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

2019-07-27 10:51刘甜
关键词:引申义隐喻教学

摘 要:

趋向动词的引申义既是本体研究的重难点,也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构建隐喻机制下“起来”引申义的语义教学图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迫切要求。要准确描写“起来”的引申义,既需要剔除构式语义及其他组配词语语义的干扰,也需要在语境中考虑组配词语语义和“起来”语义的互动关系。“起来”与动词或形容词组配所产生的引申义可以概括为五类,分别是TOGETHER IS UP, MORE IS UP, ESTABLISH IS UP, NEW IS UP, CONDITION IS UP。應以“起来”的空间义为基础帮助学习者树立隐喻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引申义的用法,从而构建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趋向动词;引申义;隐喻;教学

作者简介:刘甜,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教学、认知语义学、教师培训(E-mail:lunwenliutian@163.com;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认知语义视角下汉语趋向动词的非空间义研究”(FJ2016B266);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汉语极性趋向动词认知语义研究”(008043)

中图分类号:H042;H19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3-0135-10

一 引 言

复合趋向动词引申义的语义情况非常复杂,一直都是教与学的重难点,“我突然想起来了我见过他”和“这件事做起来不容易”这两例中“起来”的语义应如何理解?又如,“冷”和“热”是一对反义词,为何“天冷起来了”和“天热起来了”都合乎语法,而“胖”和“瘦”也是一对反义词,但“一天天胖起来”可以说,而“一天天瘦起来”却不可接受?这都是在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趋向动词并不一定只表示趋向义,这一现象黎锦熙早在《新著国语文法》里就有提及,此后,一些传统的语法著作也关注了此类现象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3页。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1页。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7页。。自8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趋向动词引申义的研究开始系统而深入,以“起来”为例,宋玉柱指出有五个不同的“起来”,其中有三种表示引申义,归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或形状开始并将继续下去,动作有了结果兼表达到了某种目的、表示“当……的时候”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16—21页。。房玉清发现本体语法研究在教学中遇到了挑战,指出究竟什么情况下是引申用法,引申的究竟是什么意义,在教学中往往说得不够清楚,因此他提出必须对动词进行分类才能说明“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第23—28页。,并描绘出8类引申义的情况。此外,其他趋向动词引申义的研究也在同步展开,1998年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里对28个趋向动词进行全面考察后明确指出趋向补语的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这一研究把趋向动词的引申义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后续研究基本上以刘文的三分格局为基础。

近20年来,关于趋向动词引申义的研究主要围绕对称与不对称、二语习得、语法化、主观性、构式、篇章功能、类型学这几个关键词展开,但其中以“起来”引申义作为专篇分析的成果并不丰富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第5—16页。刘楚群:《“看起来”与“看上去”、“看来”差异浅析——兼论趋向短语的语法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69—73页。,有些散见于对趋向动词的群像描述中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第56—61页。,且较重视本体研究王晓凌:《“V起来”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2期,第40—45页。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汉语学习》2012年第4期,第3—13页。方迪:《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及扩张效应》,《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2期,第229—240页。,教学语法研究的重视性不足。但本体研究的成果在汉语教学中却遇到了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的三分法在外国学生这里不容易解释虽然有不少文章提出表结果、表时体、表新情况、表评价等不同的区分原则,但同样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例如,学生会问“他哭了起来”中“起来”表示状态的改变,那么表示空间义的“他站了起来”中的“起来”是否也包含状态的改变呢?仅从一个抽象的语义描述去教学,学生表示无法有效类推。其二,“起来”所归纳出的语义究竟是其自身的语义,还是其组配动词或是其句式的语义?例如,在“把它们包起来/存起来/收起来”中,“聚拢、合拢”义是“包、存、收”的语义还是“起来”的语义?其三,谓词与趋向动词组配时存在语义互选性,同一趋向动词与不同动词组配时语义并不相同,比如“听起来”“笑起来”中“起来”的语义并不一致,但学生无法区分“听”和“笑”这两个基本动词有何区别。因此,本文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趋向动词“起来”除了使用频率外,从教材语言点的编排统计来看,所有趋向动词的引申义中,对“起来”的语义展示比例最大,12项中占了5项。,从学习的需求出发,利用认知隐喻理论的方法对“起来”的引申义做全面系统的描写,并勾勒出“起来”每一个引申义与原始空间义的关联,揭示出其内在的语义关联性,以促进趋向动词引申义的教学。

