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张帆
摘要:电影作品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思想文化表达形式,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息息相关。本文在现代性背景中,从影视文学和美学的视角,通过电影作品对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观念、审美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当代大学生如何通过电影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电影作品 大学生 现代性 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57-03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并且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演进。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形式的电影作品,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着的时间艺术,电影作品运用蒙太奇方法衔接和处理美轮美奂的色彩图像和镜头,通过艺术语言、民族精神、道德理想、主流价值去表达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从而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优秀的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作品与大学生审美心理
电影作品将人类生理、心理和行为机制与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力图表达出人类独特的审美选择和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包含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作用,形成了有机的审美心理动态结构。电影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组合凝练,富有逻辑的编排故事情节,设置特定的审美情境,影响着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于特定的对象进行认知和探索,从而形成善恶、美丑、好坏的心理感受。影评人彭吉象认为,电影审美心理中,既有感性欣赏的心理体验,又有理性升华的审美愉悦。好的影视作品能让大学生产生极致的审美体验,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电影作品才能起到唤醒本能、释放情感、焕新生命的作用[1]。
二、電影作品与大学生审美观念
(一)优秀电影作品对大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积极影响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借助自身传递的情感来与观众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以观看电影的大学生为例,他们可以在娱乐中感受到影片试图表达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能够让大学生的由内而外发生显著的变化,促进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同时,电影中的艺术之美也有利于陶冶情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如《勇敢的心》《当幸福来敲门》这些励志电影体现主人公不屈不饶、舍身忘我、乐于奉献、自我牺牲的人格精神,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将荧屏形象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或者理想目标,一些经典台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指引[3]。大学生通过对电影人物优良品质的学习、电影情节里符合道德价值规范的行为方式的模仿,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审美观”。
(二)劣质电影作品对大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消极影响
一些宣扬暴力、黄赌毒、恶意篡改历史的劣质电影作品对分辨能力不强的当代大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庸俗作品的盛行诱发大学生泛娱乐化的倾向。这类电影作品将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制作动力,将观众的低级需求作为自身的拍摄指南,纯粹是满足部分受众娱乐享受的产物,往往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方式来演绎现实,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求而不得的心理需求。它利用大学生们理想中的情境来展现现实,容易让他们混淆现实与梦境,影响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及理解,导致审美情趣低级化、恶俗化。
三、电影作品与大学生审美现状
(一)大学生审美趋向“娱乐化”
作为视觉系动物,人们更加易于接受直观、新奇的声音、图像、文字等,电影作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便于大学生捕捉和记忆电影情节。抽象的理念通过具象的客体表现出来,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电影作品的内涵,而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时尚,敢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期望在紧张、刺激、享乐中释放自身的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仰”等距离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做精致的利益主义者,忽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81.3%的年轻人最感兴趣的是喜剧片,文艺片所占比例较小[3]。数据说明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客体越生动、越直观,主体的感受就越强烈、越真实。
(二)大学生审美追求“个性化”
在互联网这种全面开放的环境中,网络的海量信息资讯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审美选择。 网络宽松的舆论环境给大学生灌输了一种思想自由、张扬个性的价值观。这些特点反映到审美观念上的改变就是大学生的审美追求日趋个性化。在流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看重自我的亲身体验,追求个人艺术品味,执著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偏爱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在审美过程中追求个性化,在处事中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对个性化的追求让大学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审美观念片面化,容易导致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中国优秀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
四、基于电影作品的大学生审美观提升路径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是指,通过一系列专业人士的权威且全面细致的衡量,给市场上的电影内容设置标签,以便于观众们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4]。推行分级制度的优势在于,人们可以拥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选项,可以推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观影内容,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纯净舒适的电影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电影作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家渴望欣赏到不同种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分级制度,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较为丰富合理的电影选择范围,扩大其审美视野。
(二)制作弘扬正能量的优质电影作品
电影作品中有千人千面,也有古往今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对社会变迁、历史积淀的深刻反思。一部优质的电影作品可以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美融合起来,塑造出彰显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的典型形象,引导当代大学生反思人类生理、心理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进一步沉淀出新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内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当下,应该有力的借助电影这一艺术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积淀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校美育力度,引导正确的审美观
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已扩展到整个大众文化及社会消费领域,美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电影作品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有些是显而易见,而有些是讳莫如深的,大学生如何通过电影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高校是科学育人、文化育人的阵地,应该加强大学生美育力度。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会从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5]高校课程设置里应将美育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体育、音乐、影视等课程中培养文艺知识水平和文艺修养,同时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实现教学方式创新,从而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做好积极的引导。
五、结语
电影作品中展现了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千姿百态、人们的喜怒哀乐,承担起对国家、社会、人类的反思及教育功能。电影作品在追求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美的本真境界。大学生是审美主体,应该学会去观察和思考电影作品里博大精深、蕴意丰富的审美品格,而电影作品里面的内容、情感、行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其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大学生消费娱乐的一种方式,而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经,有力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琦.影视欣赏与大学生审美教育[J].河南科技,2012,(05):12-13.
[2]董慧敏.论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J].电影文学,2019,(04):55-58.
[3]林亚斐,漆小平.《战狼Ⅱ》引发中国电影分级制度再思考[J].电影文学,2019,(0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