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Coco片名三个汉译本的生态翻译学阐释

2019-07-27 06:33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译者大陆交际

洪 丹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好的电影片名,不仅要突显影片主题内容,还要感染观众并激发其观影行为,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无疑是重中之重,起到了关键性的导视作用”。[1]国内译界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日益清晰,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电影片名”作为主题检索条件,截至2018年7月20日,共搜索出1345条相关文献。从近20年电影片名翻译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来看,早期片名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具体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讨论,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重新命名法等,注重对片名语言修辞的考究和美学欣赏。后期研究着重阐述如何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片名翻译,主要集中在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语境顺应论、交际翻译理论、关联理论、互文性、模因论、概念整合理论、接受美学、跨文化理论等角度。近年来,有学者开展了针对译者、目的语观众的相关研究。实际上,电影片名的翻译尚无一套比较完整可行的理论来指导,因此译名地域翻译差异显著,优劣评价迥异,令人莫衷一是。部分学者对进口英文电影片名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呈现的“一名多译”现象以及片名随心所译、粗制滥造的状况深感忧虑。[2]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在后现代语境下全球性生态思潮的影响下,胡庚申借鉴丰富的古代东方生态智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生态”视角,促使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路径应运而生。[3]他提出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具有同构性和互联关系,从而勾勒出“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的“关联序链”。[4]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和译者行为的适应选择论。前者是指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标语所呈现的语境,重点关注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和委托者等的整体关系;后者指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具有主体性,翻译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5]译者在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过程中要对文本的“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进行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6]。判断译者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就是看译文的“多维转换”(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程度,即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是是否做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其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精准把握。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关注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在翻译时译者交际意图的实现。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转换,译者才可能产生出恰当贴切的译文;一般而言,适应转换的维度越多,选择的适应性越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有可能越高。[6]

生态翻译学的阐释力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目前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如唐祥金探究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赋予公示语反译以理据[7];潘苏悦从“‘三维’转换”角度剖析了如何达到时政新词的有效英译[8];王烟朦在“三维”适应选择转换视阈下讨论了外宣翻译问题[9];王立松、赵成香从“三维”转换深刻解读了化妆品商标名翻译等[10]。对英文电影名汉译研究表明,从“三维”阐释文本转换不足以概括原文到译文的全部生态环境元素,电影片名的汉译还应该考虑电影本身的叙事内容,体现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和内容维”的“四维”适应与转换(图1)。

二、适应选择论下海峡两岸暨香港的Coco片名汉译本比较

Coco是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该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灵感,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Miguel)和落魄乐手埃克托(Hector)在五彩缤纷的亡灵世界开启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皮克斯用温暖的童话方式轻松又深情地阐释了生与死的话题,引发了对亲情、梦想和生死的思考。该影片于2017年11月24日和12月21日分别在大陆、台湾和香港发行,各地官方汉语片名分别为《寻梦环游记》《可可夜总会》和《玩转极乐团》。电影内容口碑不凡,然而观众对三地汉译片名却褒贬不一。

海峡两岸暨香港的英文电影名汉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整体而言,内地英文电影译名的语言表述较为平实、直白,简洁明了,倾向于直译。港台电影片名大都采取意译或另译,更具创新性。[11]林秋云认为,大陆片名采取直译,能生动简明地传达原汁原味的意蕴。[12]而港台影视界有旧文坛鸳鸯蝴蝶派的遗风,为了影片的卖座率,追求的是翻译文字的震撼与刺激。“这种抛开原题、另起炉灶的翻译手法,往往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不仅使原片名的含意、韵味及意境消失殆尽,也破坏了作者的思想统一性和审美完整性”。[12]也有学者指出内地英文片名汉译中规中矩,而港台的译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三地译名究竟熟好熟劣,众说纷纭。笔者认同卢志君的观点,即“片名翻译出现一名多译现象,归根结底,是译者积极参与的结果,是译者社会心理活动在片名翻译方面的折射”。[13]以下从生态翻译视角来阐述不同社会语境下译者对Coco汉译名所采取的适应性选择,指出三地译名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原影片名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或内容维的转换,因此各具特色。与此同时,笔者通过在大陆、港台大学生中开展Coco电影译名满意度问卷调查(图2),也表明了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体现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是相对成功的,三地译名都符合当地译语观众的期待。

