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谟国,王 瑛,程谟鑫*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甘南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100;3.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具有病情复杂、治疗难度相对大的特点,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方式控制病变的进一步恶化,对于疾病晚期的患者,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神经功能[1]。本文旨在分析甲泼尼龙联合地塞米松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平均(72.95±5.44)岁;病程5~15年,平均(11.48±4.63)年。依据用药方式的区别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联用组和单药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内容已报备本院伦理委员会,并已得到批准。
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中所应用药物过敏的患者;(2)存在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或者精神障碍而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3)存在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单药组单纯应用甲泼尼龙(MP1 000 mg)进行治疗,选用冲击治疗方式,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菌操作,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减少药物剂量。密切观测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给予患者神经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2]。
联用组在单药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选用鞘内注射的方式,每次10 mg,于患者腰椎进行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3~4 mL后,将地塞米松轻轻注入患者椎管内[3]。每周2次,连续用药5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后,应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共包含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等级。同时对两组用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患者的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到Ⅳ级以上,视觉、听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的瘫痪机体肌力恢复到Ⅱ级以上,视觉、听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有所改善为显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的情况为无效。
在得出数据结果之后,使用EXCEL电子表格作为数据初步处理工具,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应用SPSS 19.0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处理结果中,计数值用小写字母n表示,百分比数值用数学符号%表示,选择x2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意义检验,当P<0.05时,说明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联用组患者的重度疼痛发生率及中度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药组,且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表明联用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单药组,组间的差异值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统计[n(%)]
联用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单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联用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组间的差异值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 [n(%)]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是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社会经济水平相对高的地区发病率更高[4]。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具有病情复杂且严重的特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针对此病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不仅起效慢,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效果相对不理想,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均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范畴,抗炎作用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血脑屏障功能的尽快恢复,进而达到缓解水肿的目的。甲泼尼龙为人工合成的抗变态反应药物,能有效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体内的血药浓度,且安全性较高[5]。地塞米松是由泼尼松龙氟化衍生而成,消炎、抗过敏的效果较好,且药物吸收速度较快,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表明,联用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单药组,同时联用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组间的差异值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甲泼尼龙联合地塞米松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治疗中效果确切,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