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物遗址保护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9-08-01 01:31郭志成
都市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信息技术

摘 要:在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保护文物遗址是难点之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长期的努力与探索,才能获取对应的成效。本文基于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分析的前提下,对于文物遗址保护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分析,并探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希望有助于提升文物遗址保护水平。

关键词:文物遗址 保护 信息技术

文物遗址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中,记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历史价值。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利用成为当前进行科学研究及促进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快速的渗透了到了各个行业之中,促进了各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其在文物遗址保护上也能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更好地保护人类文明。所以了解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文物遗址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更有利于文物遗址保护。

一、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特别是古遗址数量较多,就延安市的古遗址就有多达38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29处、市级5处),其中的芦山峁遗址已被确定为2018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历史价值大、等级高。现阶段,对于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以及对应的利用和展示,就成现阶段实施文物保护的主要工作。另外,由于夯土文物遗址长时间的裸露在外,因为保护难度大、强度低、容易风化等影响,所以,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扰。

从建国开始,国内的文物遗址保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阶段拥有接近30项的文物遗址保护工程。特别是大型文物遗址的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于文物遗址保护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延安芦山峁遗址的考古成果,在其内部发现了按照四合院格局进行布局的高级建筑群,其本身是利用中心大道作为其对称轴,被看成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并且在其内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筒瓦等文物,这对于研究早期中国、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等项目都具有较大的价值。

二、当前文物遗址保护的主要方式

目前,在修缮文物古迹中主要是利用日常保护、加固防护、修整以及修复四种方式。其中,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对于日常的保养,不能划分到工程之中,其属于日常的关乎。防护加固则主要是对于出现损伤的文物古迹来做好加固,但是不允许对文物的本体带来损伤,要求能够恢复其原貌。对于大型的重要文物遗址,一般选择防护加固的方式。所以,下面的保护,都是基于这一种模式来进行分析。

针对文物遗址考古,在实施挖掘之后,主要是利用回填保护的方式,其本身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是重要的、大型的文物遗址,为了将其展示的功效发挥出来,还需要考虑到保护性覆盖和保护性建筑的模式。针对复原展示相互结合的保护工程,其主要包含了展示性和非展示性两个方面,主要是实施全封闭的本体保护,利用病害隔离的方法直接消除隐患,其本身属于“主动治疗”的一种方式。对于保护性覆盖,其主要是对于文物本体进行接触性的保护。保护性建筑是为了对遗址保存的环境加以改善,从而建立一个相对适宜的独立空间,这样就可以规避外部因素的影响,不会对遗址的本体带来改变。保护性建筑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重要文物遗址的展示利用,因为要考虑到长期露天可能带来的损害,所以,除开保护性建筑之外,大部分都会考虑到保护覆盖方式的使用。

如,汉长安城桂宫二号遗址采用覆土封闭保护的方式;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采用了砌体封闭保护,汉阳陵罗经石遗址采用棚罩式和覆土展示的方式;正在发掘之中的延安芦山岇遗址则是采用钢框架结构,彩钢板屋面的保护方式。

三、充分认识文物遗址保护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一)历史性。文物遗址作为构成文化资产的重要部分,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主要载体,也见证了我国文明的高度发展,直接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文物遗址保护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加强与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就明确了要注重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并要求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将大型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满足遗址保护要求的同时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份通知也指出了文物遗址保护的方向与思路,但是现阶段对于文物遗址的保护依旧存在一定的误区。

首先,对于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视度不够。在对文物遗址的保護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其工作重心偏向于经济建设,但保护文物遗址属于公益事业,所以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物遗址的保护中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破坏文物遗址的现象。

其次,政府对文物遗址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其开发不利。虽然政府部门对文物遗址进行了保护,但是考虑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往往过渡开发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影响力大的文物遗址,在保护区域内搭建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不仅对遗址本体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弱化文物遗址的长远效益[1]。

在历史的变迁中,如何完善对文物遗址的保护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物遗址保护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功能。

(二)时代性。在当今社会中,保护文物遗址的时代色彩性相对的鲜明,直接将利用与保护实现融合,才能够将其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发挥出来。

首先,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建设是目前最普遍的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式。利用遗址,配合周边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实现对遗址的保护,也能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如遗址公园能很好地利用自然与人文因素,再相互结合,就可以实现功能的分区,满足遗址的保护要求,将其时代风格体现出来,彰显出创新与保护的关系。

