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其令 陈韶洲 何日 左引萍 唐恺 孙乐平 杜广林
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为国家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自2011年底因扬州市区划调整,该监测点由扬州市邗江区划入广陵区[1]。沿江村为历史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境内国营新砂1~4号滩为历史阳性钉螺孳生地。自2012年起,广陵区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2~4],开展了疫情监测工作,为掌握本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下一步防制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广陵区沿江村2012~2017年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一、螺情调查
每年3~5月份,对沿江村现有钉螺环境(含有螺环境和易感环境)、可疑环境等进行螺情调查。江滩查螺框距为20 m,内陆查螺框距为10 m,无螺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法,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
二、人群病情调查
1.常住居民监测:对该村居民进行登记并核对,于每年11月中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6岁以上常住居民全部进行筛查,血清学阳性者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2.流动人员监测:通过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群、沿江涉水流动人群等进行流动人群疫情监测。随机抽检30人,人员不足30人则全部检查(2015年后增加为200人以上),检测方法同常住居民。
3.急感病例个案调查:对新发现的急性感染血吸虫病病人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4.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在沿江村进行晚期血吸虫病调查,对新发现的和现存的晚血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建立监测点晚血档案及登记卡。
三、 家畜病情调查:在11月份,以大家畜尤其是以在有螺地带散放的牛、羊为重点对象,各随机抽查60头(不足者全部检查)家畜的排泄物,并采用塑料杯顶管法进行粪便孵化检查。
四、 相关因素调查(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人口流动、自然灾害、水位、雨量、气温等。
五、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包括查灭螺、查治病、环境改造、改水改厕、个人防护、健康教育等。
六、 资料整理:对沿江村所有监测资料均按照方案要求的格式统一录入数据库,统计分析。
表1 江村监测点2012~2017年常住居民血吸虫病检查情况
一、 基本情况
沿江村位于广陵区李典镇西南角,南临长江,与镇江市江心洲隔江相望;西与镇江市共青团农场接壤,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户籍居民652户,户籍人口2 037人,常住人口数951人;耕地总面积1 450亩,其中水田690亩,水面318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耕作方式均为机耕;人均生产总值在43 0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 000元;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一个渔船民血防服务点(相关数据为2017年底数据)。该村历史上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血吸虫病患病率最高时达49%。村居民居住区为有螺江滩垦种围埂后逐步改造而成,居民区外为长江江堤,江堤外为国营新砂1~4号滩,江滩总面积486 hm2。
二、 螺情
2012~2017年沿江村累计查螺2 235.748 2 hm2,除2012年捕获930只活螺,发现有螺面积32.349 hm2外,其余年份均未发现活螺,有螺面积下降为0。
三、居民感染情况
1.当地人群感染情况监测:2012~2017年对沿江村常住居民累开展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3 453人次,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血显示328人次,阳性率在1.01%~33.85%;自2015年起对查病人员同步开展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47人次,其中阳性83人次,阳性率0.33%~26.94%(表1)。所有血清阳性病人均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进行平行病原学检查,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
2.流动人群感染情况监测:2012~2014年查病以DDIA为主,自2015年起对查病人员同步开展IHA检测。累计进行DDIA查病943人,IHA查病828人,均未发现血清学阳性人员。
3.病例调查
2012~2017年沿江村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以及晚期血吸虫病人。无本地及外地引入家畜。
四、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易感地带灭螺:2012~2017年分别灭螺368、339、282、211、110、30 hm2,年度灭螺面积逐年下降。
2.江滩综合治理:2012年起,广陵区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对该滩进行综合治理[5],对滩面较高的1号滩,引进社会资本高围垦种;对滩面较低的2、3号滩吸沙填埋,引进民间资本水产养殖500余亩、花木栽培300余亩;水利部门对江滩沿岸石驳护坡16.47 km;引导企业入驻建厂,永久性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3.急感人群的保护和化疗:设立渔船民集散地血防服务点,对渔船民进行免费血防查病,对检查阳性者扩大化疗。每年给沿江村渔船民发放防护油膏1 000盒以上。
4.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示活动:通过血防服务点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渔船民血防知识“同船教育”[6]、中小学 “四个一”血防宣传活动等途径不断提高群众的防治意识,2012~2017年累计受教育2.5万人次。
5.开展渔船民粪便管理 : 沿江村共建有渔船民血防无害化公共厕所8座(其中2017年在渔船民集散地改建生态厕所1座),累计发放渔船民粪便临时收集容器250只,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沿江村国营新砂1~4号滩为广陵区历史上高危有螺滩块,滩面复杂,螺情严重,钉螺控制难度大,自2012年广陵区开展了毁芦垦种、开挖鱼池、围网养殖、工业开发等综合治理施的应用,钉螺面积迅速下降,已经连续5年没有查到活螺,说明近几年江滩综合治理防治效果显著。结果表明,通过对适宜江滩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是压缩钉螺面积,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重点的措施之一[7~9]。
沿江村已连续多年未检出粪阳病人,表明本地区自开展渔船民综合治理措施以来,最主要的传染源渔船民的粪便传播风险被有效控制[10-13],加上钉螺孳生环境改变,监测点内多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疫情。但由于该村历史病人较多,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平均达10%左右,仍然需要对这些人进行进一步跟踪与复查,而且渔船民在跨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地感染并引起本地疫情反弹的可能性,因此疫情控制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仍需进一步观察。
在渔船民集散地、港口等建设无害化公厕,对于渔船民及港口居民粪便处置效果明显,但外出作业的渔船民临时粪便收集容器使用、粪便入厕率仍然不够理想,而且渔船民流动性大,难以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流动作业时粪便管理,最大程度控制传染源等问题仍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