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化

2019-08-01 01:25黄丽馨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黄丽馨

摘 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异化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以及不合理表现,包括生产劳动、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异化,并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扬弃异化的解决途径。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生产关系的异化仍未完全清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现实差距,因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化;马克思异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015-04

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生产关系包括(狭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马克思重点研究(狭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因为(狭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生产关系的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异化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以及不合理表现,并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扬弃异化的解决途径。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差距,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化策略。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异化

(一)生产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这是资本主义(狭义)生产关系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本来工人使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是主导者,然而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是资本,资本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劳动却异化为“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不是工人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生产活动的物质要素来消费,而是生产资料把工人当做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来消费”[2]344,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片面劳动、机器排挤工人、滥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等都是生产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从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英国的工厂法是以强制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工人每天要劳动12小时以上,机器大生产使工作日延长到正常的最大极限。机器本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工具,却发展成为与工人完全对立的。

(二)交换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批判资本主义交换关系的异化是商品拜物教。在商品世界里,商品成为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人们在观念上对商品关系的歪曲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首先,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直接来源是商品形式,人们只看到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只看到商品的自然属性,看不到商品交换背后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而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被反映成为物与物之间的生产关系。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具有私人劳动性质,同时又具有社会劳动性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使私人劳动性质转化为社会劳动性质。正是商品交换过程使生产者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90。最后,马克思更深入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产品必须对社会有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卖掉,能换得多少产品,双方达成一定的产品交换比例逐渐稳定下来并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属性。

(三)分配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批判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异化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种收入的源泉。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中,本来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却变成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似乎是资本自行增殖的;本来土地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也变成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地租似乎是大自然恩惠的;本来劳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却变成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似乎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篇“工资”中揭示“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3],似乎资本家和工人的分配关系公平合理。实际上,在计时工资形式中,当经济繁荣、销售顺利时,资本家要求工人加班加点,拼命延长工作日,工人遭受过度劳动之苦;当经济萧条、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便缩短工作日,使工人无法维持生活,遭受劳动不足之苦。在计件工资形式中,工人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标准才能获得工资,资本家只需与工人中产生的包工头签订按件计酬的合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转变为包工头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血汗工资,自觉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

(四)消费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有对消费异化的分析,主要是人的需要的异化,“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一人个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4]117本来,生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却使人的需要成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4]127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进一步概括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5]27-27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增长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控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扬弃异化的解决途径

(一)工人全面发展的生产劳动

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途径,“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2]534这段话表明,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工厂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比农业生产更多的工作岗位,工人有更多选择工作岗位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能力,在劳动力流动中实现工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顺应这个规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消除生产劳动的异化,避免工人成为大工厂的单一器官,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改变工人生产劳动实际隶属于资本的状态。当然,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通过教育实现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工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形成新型的劳资关系,做生产资料的主人。

(二)公正透明的交换关系

针对资本主义交换关系的异化即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公正透明的交换关系是解决途径,“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2]96-97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公正透明的交换关系是扬弃商品拜物教的条件,然而公正透明的交换关系很难实现,比如,价格是商品交换的核心要素,能够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但投机炒作、人为垄断以及价格信号天然的滞后性使价格信号扭曲、商品交换的信息不对称;又比如,不公平竞争的存在、供求状况的变化无常等等。马克思预言有计划的物质生产过程才能实现公正透明的交换,人们能够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产品并合理分配,消除商品拜物教。但是,有计划的物质生产过程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需要长时期艰难的发展奋斗才能获得。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扬弃商品拜物教。

(三)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分配关系

针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异化,揭示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分配关系是解决途径,如果工资“这个部分从资本主义的限制下解放出来,把它扩大到一方面为社会现有的生产力(也就是工人的劳动作为现实的社会劳动所具有的社会生产力)所许可,另一方面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如果我们再把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缩小到社会现有生产条件下,一方面为了形成保险基金和准备金,另一方面为了按社会需求所决定的程度来不断扩大再生产所必要的限度”[6];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资本主义限制,工人的劳动代表社会现有的生产力,是价值创造的动力,工资就是个性充分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工资合理分配有利于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如果没有资本主义限制,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一方面形成保险基金和准备金,另一方面形成按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扩大再生产必要的积累,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障基金和积累基金,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还提到社会上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的必要消费从剩余劳动支付,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

