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周碧香
(台中教育大学 语文教育学系,台湾 台中 40306)
唐代诗人张若虚(公元660—720),扬州(今属江苏)人。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事迹见于史书及《唐诗纪事》。《春江花月夜》收录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47《清商曲辞四·吴声歌曲四》及《全唐诗》卷117。
前人赏析《春江花月夜》大体从意象、情感、哲理等着手。清末王闿运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认为《春江花月夜》蕴涵对宇宙、生命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永恒的认识和愁怅之情,故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向前洗净了宫体诗的罪孽,向后和陈子昂合作开创了盛唐的气象,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叶庆炳将张若虚与刘希夷二人并列:
二人之时代稍晚于沈、宋,时律诗格律已告完成。二人在诗歌上之成就,一为运用声律于乐府,再为化五言乐府为七言。故其乐府音节转美,篇幅转长,闳肆华美,而动摇人心。
点出张、刘二人有意识地运用声律创作七言乐府,是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葛晓音亦认同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陈隋乐府旧题扩充为由九首七言绝句连接而成的长篇歌行,使春江月夜的静美景色和有关宇宙人生的哲理思索结合起来,汇成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代表了初唐歌行向盛唐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叶氏、葛氏皆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歌的极大成就。
论述《春江花月夜》韵律的特点,首见吴翠芬之言: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着重传统的换韵手法。之后,胡其德解析《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和意象、词韵之美、重复使用“春”“江”“花”“月”“夜”五个字、顶真、对仗、迭字和熟语等手法,也提及头韵:
诗人七次把“江”放在句首,造成了一种头韵的效果。在乐府诗中,既押尾韵,又押头韵的诗极为少见,而《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个中翘楚,造成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吴氏说明传统的押韵和情感的联系,胡氏在押韵之余,叙述其他构成韵律的要素,实属难得。
诗歌的产生与情感、吟咏有密切的关连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志”为情感,“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语言表达情感,是之谓“诗”。
我们如何更加全面、完整地从语言来赏析诗歌呢?
本文运用语音学知识,标注声韵和中古拟音,借由声韵学和语音学的知识,观察诗作的韵律现象,此为语言风格研究的步骤。
21世纪是科际整合的时代,语言风格学是一个尝试结合语言学与文学的新学科,以语言学的观念和知识剖析文学语言运用的规则,试图说明其所以然。它的立足点,乃在于不论何种文体都是自然语言加工的成果,不论诗人做多大的改变,仍必须服从语言的规律。这是一个如实、求真的学科,为文学欣赏另辟意象之外的道路。
中国诗歌音乐美乃依凭汉语特点而建构起来的。
汉语的音节是由四个成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组成,另加一个“上加成素”(suprasegmental)——声调,组合而成。因此,我们也得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比较各音节之间的这些成分,看看它们搭配的状况如何?重复的规律如何?韵律的奥秘自然就能显现出来。……就从声母、介音、主要元音、韵尾、声调五个方面来分析。
声、韵、调以一定的间隔、一再地重复,将声音和其所带的情感前后呼应,进而产生诗歌语言的节奏。声母由辅音组成,音节结构形式较为整齐,依振动声带与否,有浊清之别,浊辅音音响宏亮、清辅音音响柔和。韵母以元音为重心,元音是乐音,在音节中占主要地位,响亮悦耳。声调,主要由音高决定,表现音响的高低升降、曲折变化,让音节抑扬有致,为诗歌格律形成的要素。格律之外,尚有暗律:
