表2 三组患者颈动脉官腔狭窄情况比较

3 讨论

SCI是指患者以前无脑卒中病史,缺乏卒中相关的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仅在在影像学检查(颅脑 CT/MRI)时或在尸检中被检出脑实质内有梗死病灶;另一种指患者虽然有脑卒中病史,但是CT或MRI发现检查所发现病灶和现有表现出的脑梗死症状与体征没有解剖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除外能与神经系统体征相应的病灶外,其他部位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梗死灶也属于SCI[3]。SCI的临床表现轻微且不典型,主要为短暂的头昏、头痛、肢体乏力、反应迟钝、笨拙、抑郁、焦虑等,缺乏特异性、定位性。SCI最终可以发展为脑卒中,且SCI的反复多次发作会引起认知功能减退、血管性痴呆和假性球麻痹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4-7]。

SCI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直径小于100 μm的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微栓塞有关,主要机制是:①动脉壁外受压②动脉管壁病变③血液成分变化④血流变化。动脉重构是SCI发生的重要原因。动脉重构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及动脉弹性降低等是引起的,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颈动脉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颈动脉是大脑血供的重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发生是重要的起始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提示颅内可能亦存在病变,因此可以认为颈动脉损害与颅内血管的损害具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病变可用作为反映颅内动脉病变的窗口。全面的颈动脉血管检查及评价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其预后以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无症状大血管病变,检查内侧中膜厚度、类型以及斑块积分,是否发生狭窄,是否发生重构及重构类型,及其重构伴随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的变化等为预防脑血管疾病提供一个途径。本研究中,SCI组和脑梗死症状组的颈动脉超声检出斑块的几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症状性脑梗死组的检出率例高于SCI组;IMT厚度和斑块厚度比较,SCI组和症状组均较健康组厚。通过IMT厚度可了解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而斑块厚度是评价多斑块患者预后预后的重要参考。本的研究显示,SCI组及症状组检出的斑块多为不规则斑,健康组则以规则斑块多见。不规则斑块成分复杂、表面粗糙,有钙化和溃疡形成,很容易破裂形成栓子。本研究也显示SCI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综合这些结果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结构、性质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粥样斑块的形态、性质进行评估来了解SCI的发生、进展。

总之,颈动脉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无放射、可重复检查,对有脑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常规进行,通过对颈动脉超声观察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性质,评估SCI的发病风险和早期发现SCI,对SCI的预防、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厚度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大厚度SA-516M Gr.485钢立焊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