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2019-07-26 01:10席阳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席阳

摘要:舞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有类似于乐舞、歌舞大曲等艺术形式的出现,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舞剧艺术,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在中国发展开来,属于西洋的舶来品。舞剧中舞蹈肢体是首要的,但音乐也不可或缺。古代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有言:“乐为舞之心,舞为乐之容”,表明舞蹈和音乐自古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音乐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是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的独特所在。1949-1964年为建国后十五年,在此时期全国各类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舞剧这门新生艺术也不例外。故以此时间段来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舞剧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舞剧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国舞剧   舞剧音乐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01-03

一、中国舞剧发展概述

舞剧是西方艺术的产物,类似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都属于综合性表演艺术。其融入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元素构成。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为突出舞蹈表现力、增加情绪表达和营造气氛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舞剧艺术,与舞剧有着相似特征的是乐舞艺术。乐舞正式产生自于西周时期,形成六大舞和六小舞,其后一直在我国延续,宋代之后乐舞逐渐被戏曲吸收,成为戏曲组成的一部分。其后,中国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最具代表的音乐形式。

故确切地讲,中国虽有类似的舞剧形式存在,但它仍属于西方舶来品,若想要在中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的审美需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在初期,中国舞剧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内容上本土化,有采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宣传抗战的,讴歌新中国的,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审美;舞蹈上,采用民族舞蹈或加入民间舞蹈的典型形态;音乐上,大量使用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运用民间乐器伴奏。

舞剧在建国之前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继“五四”运动后,黎锦晖受蔡元培的启发开始编创儿童歌舞剧,其后阿龙·阿甫夏洛穆夫对舞剧进行了新尝试以及吴晓邦、梁伦创作了新舞剧,这是中国近现代舞剧的起步。建国后,舞剧发展延续吴晓邦的开创性精神,突破性的蓬勃发展开来,迎来了舞剧的第一个春天。中国舞剧在黎锦晖、吴晓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形态。

二、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所謂传统音乐,是指运用固有方法、固有形态并具有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这三“固有”赋予其特殊的属性——民族性,故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具民族性的表现。杜亚雄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将传统音乐分为四大部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在传统音乐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是一条河流”。传统音乐在历史前进中不断丰富发展,在舞剧中运用的传统音乐要保持其本色,做到移步不移形。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和根基,同时传播最为广泛。舞剧中涉及的传统音乐大多数都属于民间音乐类,其他三类涉及较少,在民间音乐中又侧重使用民间歌曲和戏曲音乐。舞剧中传统音乐的加入,不仅扩展了传统音乐的应用面,也增添了舞剧的综合表演性和观赏度。两者中西结合,相互促进,为舞剧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的第一部舞剧是创作于1950年的《和平鸽》,也是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由章彦、张定和等作曲。第一部现实主义舞剧是梁伦创作于1950年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由施明新等作曲,本剧冲破了浪漫主义的桎梏,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海南的战役中不畏艰险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全剧共用了25首歌曲,其中采用了黎族舞曲。这两部舞剧都虽有吴晓邦倡导的中国“新舞剧”精神的延续,但因处在正式创作的初期,尚未摸索出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传统音乐运用较少,大部分还是运用西洋的创作方式和和声编配,并未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舞剧作品。

直至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在北京召开,使舞剧工作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舞剧必须要牢牢植根于传统戏曲和传统音乐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和舞剧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舞剧终于在1955年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三部小型 “民族舞剧”诞生,即《刘海戏蟾》《碧莲池畔》和《盗仙草》,作曲分别为梁克祥、王一丁和张秀婉。这三部舞剧充分运用了戏曲的元素,内容都选自传统戏曲故事。

1957年,民族舞剧步入正轨,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诞生,张肖虎作曲。该剧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沉香华山救母”,此故事也作为经典戏曲剧目被戏曲艺术多次选用。该剧在音乐上,用同一音乐主题的变化反复贯穿全剧发展,音乐与剧情结合紧密。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民族风格突出。