明律用在诗、词、曲方面,明白规定一首诗或词有多少字,哪些字该平声、仄声,甚至更清楚地规定某些字该是上声或去声。这种明律是创作者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的。……暗律是潜在字里行间的一种默契,藉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感受。不管散文韵文,不管是诗是词,暗律可以说无所不用。它是因人而异的艺术创造的奥秘,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造诣与颖悟来探索这一层奥秘。
“暗律”是超出格律所限囿、个人特殊的韵律,最能展现作家的巧心妙手。
总之,音韵(rhythm)乃指用语音表达的节奏(harmony)。作家运用语言创作文学作品,语音表现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都需要精心调配,此为文学音律,亦为音乐性的基础,更是每位作家运用语言的巧思。
本文运用语言学方法,解析《春江花月夜》字词、句篇的韵律,揭示张若虚驱遣语言的特点,即了解诗人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声律。
往下说明同音重复、词语的韵律。
同音重复(Reepetition),指同一字或同音字反复出现,造成先后呼应的效果。《春江花月夜》依中古拟音,同音字仅“裡、里”“闻、文”“相、湘”三组,且分散于不同句子,此处仅讨论同字情形。
全诗共252字,使用了149个不同的字(请见附件一:用字数量统计表),计103处重复用字。
1.复率较高的字
使用次数越多,重复率即越高,前五名的七个字,依序:
月>江>不>人>何、上、流
(1)月:全诗共出现15次,在句首、句尾各一次:“月照花林皆似霰”当全句主语,“江畔何人初见月”为宾语。其余13次都在句中。
(2)江:总计用12次,句首7次:“江流宛转绕芳甸”“江天一色无纤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是句首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其余5次都在句中。
(3)不:出现9次,在句首2次,都和“知”构成“不知”:“不知江月待何人”“不知乘月几人归”。
(4)人:用了6次:句首1次,“人生代代无穷已”;句末2次,“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接邻出现,构成一问一答和韵律接连,产生顶真效果。
(5)何:是疑问词,表示诗人的疑问,总计使用了5次。2次在句首,都是询问处所:“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相思明月楼”,其余都用在句中;2次问人,“江畔何人初见月”“不知江月待何人”;1次问时间,“江月何年初照人”。
(6)上:是方位词,共出现5次,都在句中的第2、第4字:“海上明月共潮生”“汀上白沙看不见”“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楼上月徘徊”“捣衣砧上拂还来”。
(7)流:共出现5次:“江流宛转绕芳甸”“但见长江送流水”指水,“空裡流霜不觉飞”“愿逐月华流照君”是修饰语,“江水流春去欲尽”是动词。
2.句首句末用字
句首使用27个不同的字,表示句首用字重复率高;全诗句尾用字句句不同。此外,有一些只用于句首或句末的字。
(1)只用于句首
“可”用了两次,构成“可怜”都出现在句首,“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春半不还家”。
“滟”、“皎”各自构成重迭词,用于句首,“滟滟随波千万里”、“皎皎空中孤月轮”。
全诗只用1次,且分布在句首者,如“汀、玉、此、但、青、昨、鱼、碣、谁、应、捣、鸿、愿”共 13 字。
(2)只用于句末
“悠”构成重迭词出现于句末,“白云一片去悠悠”。
余者“子、已、文、平、君、甸、里、来、度、徊、愁、路、尘、尽、闻、台、轮、树、归、雾、霰”等 21字全诗仅用一次,皆见于句末。
在一连串的声音之中,两个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字相邻出现,强调其声音及所表达的情感,是诗人表义的手法,更是诗歌展现音乐性的手段。《春江花月夜》所用包含重迭词、双声迭韵词、连珠词三者。
1.重迭词
重迭词,重复音节而构成的词,相同的音节,极富音乐效果,向为文人们所喜爱,可视为一词内的同音重复。《春江花月夜》全诗运用六个AA式重迭词。
①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首处运用重迭词,语音在一开始就重复,有加重语义的作用。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重迭词出现在句末,紧邻停顿,为韵律明显之处。
④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例三个重迭词都出现在句中的第二个音组上。例⑤则两句相同的位置,以时间名词重迭相对,也是唯一使用重迭词的对句。
2.双声迭韵词
双声与迭韵,是汉语词汇特有的语音形式,利用声音部分相同构成的词汇,同一个音组之中,语音及情感立即回复,富有节奏感。
①碣石潇湘无限路。
②何处相思明月楼?
