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2019-08-01 02:48范艳萍
今日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河南省环境保护

范艳萍

今年来,河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了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方位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参与者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完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坚实的农村环境治理资金保障、强化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治理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河南省幅员辽阔,所辖地貌丰富,农村人口体量庞大且分布集中。近年来,河南省新兴城镇化、农业生产现代化、乡镇工业化快速发展,给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无法满足农民环保需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距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一、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一)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废弃物导致的污染,主要有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产生了体量巨大且种类复杂的生活垃圾,污染程度和治理难度加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较低,据统计,2016年末,河南省88.3%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54.7%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大量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在农村周边农田、河沟、道路两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生产。露天堆放的有毒垃圾,对农村的空气、水、土壤造成严重威胁,生活垃圾极易滋生蚊虫和细菌,威胁农村公共卫生安全。河南农村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超13.5亿吨,但许多农村尚未建设地下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2016年末,河南省仅有10.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大多数的生活污水房前屋后直接排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甚至威胁土壤健康和饮用水安全。

(二)农业生产污染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合作社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程度有限,2016年末,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全部农业经营户的1.5%。分散化经营的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掌握程度有限,生产方式传统,不掌握测土配方和合理施肥等技能,环保意识薄弱,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和经济利益,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大量未被植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大量残留的难以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直接破坏土壤的物理性状,影响农业生产。2018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自2016年以来首次低于700万吨;农药施用量(折纯)自2010年以来首次低于12万吨,均呈现下降趋势。农药化肥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不仅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消耗,更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村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了农民就业问题,但是乡镇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和要素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环境友好度低、污染形势严峻。同时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数量较多,污染類型复杂、污染物不易集中处理。这些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天然缺陷,污染治理成本难以转嫁,基层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有限,惩处力量不足,治污的高成本和侥幸心理使乡镇企业有强烈的偷排乱排动机。

(四)畜禽养殖污染

河南省是养殖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体量庞大,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场数量众多。养殖业规模化不断提升,集约化养殖场的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基础却十分薄弱,养殖粪污、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所产生的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多数养殖业废弃物和废水直接进入水体,加剧了湖泊、河流的富营养化。据统计,河南省60%的养殖场没有配备干湿分离设备,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90%以上的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

(五)城市转移污染。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2018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6%。城市地区产业升级,部分落后产业不断从城市向近郊、农村地区转移,同时也伴随着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扩散和转移。城市的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使得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向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大都未配备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设备,直接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等,严重破坏了农村环境。城市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等废弃物直接向农村地区转移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大量的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肆意堆放占用耕地,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城市周边土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河南省农村环境治理对策

(一)提高农村环境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1.全方位树立环保意识。

农村经济社会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农民,他们不仅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和提高需要自上而下,全方位的进行。各级政府需要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城市环境保护,轻农村环境保护现象,平衡城乡环境保护投入。企业和农民需要增强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保护环境成为所有农村生产生活参与者的自觉行动。

2.多渠道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能力。

环保意识需要通过环保行动来落实,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参与者的环保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的环保素质,明确环境保护的要求、手段、意义。综合利用电视、电影、报刊、图书、广播、墙体等传统宣传手段,发挥网络、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优势,向广大农村群众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垃圾分类做法、科学种田做法等知识,坚持普法宣传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能力。严格农村企业环境审查要求,倒逼企业配备生产废弃物处理设备,提高企业环保能力。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

虽然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但是城乡依然采取和实行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备,因地制宜的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农村环保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齐全的环卫基础设施,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城市近郊农村依托城市现有环卫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城市管网扩建手段,提高环卫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城市远郊农村地区,做好环卫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因地制宜,层层推进,逐步提高环卫基础设施配套率和设施水平。

(四)构建坚实的农村环境治理资金保障。

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公益性较强,经济性较差,社会资本单独进入的动力较弱,农村环境整治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元化筹集农村环境治理所需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受益村民适当付费三位一体的费用承担体系。发挥PPP模式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开展合作,参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农村垃圾、污水等环境治理项目,采用全县打包的模式,提高项目吸引力。多元化筹措治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农村环境治理经费投入。鼓励地方银行金融创新,提高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新贷款品种,适用优惠的贷款利率水平,合理放宽贷款条件要求,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国内社会组织对河南省农村环境治理的各种支持。

(五)强化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省级专家库。探索建立环境治理、垃圾回收与分类、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帮扶的有效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培训,系统化组织运行维护人员技术培训,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关企业进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核心技术、先进工艺和高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高河南省农村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ZDJH-278)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河南省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