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楠
摘 要:文章思考并探究关于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方式,结合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展馆使用的不同材料、技艺与结构所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与体验,分析出蛇形画廊展馆的建构特色,从而来探究蛇形画廊展馆的建筑特征与表现手法。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文章试图做出一个关于临时性展馆的设计实验研究,旨在为今后的临时性展馆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激發我们的想象,引起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空间秩序;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实验性设计
一、空间秩序——演变、呈现与另类表达
从理论上讲,秩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体现。建筑是人们对空间秩序思考后的产物。空间秩序是建筑设计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不同空间秩序的构建,能够创造不同的空间布局与体验,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可以加深观者对空间的感知力与想象力。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建筑师的不断探索,建筑空间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与自由,不会恪守某一种固定的空间秩序,它也可以有另一种表达。例如,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就是建筑形式对新秩序追求的一种体现。
回顾从2000到2018年蛇形画廊展馆作品的具体建造与表达,可以发现,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慢慢出现,它随着每个建筑师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建构逻辑变化,最后呈现了一个个探索、隐秘、聚集的特殊空间,为公众提供惊喜与趣味的体验。
二、蛇形画廊——新空间类型的建造思考
蛇形画廊的临时性展馆最初是由馆长茱莉亚?佩顿-琼斯提议,希望在蛇形画廊30周年时设计一个临时建筑供活动晚宴使用。随后在2000年时,蛇形画廊就委托了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希望她将“重塑一个现有观念中的帐篷”的想法运用其中。扎哈·哈迪德的临时性展厅建成以后被社会大众褒奖与赞扬,所以琼斯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以后每一年都邀请不同的建筑师来建造独特而纯粹的空间。蛇形画廊那块草坪也成为建筑师发散思维、进行设计创作实验的地方,每年都吸引众多群众来观看展览与建筑作品。
建筑有多种空间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自然环境与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通过整合元素、简化形式后重新解构、组合、叠加、阵列、拓扑与编织形成一个新的空间。将建筑“锚固”于场地的同时,蛇形画廊展馆空间营造出不同的韵律节奏与秩序变化。同时展馆自身就是一个展览品,它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空间类型。
回顾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近18年的设计作品可以发现,每一个临时建筑空间都是一件艺术品与雕塑品。不同的材料、主题、逻辑、功能与结构呈现了独树一帜的多元形式,打破了固有的空间组织关系,为这个场所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独创性的互动方式。例如2013年由藤本壮介为蛇形画廊设计的一个临时性展馆的方案,其设计理念为自然与人造物相互融合。建筑师将建筑空间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完美融合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感受到真实的自然与交流的乐趣。他的理性思维逻辑与清晰简洁的表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装置采用了20mm×20mm的白色钢管材料,将其组合形成300mm×300mm的模数关系,无数的白色格网钢管,形成了层层叠叠无限延伸的空间。建筑空间从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漂浮在空中的云,围绕在人身边,给人一种轻盈柔和的秩序感。
三、实验设计——临时性展馆的建筑实验
通过对历年来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案例的分析研究,笔者利用总结出的建构特点、空间秩序与设计手法等知识,应用与延伸到实验设计当中。将实验性与临时性贯穿整个设计当中,包括场地的定位选择、交通路径的分析、空间结构的确定、建筑空间的生成等。
(一)场所·环境路径
项目定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艺术学院,学校坐落于南京主城区内,置身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圈中。南依石头城,北接古林公园,东靠虎踞大道,西邻秦淮河,学校总占地700余亩,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学校周围有数所高校和大量居民区、公园,同时这里交通极为便利,多条路径可到达目的地,例如骑行、地铁四号线以及各路公交等。
(二)结构·异构叠置
整个空间设计采用开放与半开放、内与外的空间设置,没有固定垂直的墙面与入口。笔者希望空间是自由而有序的,人们可以随时选择逗留观赏,自由地行走或漫步,为校园注入一分活力。接着使用手绘草图的形式将可能的结构策略绘制出来,然后把概念、轴线、逻辑、序列、功能等注入到平面图中。选择确定以杆件与板块的对比关系为设计主线,而线、面、体是作品“格栅叠置—校园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元素。
首先将主要元素板块、杆件、网格框架进行翻转、扭曲、平移与叠置,其次将不同比例大小的单元体进行衍变套叠,最终组合形成异质的建筑形态。在确定主要的形态后,把每个建筑构件单元化,便于组合安装,也满足了临时性可以拆解的建造模式。
在材料选择中,室内外空间均由原木、混凝土和玻璃混合材料建造,整个空间营造出清新朴实、质朴自然的氛围。连续的木质网格式观景窗和与非连续性的木质玻璃框架结构的顶棚设计,这一切都给人带来一种和谐与秩序、多变的感受。
(三)生成·构筑显像
将扭曲的线条、舞动的墙体与垂直的杆件、格网、体块进行整合,形成空间秩序的压缩与扭曲。同时将之前研究的空间序列另类表达的特性应用到实验性设计中,采用旋转、合并、倒置、嵌入与分解等设计策略用于空间的转换生成上。
作品“格栅叠置—校园展览空间”强调的是人们在这个空间的日常展示活动能轻松愉悦地进行开展。室内空间中利用体块的变形与扭曲设计了许多模块式家具,以便适应人们不同尺度的展览活动。它还革新了原有固定的展示方式,没有采用传统的展板呈现给人们,而是通过不同的异形窗口与不同高度悬挑的展板结合实体与影像结合的方式,给参观者在心理感受、空间与时间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与互动,同时在空间序列中设计了一条漫步坡道将内外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以此来扩展和延伸空间。而在建筑内其他展示空间的结构中同样也延续了这个设计手法。
(四)共享·空间转换
其实在设计中除了建筑的独特形式,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在这个空间运动的人们,以他们为设计对象,为其营造一种社会性的临时公共空间。
共享,是这个空间最大的特征之一。为了让人在空间中自由自在地活动观赏与休息,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束缚,这个空间没有划分过于明显的功能分区。整个空间包含展示、阅读、休息、屋顶花园这几个功能,旨在提升参观者的文艺体验,缓解放松他们的身心。
一层空间主要功能为展示展览、小型阅读书吧。内部没有明显的隔墙设置,而是利用不同高度的悬挑的展板,划分了主要的功能区域。二层空间主要功能为互动交流空间,旨在创造一种灵活自在的氛围。随着侧边的坡道而行,二层只划分了两个小空间,均没有实体的隔墙,只有容纳4-6人的平台。整个二层顶部只使用原木色木质框架与半透明的玻璃材料,同时顶部悬挂了绿色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微风的吹抚,绿植调整着自然的形态,人们坐下来,望着天空,迎着暖阳,非常舒适惬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蛇形画廊展馆的建构特色、材料、工艺、结构等,发现每一年的蛇形画廊临时性展厅的设计都是独立而融合的,具有一定的空间渗透性、延伸性,也都着力于在“标准化”“组装式 ”“秩序性”之上进行“真实性”的诗意表达。它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在于将整个临时展馆当作一件最大的展品进行展示,同时关注思考场地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场地的关系。笔者的实验性设计只为临时性展览空间提供一种选择与可能,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能激发我们的想象,结合新技术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楚浛.作为“展览”的建筑:蛇形画廊展馆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5).
[2]邸锐.实验性建筑探析:以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9).
[3]胡婧.建筑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想法空间”的演变与创新[J].华中建筑,2017(8).
[4]柳青.崔彤:空间的秩序[J].城市环境设计,2009(10).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