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曹凯
新政落地两个多月,25个通用名药品采购执行整体上超过预期。
2019年6月中旬,医保部门主导的“4+7”带量采购在11个试点城市已经执行将近3个月。这一引起行业关注的新政,在医院到底执行情况如何?《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访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多家医院,了解新政执行情况和医院反馈。
“我们科室三个中标肿瘤药物都能按时、按量完成采购任务。药剂科反馈的数据表明,我们科室在全院来说执行得不错。”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叶峰5月28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厦门是最早执行新政的试点城市,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月18日开出国家带量采购中选品种的第一张处方。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发布消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厦门25种中选药品采购总量为1267万(片/袋/支),完成承诺协议采购量的59%。因此,厦门带量采购的整体执行情况可谓符合预期。
这并不是厦门的特例。北京、上海部分医院管理者和临床专家也有同感。
王海英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
带量采购的执行需要的是医生的理解和支持。
叶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老患者原本用原研药或仿制药,一般不要轻易去换药,要按照疗程规划用药。
2018年底带量采购招标结果出来以后,北京市敲定在3月23日开始执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首钢医院”)一拿到中标药品目录和价格,医院层面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新政落地之前,首钢医院正式召开药事委员会,讨论药品目录的调整。分管药事工作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王海英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每家医院根据病种和科室的情况,都会制定自己的院内用药目录,调整要经过药事委员会。首先,25个通用名药品中,部分过去没有进入医院内部用药目录里,还需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程序增补进去。另外,卫生主管部门一直要求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实行“一品双规”,一个品种只能有两个规格。中标品种被纳进来以后,一部分药品甚至出现“一品三规”现象,需要淘汰“一规”。
这些事情都需要医院药事委员会的专家们拍板决策。除此之外,医院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信息系统维护和院内宣传工作。
药品品规和价格调整之后,医院信息化部门也要更新电子病历、医保结算等不同系统。首先,中标药品信息要维护进医院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要推荐医生优先使用,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其次,医院信息系统改造还要跟北京市医保接口,确定医保支付无误。再次,同一个药品新政前后的价格不一样,但是患者就诊住院过程是连续的,信息系统要把前后信息匹配明确,药品库维护、患者结算都不能有误。
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医院内部培训宣传工作。3月中旬,医院召开全院医生培训会,解读“4+7”带量采购新政,引导医生合理使用中标用药。“25个品种中有3种原研药,22种非原研药。这批中标仿制药都通过了药监局的一致性评价,可视为与原研药等效。这些情况要对医生进行培训”。
另外,患者来到医院,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去找医生,可能去咨询导医护士、抽血护士、药房人员,甚至可能咨询保安。因此,医院也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也召开了一次大会。
“除此之外,25种药品涉及心脑血管、肿瘤等主要专业,我们还要进到主要科室,再次面对面跟医生宣讲政策,让临床一线医生理解并支持。”王海英强调。
