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互动性研究

2019-07-30 06:25张元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互动

张元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对艺术的追求提升,公共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众参与艺术的愿望越发强烈。传统雕塑的影响逐渐弱化,更多公众可以参与并与之互动的雕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特点,讨论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互动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雕塑不同于文学、图像等艺术作品,它需要一个真实的场地进行创作和展示,因此雕塑的实施离不开空间载体。雕塑作品的受众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在空间中展示是雕塑作品的重要目的。公共空间是雕塑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土壤和基础,也是艺术家和观众交流的桥梁。何谓公共空间?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其定义如下:“一般来说,公共空间是指居住人口空间、主要道路空间、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

在建筑学中,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筑实体或城市群之间的开放空间体,它是为居住者提供公共活动和交流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革新,建筑呈现多样式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城市空间的概念难以明确。本文提到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等空间,满足如下条件:此空间对所有人开放,人人可参与;此空间承载人类的活动和交流;具有娱乐、文化等多重功能和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因其不同的区位以及不同的定位具有不同的功能,虽然功能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即开放性、大众性、参与性。城市空间服务的主体是大众,服务于各个阶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人们拥有空间的参与权。城市公共空间为互动性雕塑提供必要的条件,参与性是互动性雕塑生存的前提。

二、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特点

传统的雕塑大多强调纪念意义,一般采用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为主題,以记录或缅怀为主,作品庄严正式,无论是造型或是材料的运用上都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可亵玩的敬畏感,让人敬而远之。在人性备受重视的今天,雕塑作品的亲和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雕塑作品很难引起大众的兴致。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应当是面向群众、吸引群众、亲和群众的,不必刻意追求深沉的主题,题材应当是通俗化、大众化、趣味化的,要让雕塑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重心放在人与雕塑的互动上。

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主要特性如下:首先是公共性,公共性是雕塑作品价值体现的根本属性。雕塑作品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解读和评判,只有这样,雕塑作品才能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参与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具有与大众进行交流的性质,雕塑作品注重大众的参与性。参与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表现在大众对作品的评判,还表现在大众和作品的共同演绎方面,有很多雕塑作品把大众的参与作为其完成的重要环节。再次是互动性,互动性包含很多方面,总体来讲可以把它看作是城市空间、雕塑作品、观众三者之间的联系。雕塑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的互动、雕塑作品和人的互动、人和艺术家的互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而共同发展。最后就是场域性,雕塑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必然要和所在环境联系,反映着所在场所的特征。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特征,因此雕塑作品的创作应当先对场所进行深度解读,这样产生的作品才能体现场所精神。例如成都IFS墙上挂着的熊猫雕塑《我在这里!》,作者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将熊猫形态表现出来,熊猫形象憨态可掬,吸引来往的游客与之合照留影,同时,熊猫是四川特有的,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四川、这里是成都,现在这件作品已经成为区域性地标符号。可以吸引观者驻足并与之互动,便是一件好的雕塑作品。

三、雕塑作品的互动性研究

社会学把“互动”定义为介于人与人之间,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等的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互动关系涉及更多领域中。本文对雕塑作品的互动性进行研究,就是基于城市公共空间中雕塑、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三者之间如何互动和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互动性,实质上是指环境、雕塑作品和人的联系,其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雕塑作品与空间环境的互动。雕塑作品既然被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就应当同周边环境发生联系,建筑、绿地、道路等都可能会对雕塑产生影响,雕塑要和环境紧密结合,不能和环境格格不入。城市空间的地域文化要融入雕塑作品中,通过认识艺术作品进而了解城市文化,雕塑中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凸显出该地域特色。同时,雕塑作品也是本城市空间的个性名片。二是雕塑作品和大众的互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渴望程度也得到提升,希望能在生活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公共艺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使人们更接近艺术。人和雕塑作品的互动通过认知和参与完成。认知就是人和作品在感官、情感上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人们可以获得作品的信息,感受作品的造型、尺度等。参与是人的行为和作品的互动,接近或是直接参与进雕塑,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结果。三是观众和艺术家的互动。雕塑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政治、情感的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寻求和观众的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观众通过作品与艺术家交流,获得艺术家的想法和观点。即使两者不能面对面,两者之间的互动也是能通过雕塑作品实现的,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正是因为这些互动的存在,人、雕塑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城市公共空间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互动性雕塑的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雕塑得到了飞速发展,诞生了大量雕塑作品,但其质量参差不齐,这些作品有值得称道的,也不乏有些质量低劣。有些作品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却忽略了对人性的考虑,作品内容脱离群众,与大众生活没有关联,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这样的作品是冰冷的。还有一些雕塑作品是速成品,这样的作品普遍存在照搬复制的问题,没有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需求、是否和环境相协调,缺乏艺术特色。

如何实现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互动?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参与和介入。那么互动性雕塑作品应该注重如下特点:首先是要有亲和力。城市公共空间中雕塑作品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体,要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避免传统雕塑的短板,防止和人拉开距离。那种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雕塑作品是不可取的,也是为时代所淘汰的,公众可以触及的作品应当是体现高亲和力的。然后是情感传递。雕塑的奇妙在于让观者在观看作品时能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愉悦的,也可以是悲伤的,通过对氛围的渲染,使人在空间中自然地接受作品传达的信息。还有就是实用价值。有些城市公共空间雕塑除了它的艺术功能外,还兼有实用功能。许多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大众的城市设施,如座椅、灯具、指示牌等,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还能体验实用功能。这些作品不是以功能为目的,而是借助雕塑的形式,达到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例如成都IFS楼顶景观广场中的作品《约会》,出自于艺术家伊莎贝尔·米拉蒙特斯之手,作品中一位男子形象与椅子相融合,深情地望着椅子的另一边,似乎在注视着他的另一半,十分生动,而观者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该作品在美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被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中。声光电的运用、科技的引领,使得现在的城市雕塑互动特征更明显。雕塑作品《音境》通過特殊材质和结构组合,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音板发出不同声音的雕塑。参与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不同的音律,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

五、结语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面貌的繁荣,同时也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的加强。冰冷的雕塑时代已经过去,亲和的雕塑时代已经到来。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发展呈现多样化。强调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互动性,必然是将来城市空间雕塑创作的趋势。雕塑与环境、人和雕塑的互动正在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以上这些对我国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杜肇铭.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J].嘉应学院学报,2004(4).

[2]章晴方.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2005(3).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互动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