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心怡 宾幕容
摘 要:随着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环保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受融资环境紧缩的影响,呈现出了融资难、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上市的环保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纷纷折翼、跌跌不休,仅有少数企业免于“资金危难”。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脉”,体现在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实际持有的“真金白银”。由于目前大量环保企业因资金链问题而导致破产结算,因此如何管理现金流成为环保企业的关注重点。鉴于此,就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特性以及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给出改善现金流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金流;管理措施;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156-02
一、环保行业现金流管理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背景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近几年环保产业越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环保产业大多属于非盈利产业,也是政策导向的产业之一,所以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环境、国家形象等直接相关,只有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才能得以平衡。然而,我国环保产业较为软弱,仍在发展阶段,主要面临融资难、资金紧张、现金流脆弱等问题。创新环保企业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现金流的管理与监控,有助于降低行业风险,同时促进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经济、社会的双重效益。
(二)必要性
环保行业作为政府大力发展的新兴行业,如何管控大量资产的流入和流出是企业的一个挑战。现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脉”,现金流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及其总量情况,以现金流量表的方式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反映了该企业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即“血液”的流动情况。因此,环保企业加强对现金流的监督与管控,不断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是维持企业更好更快、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环保行业特点及现金流的基本情况
(一)环保产业特点
首先,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大。环保行业与能源与原材料相关,能源对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敏感,价格增加环保行业的营运成本,影响环保行业发展。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环保治理需求方,因为环保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环保产业的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国家增加环保产业下游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的治污减排需求,会有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另外,具有高壁垒性。环保企业多为重资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量比较大。准入门槛高,体现在资金壁垒、技术壁垒和资质壁垒三方面。首先资金壁垒,总项目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时间较长,具有较强的资金压力;其次技术壁垒,只有掌握专业技术和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在行业中盈利;最后是资质壁垒,企业开展设计、运营、工程服务都需要具备相关资质以及经营许可资质。
(二)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
从2013年放开市场准入,到2015年加速PPP推行,这一系列国家政策为环保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保项目普遍采用PPP模式,其特点是重资产、长周期。例如,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标贵州省钟山经济开发区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中标金额2 485万/年,服务期限为1+29年,期限内项目总金额高达7.46亿元。2019年度至今,这是龙马环卫的第六个合同金额超亿元的大单,合同总金额已近50亿元。流入金额量大,但回收期超过了30年,对现金流提出了超高要求,现金太多留滞企业,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影响企业发展。资金大规模流入、流出,回笼速度慢,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现金流断裂。
(三)国家PPP项目政策收紧、融资难
在过去的四年间,PPP被有些行业用来搞大建设、大开发,导致PPP走上“歧途”,给我国对PPP项目下了回归本质的“紧箍咒”。受去年财政部和国资委92号文、192号文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缩,过去那种简单的依赖政府宽松的金融环境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民营企业为主的行业融资越来越难,其中就包括大量依靠融资发展中小型环保公司。同时,对PPP模式的审查越来越严,剔除了大量项目,不少环保企业不得不面对资金紧张的局面,典型的代表有东方园林、神雾环保、神雾节能等[1]。E20数据中心公布的环保PPP市场最新动态数据显示,2018年前8个月PPP项目中标数量为58个,8月之后开始出现 PPP 项目中标数量大量减少的情况。这说明对环保企业现金流的要求更高了。
三、现金流管理中的问题
(一)依赖于政府投资,融资需求缺口大
虽然政府致力于加大对环保行业的资金投入,2015 年仅治污方面的总投资就达到 8 800多亿元,占 GDP 的1.28%,并引入PPP模式、绿色金融、第三方治理等投融资方式,但由于环保行业多数属于重资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加上环保产业的公益性,推动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2],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析的数据,2015—2020 年间我国环保产业所需的投资资金高达 2.9 万亿元,其中政府的出资比例只占 10%~15%,超过 80%的资金需要社会资本解决[3],加之中小型环保企业发展不成熟,政策环境不稳定,难以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所以融资需求无法满足,资金严重短缺。依赖政府投资、融资方式单一,导致环保企业融资需求的缺口巨大。