另外,医院按照医保局的要求,在院内摆放带量采购、药品降价新规宣传品,让患者了解降价品种和价格,争取患者理解支持。6月4日,《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在医院门诊大楼各处都见到了易拉宝。
早在2018年招标准备阶段,医院就按照医保要求上报过2017年采购量,成为医院本年度采购的基本额度。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购额度,医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医生使用中标品种,保障带量采购的执行。医院将承诺采购量按照历史销售记录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按月分解到医生,“希望能够按计划有序完成”。这样的执行策略,也要跟全院医务人员宣讲清楚。
而且,这也是医保、卫生部门早就定下的实施方案。试点地区的医院,在执行过程中前期准备上基本上大同小异。
“带量采购的执行需要的是医生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在临床上向患者做大量的解释和宣传,慢慢地就能把这个事情落实下去。”王海英补充说,“医院制定的方案是要求限制用药、考核医生,在方案制定上是有的,但实施起来基本是没有的。医院如果前期对医生做好培训,实施时也没有必要过于严苛。”
在管理上,医院则主要把重点放在对中标药品销售情况的监测上,按周按月把数据反馈给科室,让医生心中有数,也是一种督促。
“医院执行过程中,部分患者对过去长期使用的药品有依赖,对新政不理解。经过医生的宣导,患者还是不理解的,医院也还有一种药备选。按照‘一品双规’管理原则,医院还有另外一种品规可以供患者使用。”
王海英强调,中标药品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价格也大大降低,医保支付和患者自费都有下降。大部分患者经过医生仔细讲解,还是愿意接受低价仿制药的。因此,“尽管医院制定政策时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医生有处罚,但是基本上没有发生过”。
按照这样的节奏来执行,效果也是不错的。“四五月份,执行情况跟预期基本是一致的,有的药执行得很好。比如头孢呋辛酯,我们医院目前已经完成全年承诺采购量的49%。”王海英指出。
“我们医院并没有硬性规定把未中标药品停掉,以提升中标药品的销售。比如,精神疾病药物奥氮平,患者在社区拿的药是免费供应的国产药。患者如果坚持要进口药,就要到大医院来,第一个是要交挂号费,第二个是还要自掏10%的药费,成本确实比国产药高。在没有停药的情况下,中标奥氮平两个月完成了承诺采购量的30%。”
在厦门、上海、北京三地多家医院,临床专家反馈,三种中标肿瘤药物能够按计划完成采购量。过去,因为药物价格昂贵,国内部分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2018年11个试点城市上报的采购量,相比其他药物,肿瘤药物采购量明显偏少。
这一次带量采购之后,三种中标肿瘤药物大降价。仅以肺癌靶向药物易瑞沙为例,原研企业阿斯利康中标,价格大幅下降76%。降价之后,易瑞沙的性价比不仅优于国产仿制药,而且也大大优于不同通用名的品种。更多肺癌患者能够用上性价比更优的易瑞沙。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病医院执行院长柯明耀指出,三种主要肺癌靶向药物销量中,此前易瑞沙占比约为1/4;带量采购执行两个月之后,易瑞沙占比达到1/2。
另外一个方面,肿瘤药物降价之后,几乎跟廉价走私药价格相差无几。一些过去私下购买走私药的患者回流到医院,购买正规药品。而且,医保局和卫生部门正在调整政策,放松药占比考核。过去因为药占比考核被迫在院外购药的患者,也回归医院买药。
这些因素,集体拉高中标肿瘤药品销售。叶峰还提到,过去厦门有患者到临近的台湾地区金门买药,现在情况反过来,甚至有台湾地区患者到厦门来买药。
在降价之后,部分肿瘤靶向药物价格接近普药,上海、厦门等医保门诊额度较高的城市,将其放到门诊销售,让患者在门诊就能拿药。过去,门诊靶向药物管理比较严格,患者要以住院名义才能在医院开出药物。这样的变化大大方便了患者。
柯明耀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病医院执行院长
肿瘤药物降价之后,一些过去私下购买走私药的患者回流到医院,购买正规药品。
“截至4月14日24时,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数量达4.38亿(片/袋/支),总金额为5.33亿元,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4月16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出上述数字。
他进一步强调:“这个数字应该说超出了预期,也消除了以往大家的担心,就是说医院采不采、用不用?”