二 “起来”的引申义在教学中的分布情况

汉语理论语法研究和教学语法研究是互相促进互为指导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上课许多问题说不清,是因为基础研究不够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第110—118页。。比如在选择题“武汉的冬天不像南方那么暖和,冷[ZZ(Z][ZZ)]寒风刺骨”中,有43%的受试选择“上来”,有28%的受试选择“下来”,而正确选项则为“起来”本文选择A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大三4个班级(每个班级约30人,共118人)作为受试,用以检测趋向动词引申义的习得情况。本研究共设计了20道选择题,涉及所有趋向动词引申义的习得情况,其中,以考察“起来”引申义习得情况的共7题。但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并没有完全掌握“起来”引申义的用法,而这些学生已在目的语国家学习了三年汉语,听说读写已达到中级或中高级水平,可见趋向动词引申义的确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仅需要解释清楚此题为何用“起来”,还应解释为何不能用“上来”和“下来”,解释起来很有难度,因为脱离具体的语境信息,单独分析“冷上来”和“冷下来”都是合乎语法的组配。陆俭明、郭锐陆俭明、郭 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第3—21页。指出,外国留学生的语法病句常常会成为语法研究新的突破口。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先将“起来”的引申义在教材中的分布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均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1996)(以下简称《大纲》)为指导,《大纲》中对趋向动词“起来”的语义教学项目安排如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纲列出了“起来”引申义的4个义项,但这4个义项并没有厘清所搭配词语的语义、句式的语义对“起来”语义的干扰。例如,“表示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取得结果”这一语义其实是动词“团结”的语义所贡献的,而“回到记忆中来”是“想起来”整个短语结构的语义,而不单单是“起来”的语义。对“看起来”的分析也是如此,语义的归纳受到了句式语义的干扰。

接下来,再以杨继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为例因为此套教材在高校中的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故而选用此套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来看看教材对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点的安排按语言点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展示,选自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二册上)》,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二册下)》,2008年。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三册上)》,2008年。,见表2:

从表1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大纲的语言点在教材中都有体现。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汉语教程》中所列语言点的解释是以“动词+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的,这样的展示方式更科学,也更有利于教学。但即便如此,由于“起来”的语义过于复杂,出现的语境类型也极为丰富,教材上的解释并不足以让学习者完全掌握“起来”引申义的用法,尤其是在受到其他趋向动词干扰的时候,错误率更加凸显。比如选择题“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存[CD#2]两千块钱”中,正确选项为“下来”,但40%的同学选择“起来”为正确答案。又如“他说话的语气缓和[CD#2]了”一题,正确选项为“下来”,但有67%的同学选择“起来”。脱离语境,单看组配结构“存起来”和“缓和起来”都没有问题,这充分说明,对“起来”引申义的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及背景信息,且这些引申义分布在教材的各处,不仅是学生,哪怕是教师也很难在头脑中描绘出一个全貌,因此,本文接下来将会从隐喻的角度全面梳理“起来”的空间义投射到其他域的引申义情况。

三 “起来”引申义的隐喻分析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的解释,“起来”本是个动词,表示“由躺、卧而坐,由坐、跪而站”。“起来”的空间义表示纵轴上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的位移,比如“站起来”“坐起来”“爬起来”“跳起来”等,其空间义并不是教学的难点。“起来”在空间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的方式借助生活经验由空间域向其他域投射,产生了大量的非空间义,这些非空间义就是“起来”的引申义。本文将从与“起来”进行组配的词语入手,从“起来”所承载的句式入手,从隐喻的角度來全面描写“起来”引申义情况。

(一)“起来”与“集中”义动词组配,表示TOGETHER IS UP

本文利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在近16.8万组语料中,本文随机抽取了1000条含有“起来”的语料进行逐一分析,发现表达空间义的语料不到5%,近95%的语料使用的是“起来”的引申义,其中表示“由松散到集中”核心语义的动词与“起来”的组配比例最高,有69个动词属于此类。现列举如下,见表3:

其中,A类动词中表示“集中”的动作是具体可感的,如:

(1)把这些羊肉串起来。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下文简称 CCL),下文凡不注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 CCL 语料库。

(2)他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B类动词的“集中”义比较抽象。B1在思考上、管理上都体现了“由分散到集中”的语义。如:

(3)概括起来,代理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4)地质学的另一特点是把空间和时间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5)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

