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究

2019-08-01 01:14李虔
现代交际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李虔

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化的创造、发展及传承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而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文化知识的课程。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及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01-03

语言承载文化,同时文化反过来在价值观、社会观、形式和语言词汇意义等方面影响着语言。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文化知识的课程。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习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而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目的语文化教育,也包括母语文化学习。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文化为主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此产生。这种现象既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英语国家文化无法对等交流,也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入性,甚至无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现。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失语症(Aphasia)这一词语源自医学领域,定义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haipey的论述:“失语症是一类关于脑的器质性病变所致,在语言和作为语言基础的认知过程的后天性损害,其特点是在语言的意思、形式或结构、应用或功能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认识过程的降低和功能障碍,包括语言识别、理解、记忆和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1]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中国的文学评论家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概念。2000年10月19日,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随后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但一直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直到2014年学者翁燕文、徐永军在其发表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失语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用准确流利的目标语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能力缺失的现象。”[3]“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虽然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体系,但无法构建中介语系统,也无法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加深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从而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西文化融合教学缺乏理论支撑。目前,在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以引进为主,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法对外语教学实践进行实践指导。“目前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许多外语教学文件和大纲,很少认定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需要同等重要,也没有系统论述文化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和测试与评价。在没有大纲的约束和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只是凭借个人兴趣和爱好在课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文化知识,距离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教学相去甚远。”[4]同时现行英语教学也缺乏系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缺失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促进语言发展。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文化交流和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外语教学不应只是了解和学习母语文化,还应对外传播本族文化。但是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很多大学生们可如数家珍地描述西方各大节日和习俗,却無法用英文来讲述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跨文化的交流。“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对自身文化失语的同时又一味地迎合他国文化,结果必定失去自我,陷入文化认同危机,最终被强势文化所同化、吞噬。”[5]最后,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素养不足。正如从丛教授所指出的,有不少中国学者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译名,更有人闹出过把Mencius翻译成“门修斯”而不是孟子的笑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能读懂英文原著,却不知中国四大名著的书名如何翻译,可以自如地用英语交流和传授英美文化,却无法用英语完整地表达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传播。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借助对比分析理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对比分析理论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运用于其他有关领域。[6]其宗旨在于揭示母语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外语交际能力的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其相同之处,通过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比较和语言比较,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继而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2.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愿的达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哲学思想和五千年传承的民族风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是,如果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无法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就会使我们的母语在对外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会对学生的交际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外交流中,人们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熟悉程度是从对这个国家文化的了解开始的,外国人对我国文化和习俗了解得越多,就越愿意和我们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能促进其跨文化交际的意愿,继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1.改革课程教学设置,强化中国文化教材运用,树立正确教学理念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既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课程教材建设的方向。目前,在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微不足道。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将英语语言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关于中国历史文化、风俗和当代发展特色的双语教材,让学生用英语去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国文学、哲学、宗教等,建立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设“中西文化对比解读”“国学经典中西对照选读”“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英语课程,来增加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增强学生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应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传播经验,制定相关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培养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交流是双向的、互补性的行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了解母语文化,也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进行平等互利的沟通交流。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自己在倾听他人的观点的同时,别人也在吸收你的观念,双方既是“文化输入者”,也是“文化输出者”,这样的交流才更加有效。因此,只有具备深厚母语文化功底,才能使文化交流开展得更加顺畅,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实践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培养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跨国婚姻(Mixed marriages),文中主要介绍了跨国婚姻中的文化融合(melting pot)。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以“跨国婚姻”为契机,开展一项关于中西婚姻习俗的问题大讨论。首先,教师用英语介绍了一些关于中式婚俗和知识,如“双喜字(double xi characters in red)”“天人合一(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亲家(two families in-laws)”“说媒(match-making)”“聘礼(betrothal presents)”“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早生贵子(have a lovely baby early)”“挑盖头(stir up the red veil)”等。其次,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写一篇中西婚俗文化对比的英文文章。最后,教师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写作成果并进行评价。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的对比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中西文化对比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教学,让学生从词汇、习语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了解两种文化的渊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职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假设英语教师的国学功底不足,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都一知半解,学生又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和向外传播文化呢?由此,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中西文化的英语师资力量。首先,学校可定期开办国学或各国文化讲座,或让教师参与各類相关培训,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英语专业教师文化素养和国学素养,让他们在两种文化中融会贯通,进而将两种不同文化植入学生思维之中并服务于语言应用,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其次,学校可构建对教师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体系,建立有关教师每学期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数量、内容、难易度及效果的考核制度,鼓励教师申请相关的课题并计入考核。通过考核以达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充分发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作用。

4.开设文化实践,拓展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外语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文化实践课程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而学生作为文化实践课堂的主体,文化实践既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因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学期初先制定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在实践教学中则让学生参与其中某些环节,参与的环节特别适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例如,在过中秋节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祭月、赏月、拜月和看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的中英文介绍。中秋除了赏月之外,还有品茶的活动,教师可将茶具搬上课堂,请学生表演茶艺,并向大家用英文逐一介绍茶叶的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实践课程的体验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表2所示。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中华文化专题,学生收获大并印象深刻得到了9.8分,而教学单一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却只有7.8分。由此可见,开设文化实践拓展课堂,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文化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中西文化产生共鸣,对比得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较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言语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1.

[3]翁燕文,徐永军.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

[4]张红岭.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余丽峰.跨文化知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J].益阳师专学报,2002(2).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7]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8] 郭思霞.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