③江月年年只相似。
⑤可怜春半不还家。
⑥可怜楼上月徘徊。
⑦皎皎空中孤月轮。
⑧此时相望不相闻。
⑨江流宛转绕芳甸。
3.连珠词
《春江花月夜》有一种极为特殊语词,词语之中有接续或呼应关系,但非单纯的声母和声母、韵母和韵母的相同(似),而是声母和韵母交错的呼应或相续,暂且以“连珠”称之。依韵律表现分为两类:
(1)接应型
第一个字的韵尾与第二个字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连续发音。
①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江月年年只相似。
③不知乘月几人归。
④鸿雁长飞光不度。
⑤但见长江送流水。
⑥落月摇情满江树。
⑦白云一片去悠悠。
⑧玉户帘中卷不去。
⑨昨夜闲潭梦落花。
⑩滟滟随波千万里。
[11]捣衣砧上拂还来。
[12]皎皎空中孤月轮。
(2)呼应型
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收音,使用发音部位相同的辅音,在同一个音组里前呼后应,使词语形成一个完整的韵律结构体。
①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
③此时相望不相闻。
④碣石潇湘无限路。
往下由头韵、协主要元音、协韵尾、音顿节奏四者观察句篇的韵律现象。
头韵(alliteration)为韵律学的专有名词,指在一群字或一行诗中,字母相同或发音连续重复,即声母相协的现象,类似于传统所言“双声”,但“双声”一般认定是一个词,即“双声词”;头韵不限囿为一个词,所指范围较大。
利用相同或相近似的声母反复出现,涣散的声音得以相互呼应,构成整体,产生节奏感,即“头韵效果”。
1.句中的头韵现象
这组紧邻的两句,有几个特点:
(1)以浊音为基调,“海”“潇”“湘”三字为清辅音,余者皆为浊辅音,浊音振动声带,响度大,情感较激切。
(2)“斜z-”为舌尖擦音,“路l-”为舌尖边音,故以舌尖开头又以舌尖结尾,前呼后应。
这组句子的特点:
(1)两句辅音以“清-浊-浊-清-清-清”重复,在第二、第三字接连振动声带。
(3)“空k”为舌根塞音送气音,“见k-”为舌根塞音不送气音,故以舌根塞音为首尾相呼应。
(4)以双唇音塞音、舌根塞音为主要发音部分,不同部位的交错除阻,句末三个音节“不觉飞p-kp-”与“看不见k-p-k-”构成了交错的音响效果。
这组句子的特点:
(2)“相望/不/相闻”,“s-m/p/s-m”构成了“舌尖-双唇/双唇/舌尖-双唇”的规律。
(3)“愿逐月华流照君”七个音节有六个皆为舌面音,依发音用力的位置为“后-前-后-后-○-前-后”。
2.句首与句尾的头韵效果
句首、句尾,紧临着较大的顿歇处,为韵律的表达重点处,声母标示如下:
空[k-]里流霜不觉飞[p-],汀[t-]上白沙看不见[k-]。
昨[dz-]夜闲潭梦落花[x-],可[k-]怜春半不还家[k-]。
江[k-]水流春去欲尽[dz-],江[k-]潭落月复西斜[z-]。
总计72个字,扣除句首1个零声母、句尾2个零声母,计有69个声母。(详参附录二:句首句尾声母统计表)
依发音部位来看,双唇音9次、舌尖音21次、舌叶音2次、舌面音36次、喉音1次。其中喉音只用在句首,舌叶音仅用在句尾。句首句尾整体以舌面音为主要,占总数52%。舌面音在句首计用23处,占句首用字65%,在句末则与舌尖音相同,皆出现13次,均占句末总数38%。
个别辅音运用情形,出现较多的辅音依次为:
上述7个辅音合计39次,占56%。
句尾:l:5>m:4>k-=d:3
清浊情形:清辅音31次、浊辅音38次,本诗句首句尾以浊辅音为主,占55%。句首35处,20清15浊,以清辅音居多,占57%;句尾34处,11清23浊,浊音占67%。
往下从诗句探析句首、句尾共同造成的头韵现象。
③昨[dz-]夜闲潭梦落花[x-],可[k-]怜春半不还家[k-]。
江[k-]水流春去欲尽[dz-],江[k-]潭落月复西斜[z-]。
本例八个字以舌根音和非舌根音相配,而且舌根音x kk皆为清音、非舌根音dzz皆为浊音。发音部位依序为:舌面前-舌根。舌根-舌根。舌根-舌面前。舌根-舌尖。
此例四个句首字、四个句尾字,发音部为位依序为:“舌根-舌根。喉-舌尖。舌根-舌根。舌尖-舌尖。”发音部位都是从后往前。清浊为“清-浊。清-浊。浊-清。清-浊。”三句是先清后浊,第三小句先浊后清。
协主要元音(Assonance),为诗歌表现音乐性的方式之一。主要元音是韵母组成的基本部分,为音节的核心。元音又称母音、响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是响度大且悦耳动听的乐音。
本例元音以o开始,又以o结尾,前后相应。唇形圆唇为:圆-圆-展-圆-展-展-圆,舌位高低依序为:高-高-低-高-低-中-高,以圆唇后高元音o为基调,气流必须通过窄小唇部,情感较为幽咽。
协韵尾(Con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韵尾间隔或连续出现,造成类似押韵的效果。押韵,利用相同的语音收束,而韵尾是音节的末尾,以完全相同或仅有发音部位相同的音,让声音在顿歇之前收束于相同部位,故能产生节奏感。