(6)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

B2是在“集中”过程中发展出的“联系”义及“比较”义。任何集中都不会是随意的集中,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共性上的集中,如例(1)中集中的对象必须是羊肉,例(6)中社会成员就是集中的共性条件,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成员。确立共性的前提离不开“联系”和“比较”,因而我们把B2也纳入“集中”类动词,事实上,B2类动词入句后,其“集中”的核心语义体现的非常明显。如:

(7)这一报告把国力危机同人才危机、教育危机直接联系起来。

(8)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与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并列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把“回忆”和“想”也归入了B2类,因为“回忆”和“想”的过程恰恰就是建立联系和比较的过程,如:

(9)他睁开眼睛,看看面前的老药农和年轻姑娘,又想了一会,终于回忆起来了。

(10)等他想起来再回去找时,书稿已不见了。

例(9)和(10)是将眼前所见之景与曾经头脑中的印象进行联系和对比,最终集中到了一起,完成了匹配的过程。因此,“想起来”和“想出来”的对立之处就在于,“想出来”是从无到有,是形成一个新想法,而“想起来”则是寻找与匹配的过程,是把已有的记忆同现在的刺激匹配起来。

再来看B3的例子,虽然是“收缩”和“隐藏”类,但仍然也体现了集中义。如:

(11)部队吸取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化整为零”,能分散的分散,能隐藏起来的则藏起来。

(12)当我们突然感到吃惊时,全身的肌肉都会收缩起来,并处于行动的准备状态。

例(11)中,“隐藏”与“分散”作为对立面出现,“隐藏”其实体现的就是集中义。而例(12)中的“集中”义则是一个很容易识解的自然现象。

(二) 与“量级增长”类动词/形容词组配,表示MORE IS UP

“起来”的空间义表示在纵轴上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的位移,其“表示数量与程度增长”的引申义与空间义的位移方向一致。与“起来”组配的此类词语不限于动词,表示正向量级发展变化的形容词正向量级与负向量级并不与形容词的褒贬对应,主要指量级上的对立,比如“膨胀”就是正向量级形容词,“缩小”就是负向量级形容词。也常出现在此类组配中。现将1000条随机语料中此类所有出现的动词和形容词(共42个)分列如下,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A类多以动词为主,B类多以形容词为主,也有不少词语是兼类词。A类词语具有明显的“量级增长”的语义特征,入句后也很明顯。如:

(13)一对,两对,三对……数据逐渐积累起来了。(数量上的增多)

(14)迅速扩张起来的专卖店潜在危险是:一旦市场放开,高额的成本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数量上的增多)

(15)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能力上的增强)

B类中的词语大多是表示正向量级发展变化的形容词,这与形容词的褒贬并不正向相关,如“跋扈”是个贬义词,但“跋扈”的人喜欢惹事,社交凸显度高,也具备正向量级发展变化的特点。其中,B1类的量级增长较容易理解,体现在程度的增强、复杂度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生命力的增强,财富与能力的增加等方面,如:

(16)数学就是在解决矛盾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17)线索中断,案情变得复杂起来。

(18)到加拿大之后,家族又是一代一代地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

(19)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我的脑子里形成并鲜活起来。

(20)商人阶级有了钱,都豪阔起来。

B2类的量级增长义则不那么直接,但这些形容词所描述的特征并不是随意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或体力,体现了意识加工难度的增加。如:

(21)参与大流通,在这个大市场里角逐,让我们的企业家们更聪明起来。

(22)在当年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三个字就警觉起来,离他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

(23)同学们有了决定权,思想也一下子独立起来。

(三)“起来”与“确立”类动词组配,表示ESTABLISH IS UP

趋向动词“起来”与“集中”类、“量级增长”类词语组配所产生的引申义与其空间义的位移变化方向是相一致的,当量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会迎来质的突变,事物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变化或者由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变化,这是“起来”与“确立”义动词组配的前提。在1000例随机语料中,属于“确立”类的动词有5个,分别是“确立、建立、形成、奠定、树立”。如:

(24)光学终于作为一门物理学科被正式确立起来。

(25)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

(26)在德国,生产新武器的巨大潜力,正在一年一年地形成起来。

(27)他的声望主要就是在这场席卷整个俄国的大动乱中奠定起来的。

(28)公司的形象树立起来了,我们就知足了。

上述例子表明,一旦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则会确立一个新的物质或状态。ESTABLISH IS UP可以通过想象建造房子的过程来理解,与建房前相比,房子建好后呈现了一个up的状态,表示新事物、新形象、新结果的确立Johnson Mark.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83-87. 。