(四)消费品生产发展的消费关系

针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异化,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增长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消费品生产发展是解决途径,“如果要使事情正常进行,第Ⅱ部类就必须比第Ⅰ部类积累得快,因为如果不是这样,Ⅰ(v + m)中要与商品Ⅱc交换的部分,就会比它唯一能与之交换的Ⅱc增加得快。”[7]579这段话的意思是消费品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比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快,Ⅰ(v + m)代表工人和扣除积累后的资本家消费,而这些消费资料只能向第Ⅱ部类购买,第Ⅱ部类消费品生产发展得快,能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总结五年资本构成较低的扩大再生产表明,随着生产的扩大,资本家用于工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量也不断增加。“第Ⅰ部类会发生相对的生产过剩,这是同第Ⅱ部类方面的再生产不同时扩大相适应的。”[7]585意思是生产资料生产扩大发展过快,而消费资料生产扩大发展过慢,是因为工人的消费不足。马克思又用三年资本构成较高的扩大再生产表明,当第Ⅰ部类积累时,第Ⅱ部类不仅相应积累,而且还要积累得更快。马克思特别强调“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象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5]28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差距

(一)科技强化生产劳动的异化,劳动制度仍难以维护劳动者权益

科学技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像机器的应用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又造成工人生产劳动的异化一样,科学技术也会有种种负面效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强化生产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科技使个人的生产劳动实际隶属于品牌资本。品牌资本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战胜竞争对手,使资源聚集到品牌资本周围,传统的生产、物流交给众多企业和个人来做并从中分一杯羹,资本主义国家的品牌资本通过OEM、ODM模式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些代工、代设计的企业里,不仅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而且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戏称“IT农民工”,都面临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枯燥劳動等困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中的碳排放、回收中的污染是新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被称为“电子垃圾第一镇”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因电子垃圾而暴富,也因此饱受污染之苦,成为“血铅镇”和“癌症区”。科学技术使生产劳动扩大化,但同时又进一步异化了生产劳动,如电子商务促进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然而快递行业却成为血汗工厂的2.0版本。许多劳动者教育培训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小,劳动者维护权益难,难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商品拜物教意识盛行,不合理的价格制度仍然存在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意识不可避免存在。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商品拜物教意识盛行的程度远超预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在社会层面上出现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讹的现象。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我国基本放开市场价格,但不合理的价格制度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房地产和公共产品的价格垄断。金苗(2014)认为,非国有竞争行业使用资本要素价格比国有垄断行业要高近20%~60%,国有垄断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低于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的边际产出[8]。 陈林等(2016)认为,资本价格扭曲呈先降后升的“U”型态势,劳动价格扭曲则呈直线上升态势,行政垄断行业具有鲜明的资本价格偏低和劳动价格偏高的特征,行政垄断与要素价格扭曲显著正相关[9]。此外,房地产和公共产品的价格垄断,使人们深受高油价、高房价、高药价之苦。

(三)诚实守信的劳动致富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制度,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然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诚实守信的劳动致富难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非常严重,炒房、炒股等投机热情高涨,资本市场的资金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缺乏就业机会;诚实劳动、诚信经营被漠视,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低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相当部分群众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社会上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劳动者养老、就业、医疗、教育、工伤、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实施基本的保障,是减少贫困的重要制度,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广,保障的程度不够深,尤其是重大疾病的保障还很难做到让病患家庭体面生活。高和荣(2016)认为,追求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公平的价值理念与公平的制度安排及待遇设计,反而走向了追求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遮蔽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性,异化了社会保障的功能,曲解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混淆了社会保障的价值[10]。此外,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网还没有做到互连互通。

