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的思考

2019-07-31 06:09李红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李红艳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两者能够通过教育内容的共融共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合作平台的共建以及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共融共通等途径实现两者结合,形成互补优势;两者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育人的合力作用,推进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03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因此,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依据教育部关于《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2]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是以班级、党团及社团等组织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1.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思政课教师通过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在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与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则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和正确理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其政治敏感度和自身的责任意识。因此,上述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构成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视角为学生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除了理论课教学以外的教育,旨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以及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管理岗位的教职工通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认识与感悟,为学生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

2.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水平达到的程度,也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3]通常表现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水平的提升程度和良好的日常行为举止养成习惯。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政课教师为实施主体,主要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对象等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和安排,把各个教学要素优化为有机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与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他们的政治思维和道德思维,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提供专业性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班级集体建设、学风建设活动、社会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为主体参与实施的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直观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政治和道德的魅力,从而不断地自觉提升其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同时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经验和素材,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具有其特点和优势,两者在教育目标和功能等方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的核心目标是育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日常生活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4]全程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高校而言,全程育人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班级与学风建设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学术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中,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各学科专业课在内的课堂教学工作即“课程思政”[5]中以及课堂以外与学生教育有关的全部工作中,从而构建起“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育人模式。[6]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对应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主要方面。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由于高校在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存有不同程度的条状分割状况,加上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与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党团组织等机构的学生工作管理者队伍分属不同系、由不同的部门分管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不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低效运作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未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两者的脱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主导性和对实践活动指导的正确性。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课堂教学具有较为明显的单向性等特点,单靠理论讲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了大班式教学,任课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基本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7]因此,两者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两者的脱节使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受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多是被作为行政人员定编在管理岗位的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教职工,加之他们大多为非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8]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更加注重工作的管理职能和单次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与效果,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作的教育教学职能[9]和对学生进行全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规划与目标设计。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欠佳,参与活动的学生也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将活动与所应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结合起来体会和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3.两者的脱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我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相关人员分属于不同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作中缺少协调、沟通与配合,两者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状态,致使两者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在各自系列中独立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两者在活动开展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甚至是时间及场地等方面极可能会出现重叠或重复的情况,这也加大了活动开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资源的投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营成本。因此,两者的脱节导致了教育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配合加以解决,因此,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达到育人目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在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及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进行多方面的结合与协同,[10]实现互惠共赢的合力教育效果。

1.增强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融共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同,两者都是紧紧围绕育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较高专业技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两者应进一步加强合作,真正达到教育内容上的共融共通。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相关制度,把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素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计划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学生参与的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进而促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境界,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合作共建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主要力量,两者的工作紧密结合,基本包含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共同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因而,两者应在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11]以实现两者的共融共通。如通过举行工作例会、共同举办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讲座、共同开展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等活动增加两者的沟通;还可以通过相互兼职加强两支队伍的协作,如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等方式增进两者的相互了解与融合。两者在以上方面的合作共建,能够逐步改变过去彼此各自为政、配合不到位的局面,能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中形成强大的合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两者评价机制的共融共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机制方面也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现有的考评机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方面,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行为表现、校园生活及实践情况等占评价的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方面很好,但在课堂和试卷以外的方面却很差。因此,现有的评价机制未能有效地体现教育的育人目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引入知行考核制度,[12]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情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成绩评定中,建立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行为的评价体系。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参加志愿者服务与献血等公益活动,增加校园文化与建设等活动的内容及成绩比例,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一致的表现,促使他们做到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的统一。2013年以来,我们尝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中加大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比例,将学生平时参加公益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与利他行为等情况作为课程的重要考核依据计入其课程成绩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学生好评。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重视自身日常行为表现,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和加强自身修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共融共通,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与各管理机构的通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领和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13]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8.

[2]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OL].教育部网站.2011-11-03.

http://www.docin.com/p-3771040.html.

[3]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3.

[4]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

[5]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07-02.

[6]赵长禄.构建“大思政”格局[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12-14.

http://www.jyb.cn/theory/jysd/201612/t20161214_689353.html.

[7]姚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意义与途径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8]卢远.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9]武國剑,张惠萍,孟凡东.高校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3,(08).

[10]蔡文鹏,张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1]潘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12]陈辉.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测评的结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