时间推移到5月下旬,政策执行两个月左右,成都的数据也基本接近,两个月左右完成该市承诺采购总量的42%。
而且,《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从北京、上海、厦门多家医院获得反馈的信息也是,根据前两个月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基本能够按时间、按量完成承诺采购量。
不过,因为不同品种的市场情况不一样,不同医院实际执行情况各有不同。在总体完成任务的进度下,部分品种和部分医院其实面临一定的挑战。
从品种方面来分析,降压降脂药物在部分医院执行有一定的压力。
这些品种主要是慢性病用药,患者基数本来就大,并且往往还需要长期使用。这些品种在医院相关科室的采购总量也比较大,涉及范围广,执行情况需要长期观察。
而且,这些品种在大中型城市的医院,原研药或者国内大厂的产品过去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招标导致部分品种出现大规模品牌替换,影响范围比较大。以厄贝沙坦为例,一些市场分析机构指出,2017年药店市场六成销售收入归属于原研药企业,医院市场原研药销售收入更是高达八成。尽管国内仿制药企业众多,但是过去市场份额都比较小。这一次带量采购,中标企业华海的市场份额过去尤其小。中标品种要拿走医院市场五六成份额,就要临床上大规模替换原研药和仿制药大品牌。这样大规模的药品替换,患者和医生也确实需要时间适应。
在带量采购25个品种中,降压降脂的心血管病用药10种,基本上都由国内仿制药中标,相当一部分品种情况跟厄贝沙坦接近。而且,目前主流降压药品有五大类,每一类下又有不同的通用名,患者和医生的临床用药选择比较多,换药后疗效也基本接近。
因此,过去有一些担心,跨类跨通用名的换药可能会冲击带量采购政策。过去一二十年的招标中,同类品种越多的药品,后续执行中甚至出现中标后从市场消失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试点区的医保局和医院一直都在密切观察采购执行。
除了品种特殊性之外,医院执行力度也跟带量采购执行结果有很大关系。
目前,部分医院的药品管理比较严格,从一开始就有序推进药品采购执行,按照医保要求来控制仿制药和备选品种比例。这部分医院对患者需求管理更有力度,执行带量采购情况自然更好,有需求的患者在完成采购量后也还能拿到原研药。
反之,部分医院前两个月执行力度相对较小,部分品种在中标药品和原研药比例管控上力度不够,带量采购执行效果就略差一点。一部分医院反馈,少部分品种仅完成10%左右,主要是降压药。这部分医院后期的管理压力,可能会变大。
随着带量采购政策在11个城市推开,一些不在试点范围内的地区也有意跟标,参与医院越来越多。
谈到医院执行带量采购的经验,上海华山医院一位心脑血管领域专家直言,药品使用管理从一开始就要有序控制,才能细水长流。否则,等到一个季度、半年后才发力,医院和科室就要花更大力气去控制,甚至不得不通过仓促停药来“促销”中标品种。在他看来,这样的“猛药”反而可能让部分患者误解,届时,临床医生的宣传解释工作反而会更难做。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欧美市场的惯例是,专利期一过,合格低价仿制药上市,逐步挤占原研药市场。长期来看,中国也应该逐渐朝这样的格局过渡,政府推行带量采购也是希望达成这样的目标,医务人员也要逐渐理解这一目标。
“老患者原本用原研药或仿制药,一般不要轻易去换药,要按照疗程规划用药。而且,中标药品要完成60%的采购指标,也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过去本来使用国产仿制药的患者,医生建议更换为中标仿制药,一般也不会有意见。另外,新患者尽量推荐使用带量采购中标品种。患者担心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医生的沟通。”叶峰谈到自己在临床决策上的一些经验。
一些临床专家也提出,在60%承诺采购量的原则下,医保和医院管理者执行新政不可过于强硬。“如果过于强硬,这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的反弹,反而会增加执行难度。而且,由于这些矛盾存在,医生就会绕道走,甚至就不用中标药。这是不利于管理的。”
在实施指标监控时,管理者也要尊重医生的自主性,要考虑到不同科室的特殊情况。“有些患者确实需要使用未中标品种,医生给出合理解释就可以。这种方式对政策的执行更有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朱惠莉指出,管理者的决策不能止于完成当下的工作任务,“还要想一些办法,能够把好政策长期稳定地坚持执行下去”。
另外,“同一个厂家的肝炎药品,上海因为带量采购,价格要比周边浙江、江苏部分地区便宜很多。一些患者就会坐火车、开车过来买药”。这明显跟分级诊疗医改需求是不一致的,下一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也需要决策者关注。朱惠莉特别提到这样的现象。
最后,几乎所有的临床专家都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1个试点城市的带量采购有一个前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仿制药质量与安全性的保证。医生在临床上向患者推荐中标药品,也是基于对一致性评价的认可。因此,监管部门和医药企业也要持续保证药品的疗效与安全。
朱惠莉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
同一个厂家的药品,上海因为带量采购,价格要比周边浙江、江苏部分地区便宜很多。一些患者就会坐火车、开车来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