(四)“起来”的“起始义”和“条件义”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动词与“起来”组配,在不同的语境促发下,既可以表示“起始”义,又可以表示“条件”义,如:

(29)到汉武帝时,这种策问考试,才比较普遍实行起来。(“起始”义)

(30)规定厂长有辞退权,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条件”义)

(31)如今从事认知科学的工作者就是千方百计想研究出如何“挖潜”的方法,使人的脑力比较充分地运用起来。(“起始”义)

(32)这些规则每个人运用起来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条件”义)

例(30)和(32)中的评价义并不由“起来”贡献 ,而是整个组配结构贡献,尤其是句中的核心谓语成分,拿例(30)来说,“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其评价义是由核心谓语“容易”这一形容词承载,接下来本文将从“起始义”和“条件义”两方面来归纳描写。

1.“起来”与谓词组配,表示“起始义”(NEW IS UP)

“起来”表示“起始义”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能进入此类句式的动词和形容词不像前三类那样受到自身语义特征的限制,用法也较常见。如“哭起来”“笑起来”“打起来”“跑起来”等等,句中“起来”的语义等同于“开始”。例如:

(33)为了使这架庞大的建筑机器运转起来,指挥部特别注意协调好各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土建与安装的关系。

(34)香港的罢工工人听见这种风声,就大吵大闹起来,说广州工人出卖了香港工人。

(35)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

(36)一个企业家如果由革新派变成了保守派,思想僵化起来,就宣告了他的企业家生命的结束,他就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37)就连平时特别顽皮的孩子也突然变得安静起来。

例(33)—(37)中“谓词+起来”都可以理解为“开始做什么”,表示一个新变化的产生,如例(37),核心谓语前出现了动词“变得”,与“起来”共同凸显一种新情况的产生。“安静”既可以和“起来”组配,也可以和“下来”组配,但“安静起来”强调新状态(安静的状态)的出现,而“安静下来”凸显从吵闹到安静的量级从高往低渐变的过程。

2.“起来”与谓词组配,表示“条件义”(CONDITION IS UP)

一些学者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中“起来”的意义归纳为“表评价”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第56—61页。,然而新近研究指出“评价义”是整个句式的语义,而不是“起来”的语义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第3—13页。方迪:《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及扩张效应》,《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2期,第229—240页。。宋玉柱、房玉清则指出“V起来”有表示“当……的时候”的用法,后边紧跟着谓语结构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第16—21页。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第23—28页。。本文赞同宋文和房文的解释,认为“起来”表示“条件义”,很多动词都可以进入此类句式。如:

(38)但每所学校也就几个或十几个残疾儿童,比较分散,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

(39)这是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

(40)这部分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

(41)在场专家向市民介绍,这种原产南美巴西的绿色植物,种植起来非常简单。

(42)当然,如果监督起来太贵了,人们就宁可不要监督和互相信任。

從例(38)—(42)可以看出,评价义句式都具有“动词+起来+评价义形容词”的整体结构特征,其中“动词+起来”作状语,表示“在……的时候”,形容词负责描述这种情况下的感觉与评价。通过(29)—(32)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动词+起来”后没有其他描述性成分,则被理解为“起始”义,而“动词+起来”后紧接着评价义的描述性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则被理解为“条件义”。如:

(43)他从抽屉中拿出自己准备的在东南几省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仔细的审阅起来。(起始义)

(44)为了让自己的思路尽量清楚,也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别人,例如合伙人,审阅起来简单易懂。(条件义)

恰恰是因为评价义句式具有“动词+起来+评价义形容词”的句法结构,因而可以解释问卷测试题“武汉的冬天不像南方那么暖和,冷[CD#2]寒风刺骨”中,为何只能选择“起来”,而不能选择“上来”和“下来”。因为“冷下来”表示冷的程度加深,且“冷下来”后不接表示评价义的形容词。而“冷上来”使用频率非常低,CCL语料中“冷上来”和“凉上来”共两例。因而,此题只能选择表示条件义的“起来”,与表示评价义的“寒风刺骨”组配。

吕叔湘还指出,“起来”可用在有限的几个动词,如“说、看、听、算、想”后,加强估量、揣测的语气,在句首充当插说语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1页。。如:

(45)说起来,审计这行业的一大乐趣,就是能够去不同的企业,了解不同企业的经营情况。

(46)看起来,你们这个周末很忙啊。

(47)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却是事实。

(48)想起来,实在有些惭愧啊。

从本体研究的角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句首“V起来”与句中“V起来”的句法位置与语用功能的差异性,比如例(46)中的句首“看起来”可以移位至句中,变为“你们这个周末看起来很忙啊。”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更要求描述和解释的简明性,无论“V起来”置于句中还是置于句首,这些句子都是表示评价义的句式。置于句首的“V起来”中,V入句的数量是有限的,限于“说、看、听、算、想”这些感知类动词,不管是解释为“典型的话语标记”王晓凌:《“V起来”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第40—45页。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第3—13页。,还是“评注性准副词”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第5—16页。,并不影响学习者的有效习得。至于表评价义的“看起来”与“看上去”的辨析,刘楚群刘楚群:《“看起来”与“看上去”、“看来”差异浅析——兼论趋向短语的语法化》,第69—73页。的研究成果已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当评论的对象可以看到时,既可以用“看起来”也可以用“看上去”;而当评论的对象不能看到,通常就只能用“看起来”,而不能用“看上去”,在此不再重复论述。

(五)小结

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起来”与其他词语组配后在空间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借助生活经验由空间域向其他域投射产生了五类引申义:TOGETHER IS UP,MORE IS UP,ESTABLISH IS UP,NEW IS UP,CONDITION IS UP。这五类引申义可以按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排列如下:

TOGETHER IS UP>MORE IS UP>ESTABLISH IS UP>NEW IS UP>CONDITION IS UP

“谓词+起来”所产生的这五项引申义的语义特征在未入句前全部被自动储存,当入句后受到前后组配词语语义以及句式语义的刺激和吸引,其引申义的相应板块被激活、凸显。当“起来”与表示“集中”义的动词组配时,其“TOGETHER IS UP”的引申义板块被激活。相应的,当“量级增长”义动词 与“确立”义动词和“起来”组配时,其相应的语义板块“MORE IS UP”和“ESTABLISH IS UP”也分别被激活。

入句后,其未被激活的其他板块语义并没有全部消失,而是处于隐潜的状态,处于次要的地位,且这些次要板块语义的地位也并不平等。比如在“把这些羊肉串起来”中,“串起来”表示的语义是“TOGETHER IS UP”,但它同时也可以表达“ESTABLISH IS UP”和“NEW IS UP”的引申义,只不过不那么凸显而已。“串起来”中“MORE IS UP”的语义板块无法出现是因为受到了组配词语“串”的语义及社会文化背景信息的制约,“MORE IS UP”的组配词语应具有量级增长的特点,而“串羊肉”这一活动并不体现量级增长。“串起来”中“CONDITION IS UP”的语义无法体现,是因为受到了句式的制约,因为句式中“起来”后缺少“评价义”形容词。

这五类引申义中最特殊的要数“CONDITION IS UP”这类,因为只要在“谓词+起来”后添加上表示评价义的形容词,前面四类的组配结构都可以进入“动词+起来+评价义形容词”这一句式,从而致使“谓词+起来”的语义发生改变。如表示“TOGETHER IS UP”的“组合起来”,在“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这一祈使句中,“组合起来”凸显的是集中义,而在“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不容易”一句中,“组合起来”凸显的是条件义,整个句式表达了评价义。因此,针对“起来”引申义的教学,必须要结合句式,在具体语境中考虑组配词语语义与“起来”的互动关系。

此外,这一解释不仅仅适用于“起来”引申义的各个语义板块,也适用于“起来”空间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回答本文开始部分学生的疑问,“哭了起来”表示状态的改变,“站了起来”是不是也可以表示状态的改变呢?回答是肯定的。在“站了起来”中,“起来”不仅指向动作具体的空间位移方向,也包含了动作状态的改变,由“坐”到“站”。刘丹青刘丹青:《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第5—17页。指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决定了语言物尽其用的特点,在普米语中,趋向前缀在表示趋向的同时也“顺便”完成了表示过去进行时中的“过去义”。因此,“謂词+起来”这五类引申义之间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呈现一个共现和叠加的状态,至于最终哪种引申义得到凸显,受到组配词语和句式语义的制约。