其次,建设旅游景区。对于大部分文物遗址,都可以作为参观点,这样在旅游吸引力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遗址文化的弘扬。如,琅琊台凭借其本身的自然景观,就可以实现山海风光景色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融合,最终将古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的表现出来。

再次,建设森林公园。实施有效的保护,再与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互结合起来,就可以利用森林公园来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建立农业园区。考虑到部分面积较大的文物遗址,因为内部的居民较多,就可以考虑到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的建设。如汉长安遗址面积较大,在其范围内有5万余居民,为了对汉长城遗址加以保护,就利用了农业基地,如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园区、休闲体验农业园区等,在保护文物遗址的同时带动居民发家致富[2]。

四、在文物遗址保护中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文物遗址记载了历史,而人类利用考古,就可以将神秘的历史一段又一段的重现。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中,上海青龙镇遗址可谓是重要的突破点,上海青龙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引领观众体验历史、保护遗址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通过这一个项目,形成了多元的数据模型以及数据保准,这样就额可以在保护、教育、展示等环节之中加以应用。在当前的现代信息化时代下,交流的不断增多,使得区域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频繁,这样就可以利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实现相互的结合,从而推动未来的发展。针对文物遗址保护,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可选择从文物多元信息集成展示技术入手,实现对文物的多元信息综合智能化展示,有效保护文物资源。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原理。对于文物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虑到新兴模式的使用,整合历史、文物艺术、科学等多重信息,基于对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来展示其体系。在体系中主要囊括了多媒体信息、藏品信息、保护信息等,这样才方便后续的展示与利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文物遗址的探测挖掘也有现代科技产品的影子存在,利用3S技术,就可以对遗址进行探测处理,以便后续的挖掘规划。如,将全新的多元信息集成展示系统应用到青龙镇的文物遗址保护中去,就有利于后续的挖掘规划工作的实施[3]。

在最初的探测中,利用RS、GPS、GIS等技术实现对周边环境及地形的有效探测,并且探测遗址本体,就可以了解其实际的破损度以及墙体稳定性。

针对青龙镇,考虑到全流程之中需要保护的信息种类偏多,这样也会使得其格式和形式存在差异。随着信息采集的不断深化,也会进一步的规划其文物的保护、检测、修复等,最终形成数据汇聚组织的技术方式,做好针对性的数据信息处理,最终将全流程的信息档案建立健全。

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的总结其基本信息、研究信息、考古信息等,并且与多维标注的结合,形成立体的活数据。

利用完整的出土文物多元信息继承展示系统,可以让参观者不用接触饱经风霜的文物,直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了解文物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也可以帮助参观者拓宽知识面,无需接触就能分析文物的材质、作用等,了解其工艺、历史等诸多信息,体现出明显的技术效果。

利用出土文物信息技术,也可以建立多维标引形式,实现文物保护数据与文物实体之间的空间关联。另外,通过基于HTML5的Web GL形式呈现出多维立体文物全方位信息,能让参观者参观历史遗迹。因此,信息技术对文物遗址具有保护功效,值得被推荐和应用[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物遗迹如实记载历史,人们利用考古可以发现一段又一段的神秘历史。对文物遗址的利用则是社会发展的一大突破,其保护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依托高新技术体验历史,研发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实施之后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使信息技术在其它文物遗址保护中得到使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在了解文物遗址保護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时代下的各种文物遗址研究更具体,最终提高文物遗址保护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志强,王昌,王保栋,田宝吉,张健健.受限空间内大型文物遗址平移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17(02):264-265+268.

[2] 陈焱.科技助力,让文物“活”起来[J].走向世界,2016(10):36-39.

[3] 韦清嫄,尚晓娟,张帆,黄先锋,曾祥忠.面向管理的大型文物遗址三维数字化系统构建[J].地理空间信息,2015(05):29-31+40+7-8.

[4] 赵强.陕西文物遗址保护展示的实践与发展探讨[J].文博,2015(04):95-98.

[5] 张彬.浅析信息技术在文物遗址保护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4):85.

[6] 曹凯.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J].常州文博论丛,2018(00):74-80.

作者简介: 郭志成,(1975.12-),男,汉族,籍贯:陕西子长,学历:本科,单位:延安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与科技保护研究,文物安全与消防。

猜你喜欢
保护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