1959年,《五朵红云》诞生,彦克、郑秋枫、汪声裕作曲。它不是单纯的民族舞剧,是有民族性的战士舞剧,赋予了舞剧的革命内涵。该剧讲述的是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国民党统治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其中音乐部分,以黎族民歌为主线贯穿整部舞剧,吸收了黎族优秀民间音乐“罗呢调”“五指山上五条溪”等,并在舞剧中加入歌唱,如“舂米谣”等,提高了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与舞蹈并重。同时每一幕展开中舞蹈、歌词、曲调配合紧密,吸收了戏曲中的歌舞相伴的原则,进一步丰富人物的情感表达,增强全剧感染力。

同年创作的《小刀会》,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剧由商易作曲,在音乐上创作性地采用了江南昆曲的曲牌音乐以及传统音乐中的戏曲音乐。剧中的每个人都有相对应的音乐主题,如用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昆曲《林冲夜奔》和沪剧曲牌《寄生草》,分别作为剧中刘丽川、潘启祥和周秀英的音乐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愈显鲜活生动。在场景塑造中,音乐使用多样化,有昆曲和沪剧组成的戏曲音乐、有江南民歌为主的民间歌曲、亦有中国古曲构成的古典音乐,三种元素共同搭建出《小刀会》的舞剧音乐部分。在音乐组织结构上,不仅有西方结构的主题贯穿原则,还有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曲牌联缀原则。在伴奏乐队编制上,加入民族乐队形成混合乐队,充分利用琵琶、弦乐及唢呐等民族乐器的特殊音色渲染气氛。舞剧《小刀会》中西合璧,是传统音乐运用于舞剧的充分例证。

中国芭蕾舞剧中也不乏传统音乐。创作于1964年的《白毛女》,由严金萱作曲,改编自同名歌剧,其中配歌较多,在舞剧中保留了大量歌剧中的歌曲。舞剧中的音乐大多为民歌,选取了大量西北地区的民歌,是民歌在舞剧中运用的典范之作。其中的民歌大多经过重新编配,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重塑,产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北风吹》出自民歌《小白菜》,《扎红头绳》出自《拣麦根》,音乐与剧情融为一体。此外还有戏曲音乐的加入,如《他们要杀我》加入了河北梆子、《恨似高山愁似海》加入了山西梆子。在乐队编制上,同样加入了民族乐队的编制,综合运用了打击乐和弹拨乐。

综上,舞剧中传统音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运用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多采用汉族及少数民族民歌、小调等,这是运用最广泛的类型模式。

第二种:运用戏曲音乐,加入曲牌音乐,遵循起承转合的戏曲结构原则。

第三种:运用民族器乐,乐队编制使用混合编制,加入民族乐器,中西结合。

三、中国舞剧及其音乐的未来展望

前文分析了1949-1964年,即建国后十五年内,中国舞剧中加入传统音乐的创作模式。在其后几十年中,虽经历过一些坎坷,但总体仍是保持着良好的状态。针对舞剧及舞剧音乐发展,我们要怀有忧患意识。舞剧创作要植根于生活的这片土壤,内容上,贴切人民生活,切勿追求虚空的故事情节;舞蹈上,在西方形态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和古典舞的动作;音乐上,找到中、西两者的结合点,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探索新的组合形式,实现新的突破,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949-2019年,中國舞剧已走过70个年头。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许多艺术创作为了迎合所谓的国际化,迷失于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浪潮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偏离了自己的使命,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在多元化的世界浪潮下,要想拥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就必须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舞剧属于外来艺术,若想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则更需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梁茂春.中国歌舞、舞剧音乐创作四十年(1949-1989)[J].星海音乐学院报,1991,(Z1).

[3]宁辉.中国舞剧及舞剧音乐发展[J].大舞台,2011,(11).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国乐前途之思考
国乐前途之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