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升级转化逐渐倾向于专业化、精细化和复杂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日趋复杂。因此,保障金融中消费者的隐私权与和合法权益非常必要。网络环境下,金融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其利用整理消费者个人的碎片信息获取高额非法利益,使得个人金融权益受到损害。然而,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立法尚未建立健全,甚至缺失确定说明的“隐私权、金融消费者”等概念。本文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简单叙述社会管理中金融的隐私权保护路径。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管理中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宏观设计路径
我国社会管理中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理念主要为义务本位,其是指具有优势地位的一方义务权衡双方之间的地位差距,虽然为处于劣势地位金融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机会,但是其实现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法律规范性也是过于强调公共利益对于金融个人的信息利用与公开性,个人金融隐私的保护与流通方面的价值取向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消费者隐私保护立法,应逐渐将权力倾向于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价值权衡上,即在不损害消费者隐私权基础上实现金融信息的最大利用与流通。可以通过改变单一义务型规范操作模式,最大限度地赋予消费者异议权与知情权等隐私权保护措施。需要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为金融行业的经营成本与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个人金融的信息隐私存在严重的利用与非法收集风险。对此,相关监管部门与政府应从信息披露价值与信息流通成本价值角度,与个人金融信息相挂钩,充分结合非法律的优势,不断补充法律规范条例,例如信息技术与金融等学科。
与此同时,从社会管理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立法保障模式上进行分析,我国应切实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隐私权统一立法入手。但是从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条件与立法现状,需要在原有立法基础上进行内容扩充与权限圈定,起到丰富消费者金融隐私权的作用,进而能够为推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提供条件。具体内容为:第一,明确说明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保护地位,为隐私权受益者概念奠定法律基础;第二,在原有金融立法中补充说明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概念与基本内涵,实现网络化的金融信息保护;第三,金融隐私权保护立法中,应专门设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条例,对隐私权界定及水平进行统一规范。值得说明的是,网络环境下社会观中的金融隐私权保护立法,应切实围绕网络格局的发展变化,切不可一成不变,还要注意不同金融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特点,以及网络金融混合经营的社会发展背景。在网络虚拟化金融社会管理下,金融消费者及隐私信息的收集保护,需要以网络平台为中心,增强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规范性。我国立法应积极明确金融从业者的信息技术应用优势,从接受咨询服务、金融业务的办理、金融信息网站查阅等角度,积极构建技术层面隐私权益保护网,全面落实社会管理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工作。
二、网络环境下社会管理中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微观设计路径
首先,完善基础金融隐私权法律概念,与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对比,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或基础概念尚未得到最终确立,缺少必要的隐私权保护支撑,隐私权规定仅仅是不够说明规范的。应在法律层面上,积极推动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立法,积极构建立法保护框架,其中包括金融消费者隐私权、金融消费者法律术语。按照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相关保护内容,再确定法律约束范畴。其次,细化法律权利的责任权限与内容。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应设计专属金融权责范畴与内容,按照金融行业与网络环境发展特点,明确规定金融行业中个人信息的具体合法权益,进而明确从金融市场秩序方面展开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规范范畴。最后,明确金融隐私权的保密义务范畴。例外情形也需要注重金融隐私限制性,对于社会环境较为复杂或网络环境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权力人行使金融信息权力,当权益主体发生冲突时,尽量平衡金融隐私权的信息平衡,包括个人金融安全信息。但是,金融行业保密义务并非绝对,也就是金融行业中的特定机构在披露个人信息时,可以不承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责任。最后,选择金融信息的二次利用渠道。在隐私权保护层面上,结合第三方个人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条件,结合网络环境,尽量消减金融信息流通障碍与保护屏障,从隐私权角度提升金融国际化,建议在个人金融信息的二次利用上选择适当的隐私权保护模式。
三、结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为合理保护金融消費者隐私权与其他合法权益,应切实规范管理金融市场,实时推进社会管理下金融市场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工作。(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兴化学院)
课题: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基金编号: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