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兵
摘 要:在小学阶段,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对于学生优化身体素质、提升协调能力意义重大。而体能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开发潜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首先对体能训练进行了概括分析,结合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综合体能训练的具体实践措施,希望对于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 综合体能训练 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b)-0040-0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科技人文知识的传输,而是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小学阶段开设体育课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运动协调能力,进而树立其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体力、耐力、速度等基本运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1 体能训练
1.1 体能的概念
体能,就是体育运动者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运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是体育锻炼和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机能特征与形态学特征决定了体能水平的高度,前者是体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础,后者则是体能的质构性基础。
相关领域研究者针对体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体能的获得途径包括先天遗传和后期锻炼,且体能的展现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体能是体育运动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有的学者将体能划分为大体能和小体能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指的是决定身份运动发展的运动能力,而后者则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体能项目训练。此外,也有学者将体能归结为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1.2 体能训练的内容与要求
体能训练可以细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六大身体素质的训练。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体能分为健康性体能和技能性体能,其中前者是与人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而后者则对人体的反应速度、灵敏度、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所重点要求,具有健康性体能是提升技能性体能的基础和前提。在训练方面,通常通过一般体能训练来全面发展运动者的运动素质,提升机体各个器官的技能,提升运动者。针对技能性体能则往往采用专项体能训练的方式来提升其整体竞技水平,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
进行体能训练时,应确保训练的内容与强度是与人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的。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身体形态与技能形态不同,训练的可塑性也存在差异。在开展体能训练时,需结合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训练可塑性大的特点,使其体育素养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2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现状
我国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能训练的时间不长,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训练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 教师与学生对体能训练重视度不够
通过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学生的体质、协调能力可以得以强化,BMI指数可以得以控制,进而提升机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教学地位定位模糊,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制定高效、合理的训练计划,相应地学生也难以积极参与到体能训练当中,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体能训练课程枯燥乏味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体能训练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因而往往呈现出两种典型现象:其一,以理论性知识作为课堂重点,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较少,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呆板、盲目的特点;其二,进行体能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两种形式,一些教师虽然安排的训练项目可以实现锻炼的目的,但难以吸引年龄在10周岁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感到无聊的情况下进行锻炼,往往就存在动作走形、偷工减料等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我国小学体育课堂中综合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体能训练掌握程度的提高。
3 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在进行小学体育课堂综合训练内容设计中,需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进行。由于小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因此需控制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侧重于培养小学生体能训练的习惯,在动作要领方面要求其模仿成型即可。对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为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来进行体能训练。为完成对学生体能的全面、综合训练,可从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下肢力量和灵敏反应等方面设计训练内容。
3.1 上肢力量训练
平常体育课中常见的俯卧撑、坐姿哑铃弯举等动作都有着良好的上肢训练效果,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在难度训练上也可以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在俯卧撑基础上进行调整,变为击掌俯卧撑或窄距俯卧撑等,而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学生,可以从基础俯卧撑开始,并适当调整俯卧撑的组数和频率,在其上肢力量得到一定锻炼后,再适当加大难度与强度。
3.2 腰腹部力量训练
腰腹部力量训练通常又被称作核心训练,核心肌肉是人体进行不同活动所必须的部分,对于抱持运动中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锻炼腰腹部力量的动作包括平板支撑、左右侧平板支撑以及仰卧踢腿等,小学体育课堂中需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和身体发育情况来控制训练的时间。以平板支撑为例,如果训练的时间不够,则难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但训练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对学生腰部的损害。因此可以采用短时间多组训练的方式,也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上限,让学生进行耐力比赛,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3.3 下肢力量训练
针对下肢力量进行训练的动作较多,小学体育课堂中可以结合场地条件等进行训练计划的组合设计。典型的练习动作包括静态的静蹲、单足支撑,动态的深蹲跳、抗阻屈膝、蛙跳等动作。静蹲要领为学生背部靠墙,双脚与肩同款,脚尖向前,背部贴合墙面下蹲,至膝尖与脚尖连线垂直地面为止,以5~10次为一组,下肢力量较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每完成一组动作,都需增加10s左右时间进行放松,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提升锻炼的效果。
3.4 灵敏度训练
灵敏度训练也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灵敏跑、螃蟹在等动作帮助学生促进各部位的协调发展,提升四肢的协调性。
4 结语
对于各项生理机能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体育课堂中加入综合体能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各方面身体机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师需对其引起足够重视,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模仿环节,培养良好的训练习惯。
参考文献
[1] 简扬新.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92-93.
[2] 杨昌盛.综合体能训练走进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与实践[A].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C].2018.
[3] 郝傳旭.新型体能训练手段改善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实验探索[D].成都体育学院,2018.
[4] 黄建林.五年制高职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