例①②尾韵皆以鼻音开头,又以鼻音收尾。
在第一、四、六位置以舌尖-舌根相对。
音顿,为音节与顿歇的合称。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基本单位;间歇,句子的暂歇处,配合呼吸、换气的需要,大抵是意义完整的单位。
汉诗就易于以一定数量的音节组成音义统一的音组。这种音组既然有一定的意义(它一般就是一个词或者词组),它的后面就容许有久暂不等的顿歇,这种音组及其后的顿歇在诗句(或诗行)中的反复,便构成了汉诗的“音节 顿歇”节奏。
传统诗歌有“二字一顿歇”的说法,若干个音节一顿歇,就是音顿。音顿中的音节数不同,而音节之间的间歇反复即可形成节奏效果。句式反复指相同句式的重复,除了拥有相同的间歇节奏,还必须满足语法的要求。
1.音顿节奏
《春江花月夜》全诗36句,各句音顿分析和统计请见附录三。根据成词的合理性,分析为“二/二/三”“一/一/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七种类型。归纳说明之:
(1)依统计来看,“二/二/一/二”有 20 句,占全诗56%,是主要的表现形式。
(2)全诗34句的前四个音节都是二音顿,占全诗94%。换言之,句首以“二/二”不断重复,相当齐整规律。音顿节奏变化主要在后面的三个音节,让全诗整齐,亦不流于板滞。
(3)上下两句的顿歇异同,十八组中完全相同的八组,占全诗45%,其中有三组的句法相同,置于“句式反复”处说明。十组相异,占全诗56%,使得紧邻的两个句子,能稍有变化。
往下举例说明: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全诗开始以“二/二/二/一”重复出现,也是唯一以“二/二/二/一”相对的句子。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唯一“二/二/一一一”相连的例子,上下句连续三个音顿都用相同的字,在相同的位置上运用同字,节奏性强。
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例③④都是“二/二/一/二”的组句,例④第二个音顿都是时间重迭词。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二/二/三”和“二/二/二/一”相对。“扁舟子”指小船,“子”为词缀,不表义,应读为轻声·ㄗ,故三音节为一个完整的音顿,无法再切割。
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二/二/三”和“二/二/一/二”相对。“千”“万”“里”,可组成“千万”“万里”“千万里”指极其遥远之意。
⑦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二/二/一/二”和“一/一/二/三”相对。“妆镜台”指梳妆台,为语义的完整单位。
⑧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相对。
⑨空裡/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相对。
[10]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二/二/一/二”和“一/一/二/一/一/一”相对。后一句“愿”“逐”“流”“照”“君”是个别的单音节词,本句音顿数多、语气舒缓。
[11]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二/一/一/一/一/一”和“二/二/一/二”相对。前一句“流”“春”“去”“欲”“尽”是单音节词,一字一顿,语气舒慢。
2.句式反复
句式反复,运用相同句法结构,整合小单位有整齐、规律性的停顿,产生突显、强调节奏规律。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句式重复,本例较特殊的是第三个音组,介宾结构“连海”“共潮”做状语用,修饰主要动词“平”“生”。
②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定语/主语/述补”结构重复两次。“卷不去”、“拂还来”是述补结构。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状语+述语/宾语(主语)/述语/宾语”此例为两个兼语句并列出现,开头的述语是动词“知”“见”,宾语为“江月待何人”“长江送流水”;第二层“江月”“长江”是主语,“待何人”“送流水”是述宾结构做谓语用。“江月”“长江”既是宾语又是主语,故为兼语。
本文以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研究对象,运用声韵学、语音学的知识,解析其韵律现象。