(二)市场环境差,受合作企业影响
随着环保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环保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环保企业为在激烈混乱的占得一席之位,盲目承接与企业实力不相匹配的项目,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環保企业受合作企业影响大,环保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收益低、周期长,因此通常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建设。环保企业不仅要承担自身经营的风险,还面临合作企业由于市场监督不到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毁约、压低价格、刻意拖欠资金款项等转移风险。
(三)现金流管控意识薄弱,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环保企业仍属于幼稚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集中化程度低,以中小型企业偏多,资金制度不完善,且长期受国家政策补贴,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因此企业缺乏现金流管理的意识。“快时代”下企业忙于提高速度、规模,将利润增长放在第一位。但利润是带有欺诈性、容易人为调节的,仅仅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无法判断当下的财务状况。而现金流量表能提供更重要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是保持企业持续经营的资本,相当于财务信息的“真金白银”。管控现金流的意义在于分析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能否维持企业的运转并偿还负债,然而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眼光,忽视现金流,资金管理不当,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及安全性。
四、完善现金流管理体系措施
(一)优化融资渠道,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环保投资项目期限长、回报率低,在环境投资方面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融资渠道不畅通。因此,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信贷业务的规模,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和环保专用基金。同时,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如“厕所革命”,由过去政府付费到如今对能源管理进行设计,采用新技术进行降本增效,通过节约用水、用电及其他资源利用等方式获得增量收益。泰隆银行浦江支行向浦江凯瑞车镜有限公司发放了180万元的“环保贷”授信,用以支持企业增加环保设备和购买原材料。泰隆银行利用“一企一策、私人定制”方式,在全县金融市场推出“环保贷”。
(二)完善现金预算、日常经营及结算管理体系
在现金预算中,企业要制定短期、中长期的滚动预算,对短期预算提出精细度要求,对中长期计划要与风险预期、盈利预期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做到长短结合、远略近详。在日常执行中,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对现金流进行定期考察,及时把控资金风险,落实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点,对成本、金额、结算时间进行详细规划,对流入资金计划投资方向,尽量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别关注应收账款的收回,及时追回拖欠款项[4]。
(三)设计专项现金流计划,加强现金流管控
目前对现金流的管理只停留在现金预算、现金支出的日常控制上,没有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进行现金流的规划,对企业的现金流来源及其时间安排、现金流走向以及资本进行配置,根据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选择激进型、防守型、调整型的现金流模式。找准项目定位,对于纯公益性的项目,依靠政府政策补贴、投资发展,对于半公益项目或盈利性项目,应走PPP模式、政府合营、寻求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等方法。针对不同项目设计不同现金流方案,单个项目现金流不够时,通过其他项目收益覆盖单个项目。探索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捆绑的运作模式,解决公益性项目融资金额少的问题,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结果。同时,深化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沟通,共同商讨将补贴资金与金融贷款的转化与衔接问题,维持环保项目的持续健康经营[5]。
(四)市场环境
社会对环保企业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求政府完善产业政策,引导、干预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减少不良竞争和价格战的发生,提高环保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对绿色金融项目公司的审查,杜绝利用绿色金融项目做噱头自我宣传的劣质企业,将绿色金融等补贴优惠政策落实到有实力、干实事的环保企业,并给予特定保护。在筹资时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杜绝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而进行大规模融资,降低整个环保行业的资信能力,破壞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兴然.侨银环保:盈利能力变弱 现金流不乐观[J].股市动态分析,2018,(11):32-33.
[2] 严迎燕,吴建东,谢月莹,何旭伦,罗维.佛山市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广州化工,2019,(1):104-106.
[3] 徐乙旗,胥彦玲,邓明荣,陈安琪.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10):77-81.
[4] 龙金秀.施工企业如何有效加强现金流管理与控制分析[J].纳税,2019,(1):232-233.
[5] 赵海.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融资困境和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9,(1):25-28.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