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昌武 谢承佳 左志芳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有效课堂”教学开展为前提,针对目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多种的生源类型,从教师主体出发,探讨施教者如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就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发展促进者等“多重性、多元化”的角色维度转变进行研究,以期教师在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等方面达到共赢。
关键词:角色转换;有效课堂;多重性;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19-02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意见》中明确要求[1],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适合个人素质提高的发展路线,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在师德培养、工匠精神传递、“双创”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素质等多方面提升个人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课堂的主持者,区别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体现在通过课堂教学将目标和任务具体布置实施,在教育教学理论实施和学生具体活动开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确保课堂“教与学”有效地衔接起来。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正面临着角色转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政策的要求,也结合了高职院校发展特征和内在因素。在经历了多轮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改革之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均遇到发展的瓶颈。以课程建设为例,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相近课程,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选用和施教方式等方面仍然是围绕一个固定模板而展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伴随着网络教学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应思考如何从传授课堂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习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参与者、合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知识变现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有效信息,而不是被动机械式获取知识。但现实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却是网络信息化教学无法比拟的,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课堂的构建,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一种良好的交往互动、合作学习的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伴随着生源的多样化,教师必须合理丰富教学形式,由教学支配者向组织者进行转变。当下高等职院校生源类型多,以相同教学标准面向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显然无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3.伴随着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和“工业4.0”带来的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书本内容更新速度已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的静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由“经验型”向“发展型”和“研究型”转变,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动态问题,从观念上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二、高职“有效课堂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早在19世纪5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就指出[3],课程改革必须结合教师真实的“教学场景”,才能更具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教师也应该融入全课程的体系改革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这对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的承担者,更要在不同个体场景间充当教育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载体,不仅仅只依靠课上的45分钟,教师应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拓宽、延伸有效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更为鲜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课堂有效性的延续有助于促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多重性、多元化”教师角色转换
从美国施瓦布的“教師应该成为课堂探究者”的呼吁,到德国“课程过程的教师中心组织模式”所倡导的教师应该“不断成为主体”的思想,都诠释了在现代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客观必要性[4]。
在创新教育的引领下,教师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性不够,单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自身的角色转换,使得理论教学和学生“受—知”之间缺少了一个贯通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便会变得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发挥课堂有效性。网络课程“碎片化、颗粒化”的特征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谓“多重性、多元化”,即要善于打破学科与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与生产实际、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尽可能挖掘学科内部的各种联系,以及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与实践间的联系,要拥有一个弹性的教学时间与空间,保障课堂教学开展的延续性、即时性和灵活性。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能够合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的需求,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将教师与单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能被班级甚至涉及的整个群体所共享,要将理论以实际的事例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由浅入深。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多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教育方式。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相关培训,通过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相互交流走访,开阔视野,通过集中论证,归纳总结教师应如何通过“多重性、多元化”角色转换,适应现代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和行业企业对接,及时将最新行业企业动态融入教学,做到相近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的“多元化”[5],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这样才能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经验常识结合起来。高职生源多样化,学生间个体差异大且水平层次不齐,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这就必须通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掌控和具体实施来加以协调[6],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适应强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自我角色的转换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从传统的课堂走出去,才走回课堂,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紧跟当前的形势并加快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在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将学生的知识认知方式从死板的记忆向自主发现探究方向发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为主线,将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朝着研究式的方向发展,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结论
教师必须以“多重性、多元化”的角色转变来不断地要求、提升自我,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正视这一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以求全责备、追求卓越的心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进行思考。立足教师,以教师自身发展为基础,切实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真正受益。于教学而言,教师角色“多重性、多元化”的转变,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延伸,人才培养落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于志晶,等.“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10-23.
[2]刘运华,常波.行动导向教学视角下高职教师角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83-84.
[3]管辉.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3).
[4]孙翠香.我国职教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3,(35):4-9.
[5]安瑞霞,代建军.教学个性的塑造[J].教育教学研究,2013,(2):67-71.
[6]李晓.“诊改”制度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