(四)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超前并存,缺乏有效的消费政策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以重工业为主,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极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80年代以轻工业为主,消费品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但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创收渠道单一,消费需求仍然是不足的。由于我国的消费产品市场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无法刺激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他们转向海外市场购买高档产品。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品日新月异,使得部分消费者频繁更换手机、电脑等产品,电子商务便利快捷,催生了网络购物族,网店价格的实惠及返券让这些消费者沉腻其中,购买很多无用的产品;一些粉丝超过自己的收入能力盲目给网红送礼物;校园出现“裸贷”现象。针对广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部分人群不正常的超前消费现象,政府尚未出台有效的适度消费政策进行调节。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化策略

(一)完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制度,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劳动制度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必须公平和效率兼顾,人民能够通过劳动制度维护劳动者权益。首先,政府及其所委托的职能管理监督部门应该完善规则、公正执法。政府必须积极受理劳动诉讼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消除生产劳动的科技异化。其次,企业应以稳定的劳资关系为优先原则。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员工的劳动尤其是创新劳动必有厚报。企业有选择用工方式的自主权,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应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员工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让员工快乐劳动。最后,劳动者应理解并紧跟企业的发展目标。劳动者如果长期愿意在这个企业工作,则说明他们认同这个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2013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加大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西方国家也将是我国的主要用工方式,但不等于劳动者就端上铁饭碗,新劳动合同法还是给予企业解雇员工的自主权。因此,劳动者应认真履行合同,努力工作,大胆维护自己的权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确立公正透明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实现等价交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经济,必须体现公正透明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秩序的本质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商品大多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仅是市场交易的客体,市场主体是商品的监护人,规范市场主体秩序能够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反对一切欺诈,反对垄断。市场秩序必须保证市场的公平交易秩序,因为市场主体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做出利己不利人的行为倾向,所以需要市场交易秩序的维系者,这个维系者就是政府及其所委托的职能管理监督部门,它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从全社会总体利益出发,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市场规则就是通过法律、法规、信用等形式规定市场进出、市场竞争、市场交易、市场仲裁等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市场秩序的保证。在公正透明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下,根除权钱交易,反对行政垄断,坚决清除不合理的价格制度,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坚定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心,逐渐消除商品拜物教意识。

(三)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按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使诚实守信的劳动者收入稳定增长,最终实现按劳分配。首先,政府必须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实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全覆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集体谈判制度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没有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切实提高了劳动者的待遇。但中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何越来越形式化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否则,越来越多的劳动诉讼案件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穩定。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一定要考虑企业和员工的诉求,各方面的声音都要听到,通过政府的协调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稳定劳资关系的有效制度。其次,工会组织应该成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强大谈判者。工会组织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劳资谈判中应该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会领导与企业领导应该成为并列的两套人马。再次,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就是在基础社会保障方面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不应有收入差距、能力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实现基础社会保障全覆盖。

(四)出台有效的适度消费政策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消费对生产、交换、分配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制定的消费政策通过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政策无法用单一的政策实现,它必然是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综合政策体系。针对消费需求不足,一是政府通过最低工资、绩效工资等收入分配政策,转移支付、减税等财政政策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的GDP、税收都有很大增长,综合实力增强,但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居民消费率太低,应该还富于民了。特别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贫困居民的补助额,让更多的贫困居民能够体面的生活。二是政府鼓励企业实施低息消费信贷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目前支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透支消费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有力地刺激消费需求。企业只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这样的形式还可以更多,覆盖面更广。三是政府通过支持创新的、环保的、高端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政策调整供给侧,从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针对消费超前,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裸贷”平台,借助学校、媒体等机构宣传适度消费并把适度消费的意识从小学生开始灌输。在适度消费意识教育中,要特别强调适度消费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适度消费是为了后代人更好的生活,彰显代际公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0.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0.

[7]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金苗.国有垄断行业生产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9]  陈林等.行政垄断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全行业数据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6,(1):52-66.

[10]  高和榮.底线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内在根据[J].社会科学辑刊,2016,(3):129-133.

[责任编辑 陈 锐]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别开生面的描绘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