四 隐喻视角下“起来”引申义的总体教学设计

隐喻其实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会话中比例高达20%Steen, G.J. et al. 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John Benjamins, 2010, 23-27.,很多时候语言的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隐喻,比如“一切都要向前看”(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下一站下车”(从空间域投射到序列域)这都是日常语言里常见的隐喻。早期的语言处理理论区分了字面义语言(literal language)和比喻义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因为比喻义被认为比字面义更难处理,然而,隐喻理解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比喻性和隐喻性的语言可以很快地、很容易地、自动地被理解,就像字面语言一样Gibbs, R.W. and Colston, H.L. Interpreting Figurative Mea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85-88.。因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隐喻来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语义的方法。以本文分析的“起来”的引申义为例,我们可以用隐喻将其所有引申义项统筹归纳起来,如表5。

神经影像研究(neuroimaging study)显示,基于感觉运动的隐喻参与了代表相应知觉或行为的神经网络的活动,比如说“他抓住了重点”这句话本来属于思想分析领域,但脑成像显示受试听到这句话后运动皮层显示被激活,因为有动词“抓”Citron, F.M. and Goldberg, A.E. Metaphorical sentences are more emotionally engaging than their literal counterparts. J.Cogn. Neurosci.2014(26), 2585-2595.。因此,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在已知经验域和和未知经验域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用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去表达数量、程度、时间、情感等抽象领域,是人类心智活动重要方式。实验证明F Boers.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21), Issue 4, 553-571.,以隐喻为主题的词汇组织能帮助学生记住一些不熟悉的比喻性的表达。应提倡进行以加强语言学习者隐喻自觉意识的教学活动,并把之变成词汇习得的一个额外的通道,并被整合进其他各种各样的语言教学与学习的方法中。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我突然想起来了我见过他”中“想起来”应归入①类,表示集中义,可解释为现在场景的刺激画面或情况与记忆中的某个片段的结合,完成了过去记忆片段和现场场景片段的匹配过程。而“这件事做起来不容易”中“做起来”应归入⑤类,表示条件义,可解释为“做的时候”,后面的“不容易”表示一种评价。此外,利用表5还可以解释为何“天冷起来了”和“天热起来了”都合乎语法,因为这两例都归入④类,表示“天开始冷”和“天开始热”。而“冷”与“热”也是成组的反义词,为何“一天天胖起来”可以说,而“一天天瘦起来”却不可接受?这是因为“胖起来”应归入②类,表示量级的增长,从这一维度来说,“胖”与“起来”的变化维度是一致的,而“瘦”与“起来”的变化维度不一致,因此语义不兼容。

五 结 语

既然語言里隐喻无处不在,那么语言学习者就注定会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面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因此,掌握常规的隐喻性语言必然是语言习得过程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促使学习者注意这些字面意义能增强深度理解F Boers. Enhancing metaphoric awareness in specialised reading.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2000(19/2), 137-147.。

趋向范畴的词语并不一定只表示趋向义,这并不是汉语的独特现象。拿汉藏语系里的普米语来说,普米语的趋向前缀可以表示完成、结果、已行、语用性否定、命令等扩展功能。虽然这些趋向前缀已不表示空间趋向,但这个范畴的核心语义(原型义)无疑就是趋向,而其他的语义是它们的扩展功能或边缘用法刘丹青:《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2013第3期,第5—17页。。而这些非空间义的抽象语义,就是在空间义的基础上,在隐喻的作用下,与组配词语的语义进行互动的结果。因此,在针对“起来”引申义的教学中,建议在表5的框架下借助隐喻的提示来展开教学,并强调趋向动词入句教学的原则,在情景中充分展示,在语境下充分操练,在句式中充分对比,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趋向动词引申义的深度了解和正确输出。郭熙郭熙:《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第58—66页。指出,理想的教学语法应该具有包容性强、解释性强、应用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简单地说,教学语法应越简单越好,越明白越好,这是我们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

Extended Meaning of Directional Verb “Rise” of Chinese Characterfrom the Persipective of Metaphor

LIU Tian

Abstract: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directional verb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for both ontological research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grammar teaching of TCFL to construct a semantic teaching map of “rise” extended meaning under the metaphorical mechanism. To describe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rise” accurately, we need not only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constructional semantics and the semantics of other group words, but also to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mantics of group words and the semantics of “rise” in the context.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rise” with verbs or adjective group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categories: TOGETHER IS UP, MORE IS UP, ESTABLISH IS UP, NEW IS UP, CONDITION IS UP. Metaphorical The consciousness of metaphor based on the spatial meaning of “rise” is supposed to set up for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usege of extended meanings accurately so as to build up their overal language expressive ability.

Keywords: directional verb; extended meaning; metaphor; teaching

猜你喜欢
引申义隐喻教学
爱的隐喻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