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模式下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的研究

2019-07-26 01:10刘晔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优越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刘晔

摘要: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通识教育模式下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这一中心,从通识教育模式概论、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的教育现状、通识教育模式下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以及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为高校《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通识教育   《西方艺术史》   优越性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28-03

一、通识教育模式概论

(一)通识教育模式的起源

“通识教育”这一词语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非专业的、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自由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道德问题以及情感问题等,又被称为“通才教育”。19世纪初,一位美国学者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开始在欧美地区与国家获得广泛关注,逐渐成为许多欧美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中庸》一书中有云:做学问应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主张知识分子应当博学多识,兼备多种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这一问题,通识教育开始再次受到高校的关注。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建设与完善通识教育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通识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我国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识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而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在毕业后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较差、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动手能力差等弊端,是新时代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有利于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识教育模式的出现改变我国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与多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识教育模式的应用促进了专业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第三,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历史教育、外语教育、体育教育等相比,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的教育,其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而在于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在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的教育现状

《西方艺术史》是当前通识教育模式下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以西方艺术风格为主线,主要对洛可可艺术、巴洛克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以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等进行介紹,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当前通识教育模式下我国高校《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观念落后

第一,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模式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西方艺术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西方艺术史》可以培养高校学生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美术作品等的审美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的鉴赏水平,是美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开展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当前许多高校还未能意识到《西方艺术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西方艺术史》在高校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在当前高校《西方艺术史》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重视专业教学而忽视人文教师,未能真正理解通识教育模式的核心与内涵,导致通识教育模式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的作用。

(二)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

第一,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涉及西方的音乐、美术等多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据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开展《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的大多为讲师,而助理教授与资深教授由于与专业课冲突、薪资较低等原因而未能参与。

第二,在《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体系研究中,当前高校关于《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尚不完备。由于高校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通识教育成效较慢等原因,导致高校在《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中所投入经费不足,在图书资源方面不能满足高校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三)未能把握内涵,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识教育模式当前已基本在我国高等院校实现普及,但是由于学校对通识教育模式的认知不足、不重视通识教育、无法合理协调专业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等原因,导致《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未能找准通识教育模式的真正内涵,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未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的机会,不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模式下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

(一)把握通识教育模式的内涵,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高校应当注意加强对通识教育模式的认知,重视通识教育模式,深刻把握通识教育模式的核心与内涵,在把握通识教育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开展《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此外,师资力量是影响通识模式下《西方艺术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大在《西方艺术史》课程中的投资力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吸引高素质的资深教授来学校任课,鼓励全体相关教师参与其中,通过各系合聘等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较弱的问题。

(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国的通识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进行《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时,各高校应当注意认真研究学习外国通识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美国的建设经验。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的现状,立足于我国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的教学实情,深入研究我国通识教育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艺术史》课程体系。

四、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明确《西方艺术史》重要性

《西方艺术史》课程教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当注意加深对《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的认识,加强对《西方艺术史》这一学科的重视,改变長久以来《西方艺术史》在通识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明确《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西方艺术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与艺术教育素材,是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优化《西方艺术史》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应当注意将通识教育与《西方艺术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在开展《西方艺术史》这一课程时应当注意,不要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为促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人文精神为目标,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品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通识教育模式下开设《西方艺术史》课程应当注意分析通识教育模式下《西方艺术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把握通识教育模式的内涵,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西方艺术史》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明确《西方艺术史》重要性,优化《西方艺术史》教学目标,改进《西方艺术史》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大治,朱国巍,王宇丰.通识教育模式下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建设的实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6).

[2]常宁生.西方艺术史学的现状与未来[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02).

[3]程原,李娟.危机与重构——由西方艺术史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1996,(02).

猜你喜欢
优越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下的招标代理探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