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汇波
摘 要 磨课,是公开课教研活动的基础性工作。磨课有教研主体、磨课团队主体、授课教师主体及学习主体等多主体需求的存在,须考虑多主体需求的满足。有效磨课,应满足教研活动中多主体的元认知的需求。
关键词 磨课 公开课研讨 多主体需求 教研有效性 教师教研素养
磨课,即公开课授课教师及教研团队为提升研讨活动层次而多次打磨公开课的合作性研究活动。磨课是教研中团队合作备课阶段,重在研究、探索,注重团队经验智慧的碰撞、吸纳。公开课教研中,课的成功是教研有效的关键。因为是面对专家或参与研讨活动的本学科教师,执教教师会对所教之课细细推敲,反复试上,教研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反复听课,提建议,修改,再试上,打磨出一节高质量的课。
磨课的意义有:第一,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磨课最终的目标是创新课堂教学,突出某一主题研究点,促进观课教师思考,从而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第二,提升授课者专业水平。磨课中授课教师提出的方案受到多方位质疑,甚至被推翻,最终是面目全非。磨课于授课教师是一次磨难,更是一次涅槃,促进授课教师专业素养突破,实现专业水平提升。第三,促进磨课团队研究水平的提升。磨课过程除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投入外,还有磨课团队合作性研究活动。磨课团队反复听课、反复研讨,进行头脑风暴,集中形成改进建议。磨课激发团队成员思考,生成智慧,从而实现团队研究水平提升。
磨课及最终的公开课,要“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尽可能展现研究性要素[1],为研讨活动提供一个平台,促进所有参与研究的观课教师共同提高。但就现在的公开课研讨现实看,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充分。教室里听课的教师,总是远远地坐在后黑板下,刷微信、打盹或走神的不在少数。因此,确认磨课中的多主体是必要的。
磨课涉及教研诸要素,触及诸主体的需求。一是教研主体,即终点公开课中的观课教师;二是磨课主体,即磨课团队;三是教的主体,即授课教师;四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四个主体在磨课及公开课课堂上都不可或缺。研讨活动是为观课教师提供教研凭借的,如果观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研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该场教研活动归于失败。如果授课教师有自我展示的需求,但发挥不出“教”的水平,公开课不具示范性与研讨性,显然也是不行的。如果磨课团队在磨课中没有积极建言献策,就不能形成理想中的课。如果学生没有学好学懂,基础性的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奠定,教研显然是虚的。
多主体需求在磨课中很难有合理的平衡。授课教师与磨课团队在磨课中常朝着精细上走,朝着文本内容或知识性内容性发展。磨课中授课教师会觉得团队的意见都有道理,都应积极吸纳;团队教师觉得自己的意见或经验很重要,不可或缺,积极建议,甚至坚持非在公开课中塞进自己的意见不可。最终是公开课塞进太多“正确建议”,而至一节公开课精细异常,面面俱到无所不至。这种磨课导致课堂臃肿,容量很大,需教师快速主讲来完成,学生很少有活动的空间。即便给学生回答的机会,教师也会担心学生偏离预设方向,浪费时间,完不成磨课预定的“重要内容”,教师会截住学生的回答,快速给予正确答案。这样的磨课形成的公开课,显然有悖教学规律,失去示范引领的方向。
1.太满而“精细”的课
如果授课教师“积极”采纳建议,最终是公开课里塞进太多内容,以至授课教师大量占用课堂时间方能讲完。公开课是教师完全按照设定路线细节讲授的课,学生很少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磨出来的课,追求教材与知识解读的全面性。这种方向的课精细完美,以教师传授、传递为主,显然是教师“灌输”的课,不但教师讲授压力大,且挤压学生活动空间,是反知识能力建构、违背新课标精神的。
2.“设定学生活动”的课
这一层次的磨课中能考虑学习主体的活动,设置许多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课堂上教师不断指定学生回答,最终选定一个较合理答案,然后屏显答案校对。表面看是学生活动,但其实质是活动还停留于教师单向的教:教师认定学生应能回答→提问设定内容的问题→学生按要求回答出指定的内容。学生的回答是已思考的原有答案,念一遍;从课文、教辅或笔记中找到答案,念答案。与第一个层次相比,无非是从“教师讲”变为“教师问”,还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回答,是停留于已有水平的表达活动。
这样磨出的课,也会设定教师点拨学习方法与策略。但因非学生体验探索,学生无实际学习发生,教师“提炼”出的方法策略与学生有距离,是教师“贴标签”。
3.止于授课师生间“默契”的课
这一层次的磨课,课上设定学生发展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发挥学习主体性自主性,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学懂学会”,处于授课教师与学生间的默契,是非外人所能懂的。
这样磨出的课,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明确而突出,可是把教研主体排除在外,所磨出的课与教研观课教师们无关。于是,观课教师注意力转移或分散就不足为奇了。而现实教研中有好课,但听不懂看不懂现象是存在的。
4.满足多主体需求的课
磨课过程尊重授课教师的特点,充分考虑磨课团队的建议,做合理的取舍。最终的公开课,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時课堂上突出展示怎么学的过程,充分兼顾教研主体的需求。
这是磨课的理想境界。处于此层次的磨课,充分考虑教研活动中多种主体间关系,既吸纳磨课团队的智慧,又发挥授课主体的积极作用,授课教师课堂发挥充分,学生学习有效,课堂实施时意义性细节表现充分,让听课教师看得清思得明,能极大满足观课教师的需求。
1.磨课活动的目标
(1)主题前沿
教研活动应有前沿性主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才具备吸引力。首先是观念新。所磨之课能表现当下课改的前沿观念。如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教学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所磨之课如果还停留于教师传授或传递知识,教学观念陈旧,显然就没有研讨意义。其次是实践性强。“出发点是问题”,或是“即将遇到的困难”,是“教育教学中共性问题”[2],是一线教师共同面临的困境,需探索解决,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实践意义。最后是学习主体性表现突出。一节课凝聚于某一前沿观念的设计,教学细节充分表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学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停留于学生埋头刷题或苦苦思索上。