同音重复字全诗居前的有“月15>江12>不9>人6”,句首同字有“江7>不2=可2”,这些同音重复字前后出现,相互呼应,句末则基本上句句不同。重迭词、双声迭韵词、连珠词等,让声韵和情感在相邻的音节,立即接续和呼应。
在句篇中,协头韵、协主要元音、协韵尾、音顿节奏、句式反复,错落相协,产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效果。
本文遵守语言风格学如实、求真的精神,从三方面观察诗作的韵律现象:首先,观察同字重复、顶真、重迭词;再者,借助声韵中古音拟音,分析双声迭韵词、连珠词、头韵、协主要元音、协尾韵;最后,以语法知识分析音顿节奏和句式反复。全诗 36句,从字而词、从句而篇,由显著而至幽微,处处展现诗人运用声律的巧思。运用字、声韵、句法、顿歇各种要素,高密度协韵,声韵与情感相互托衬,使人吟咏而能一唱三叹,正是《春江花月夜》声韵婉转动人之表现。
附录一:用字数量统计表
字月江不人何上流春水相无照次数15 12 9 6 5 5 5 4 4 4 4 4句首/末首1/末1首7首2首1/末2首2首1末1字鱼碣谁应捣鸿愿子已文平君次数1 1 1 1 1 1 1 1 1 1 1 1句首/末首1首1首1首1首1首1首1末1末1末1末1末1字波芳待思扁皆看限乘时浦畔次数1 1 1 1 1 1 1 1 1 1 1 1句首/末
海落去见明年可斜白空皎滟生似花飞家悠楼还一中代沉初夜知长处怜潭潮汀玉此但青昨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首1首1末1末1末1首2首1/末1首1首1首1首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首1首1首1首1首1首1甸里来度徊愁路尘尽闻台轮树归雾霰千今天户片半只石光共成舟色衣西妆沙卷孤宛拂林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末1砧送徘情望欲逐连胜几复湘华闲雁云摇枫万裡梦满潜穷随龙霜绕藏转离潇帘镜觉跃纤总计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2
附录二:句首句尾声母统计表
发音部位 句首双唇音辅音p bh m 2 1 1 1 4句尾 小计3 2 4 3(2清1浊)6(1清5浊)9(3清6浊)舌尖音tsh dzh z t th dh l ts s 2 1 1 1 1 l 1 1 2 3 5 1 1 2 2 3 1 1 4 6 1 1 8(4清4浊)13(2清11浊)21(6清15浊)舌叶音dh 1 1 1 1 2(1清1浊)2(1清1浊)舌面音thimages/BZ_128_787_1803_810_1831.pngk kh h ximages/BZ_128_787_2281_802_2304.pngh 1 1 1 8 3 1 1 3 4 2 1 4 1 1 1 1 1 1 1 3 2 1 2 4 1 2 4 5 1 1喉音23(13清10浊)1(1 清)35(20清15浊)13(7 清 6 浊)34(11清23浊)36(20清16浊)1(1)清69(31清38浊)
附录三:音顿分析及统计表
一、逐句音顿分析
1.春江/潮水/连海/平, 2.海上/明月/共潮/生。 3.滟滟/随波/千万里, 4.何处/春江/无/月明。
5.江流/宛转/绕/芳甸, 6.月/照/花林/皆/似/霰。 7.空裡/流霜/不觉/飞, 8.汀上/白沙/看/不见。
9.江天/一色/无/纤尘, 10.皎皎/空中/孤/月轮。 11.江畔/何人/初/见/月? 12.江月/何年/初/照/人?
13.人生/代代/无/穷已, 14.江月/年年/只/相似。 15.不知/江月/待/何人, 16.但见/长江/送/流水。
17.白云/一片/去/悠悠, 18.青枫/浦上/不胜/愁。 19.谁家/今夜/扁舟子? 20.何处/相思/明月/楼?
21.可怜/楼上/月/徘徊, 22.应/照/离人/妆镜台。 23.玉户/帘中/卷/不去, 24.捣衣/砧上/拂/还来。
25.此时/相望/不/相闻, 26.愿/逐/月华/流/照/君。 27.鸿雁/长飞/光/不度, 28.鱼龙/潜跃/水/成文。
29.昨夜/闲潭/梦/落花, 30.可怜/春半/不/还家。 31.江水/流/春/去/欲/尽, 32.江潭/落月/复/西斜。
33.斜月/沉沉/藏/海雾, 34.碣石/潇湘/无限/路。 35.不知/乘月/几人/归, 36.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统计表
类型二/二/三一/一/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句号3,19 22 1,2,7,18,20,34,35 4,5,8,9.10,13,14,15,16,17,21,23,24,25,27,28,29,30,32,33 11,12,36 31 6,26小计2 1 7 2 0 3 1 2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