图2 大陆、台湾、香港地区观众对Coco电影译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一)大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Coco在大陆的译名为《寻梦环游记》,延续经典迪士尼动画片Up(《飞屋环游记》)的翻译风格。影片中小男主角米格为追寻音乐梦想误闯亡灵世界,在朋友的帮助下逐渐解开家族的谜团,最终重返人间。影片同《飞屋环游记》一样,也有“旅程”(journey)的叙事元素。Coco大陆译名沿用固定结构“XX环游记”,能让观众倍感亲切,从而引起积极联想,产生观影冲动,体现了交际维的适应。米格不顾家人反对而勇敢追寻音乐梦,片名中的“寻梦”点明了电影的主题,属于内容维的转换。如果大陆译名采用惯常做法,将Coco直译为《可可》,估计会让人不知所云。大陆译者将该影片名意译为《寻梦环游记》,同时实现了语言维、内容维和交际维的有效转换。

(二)台湾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Coco英文片名取自电影中米格的曾祖母的名字。这位老人在剧中镜头不多,是米格关系最为亲近的家人,也是整部影片中维系家庭的纽带和联系生死的桥梁,可以说是全片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台湾译者Coco将翻译为《可可夜总会》。“可可”属于直译,点明片中隐藏故事线的主角,体现内容维的转换。“夜总会”一词在大陆泛指各类夜生活娱乐场所,而在台湾地区的文化语境中暗含墓地、陵园的意思。《可可夜总会》体现了电影片名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适应现象,有利于实现译语观众的文化认同。同时,“夜总会”本来的含义也让人想到热闹的氛围,两点均与影片剧情契合。总体而言,该译名实现了语言维、内容维和文化维的同时转换,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翻译。根据问卷,这个译名在台湾地区也是受到认可的,并不会给台湾观影者带来“声色场所”的联想。所以,对台湾民众来说,此译名直接点明影片主题,体现了译者的良苦用心。

(三)香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香港译者将Coco片名翻译为《玩转极乐团》。“玩转”延续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InsideOut在香港的译法《玩转脑朋友》。由于优质电影已经根植于香港民众的交际意识中,“玩转”一词会让香港民众有信赖感。这种套用熟悉电影名格式的做法顺应了交际维。根据汉辞网在线词典的解释,“极乐”有四层意思:(1)尽情娱乐;(2)非常快乐;(3)指极乐世界;(4)借指佛经。由电影喻意推断,香港译者选择的是“极乐世界”,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将亡灵的世界成为“极乐世界”比较贴切。香港电影片名翻译力求贴合本土观众的欣赏和品味,常常不拘一格。所以,此译名差强人意,体现了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转换,属于呼唤型文本,很有感召力。

综上所述,三个译名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和内容维的转换中各有侧重,都体现了译者在不同翻译生态语境下的适应性选择(表1)。

表1 Coco三大汉译名的多维转换

三、结语

优质的片名既有利于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也有利于加强电影的商业增值效应。英语电影往往将影片故事中的人名或地名作片名,如果直译此类片名,观众无法通过片名把握影片的主题,继而较难产生文化共鸣。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是一场基于发行当地语言、文化与市场的再创作,是译者维持、协调、平衡、重构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生态翻译过程。[14]影视语言服从影视艺术的需要,大陆、香港和台湾译者选择迥异的英文电影译名与三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取向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译名能赋予影片以活力与神韵[15],但是翻译并没有绝对的准绳。Coco在三地的译名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译语生态生态环境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内容维的主动适应与转换,各有千秋。电影译名理应求同存异。

猜你喜欢
译者大陆交际
情景交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