(2)课堂创新
课堂创新包括有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内容上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过程上强调任务驱动,调动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形式上可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互助互动;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等。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得以有效激活,自然会激发学习积极性,也会吸引观课教师的注意力。
(3)细节精致
平时的课常是“赶着完成任务”,有许多粗糙与笼统的地方,缺乏细节意义上的推敲、深究与完善,因而不具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意义。磨课过程,关注有意义的细节,挖掘细节意义,促使细节细化与意义化。磨课时可教学环节微格化,可使用摄像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做“解剖麻雀”式的分解与剖析,考究细节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需要提出设计,组合重构,把细节做好。
2.磨课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1)有碰撞
磨课团队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关系平等,每个成员都要围绕所要开设公开课敢于质疑,积极奉献自己的经验智慧。讨论中有头脑风暴,有智慧碰撞,迸发创新火花,群策群力,共同谋划一堂好课。
(2)能重构
停留于授课者原来的设计或经验水平上,磨课就失去意义。有集体智慧,碰撞中形成新观念,创造新的教学艺术与形式,并最终落地课堂。磨课中重建課堂观念,重建表现新思想能吸引观课教师参与的新课堂。
(3)重生长
重生长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磨出表现学生成长的终点课堂。二是授课教师在磨课中改变观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实现成长。三是磨课团队提升研究能力,在磨课中共同成长。四是终点公开课为教研活动服务,能有效激发观课教师思考,催生新教学理念建构并提升实现素养。
(4)存个性
磨课最终泯灭授课教师个性同样是失误的。公开课授课教师的课堂展示中,个人积累与智慧化为个性化课堂教学技能,是课堂吸引观课教师的魅力所在。磨课须尊重并围绕授课教师的积累与特点,磨出的是一堂能表现授课教师的积累、个性、智慧的公开课。
(5)明理据
磨课及终点的公开课,还应上升到相应理据认识的层面上,不但能看到前沿观念的课堂演绎,还能明白这样创新课堂的理由,且最终能说出来或写出来。研讨活动中有教师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提高,才是真实实现磨课的意义。
1.学生的真实学习是磨课的出发点
如果磨课是一门心思营造吸引眼球的招数,甚至是牺牲学生真实学习的表演,那显然是错的。吸引观课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是重要任务,但基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尊重每一学习内容的正常学习,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3]。只有学生学懂学会,真实学习与发展,才能获得磨课团队及观课教师的认可。
磨课过程中的试上就应是不断地借班上课,杜绝预演与做假。磨课应辩证对待活动中多种主体间关系,以学生学习为基础,围绕学生真实学习不断设计、创新与完善。
2.满足观课教师需求是磨课的核心任务
无限的拔高主题,或是自以为是不为人懂的创新,都不值得推崇。公开课不是为授课教师开设的,也不是为磨课团队开设的,须适合观课教师特点,满足观课教师发展需求是磨课的核心追求。公开课的设计或创新和磨课的努力方向需有针对性,授课教师及磨课团队需研究观课教师的需求。
研究观课教师的需求,让授课教师及磨课团队把教学研究放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审视。磨课中考虑观课教师的水平、科研素养,考虑他们的实际教研需求,可有效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3.突出授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智慧
有的磨课走向极端,授课教师成为磨课团队的代言人。磨课至最终,授课教师只是一个“表演者的身份”,按部就班地“带着镣铐跳舞”[4],实际课堂上已经没有授课教师的存在,没有授课教师积累与个性的存在。吸引观课教师的,应是有个性的创新,能表现授课教师个体特点的课。磨课中应尊重授课教师个性,发挥授课教师特有素养的积极作用。
磨课团队的需求要理性控制,特别是团队中的强势名师、组长或行政人员,更应理性节制。从具体课堂考虑,磨课应达成授课教师与其学生间的教与学的默契,磨课以学为出发点,尊重授课教师已有的教学设计,尊重其合理性,在充分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引领授课教师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是授课教师个人特点与磨课团队智慧的有机融合。
总之,应在磨课中建构多主体元认知。于学生而言,不停留于具体的体验与知识,上升到学习方法、策略层面,形成习惯与思维模式,提升至元认知层面。于授课教师与磨课团队而言,通过磨课,知道了要上好一节课应具备的技能,应做哪些准备工作,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新认知。于观课教师而言,既看到公开课的成功点,获得启发,又能推知理据,推溯成功的原因,获得有效教研的认知。
磨课的最高境是磨出集前沿主题、形式创新的课,课好学易懂,观课能得启发,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磨出的公开课能满足教研活动中多个主体元认知提升上的需求,达成“认知的认知”。磨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正确认识磨课,做好磨课工作,可提升公开课开设水平,同时满足教研活动中多主体的发展需求,提高教研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义堂,李馥郁.中小学公开课特征与功能探微——兼论语文公开课实践的几个误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7).
[2] 周步兵.公开课不能止于表演[J].教学与管理,2017(11).
[3] 张建国.公开课不是作秀课[J].教学与管理,2016(12).
[4] 张辉.磨课,“磨”去了什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看“磨课”之失[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1).【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