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2019-07-26 01:10程千睿徐铭颢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音乐

程千睿 徐铭颢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教育界与全社会的重视。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竹铭计划”中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明确其意义与价值;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现状;从多角度探讨高校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音乐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84-03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2016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81.82万人次,2017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2018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①可见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高校贫困生一方面需承受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社会、环境、观念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心理负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性心理问题大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我调节而得以解决或舒缓。但如果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发现,长时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慢慢以不同的生理、心理形式,质变成各种身心疾病,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与全社会的重视。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针对音乐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生人群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是关注于某一个方面,或专门探讨贫困生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或探讨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的作用与功能。本文将从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与价值、调查问卷分析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三个角度探讨高校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音樂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已经学着借助音乐来疏泄情感、稳定情绪、缓解疲劳、促进睡眠等。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有助于调节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会引起人体生理上的反应,导致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音乐教育对促进知觉、增进记忆力、想像力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欣赏、歌唱、多种感觉的刺激、多感官的体验会增强记忆力、创造观念的联想,促进新观念的建立。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学习音乐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造就良好的公民。音乐有助于培养完美的人格。②

音乐以其潜移默化、擅长抒情的优势可以让高校贫困生既获得身心的愉悦,又得到艺术的熏陶。以音乐为媒介将助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果。

(二)有利于拓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单纯的经济扶持,还要注重其素质拓展,做到“扶志”。利用音乐教育多样化的内容与方法,探讨更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新模式,以相对愉悦的方式起到积极的影响,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将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推广到更多高校的贫困生教育之中,使更多人受益。

(三)有利于发掘高校贫困生的艺术潜能、发挥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可以为爱好音乐的贫困生创造较强的艺术氛围,满足其对音乐知识需求的渴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引导、发掘贫困生的艺术特长。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音乐专业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他人并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音乐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由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实施了针对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强能工程——“竹铭计划”。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竹铭计划”音乐课程班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对1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结果显示:当贫困生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导致心情不佳时,有79.65%的同学会选择以听音乐的方式来排遣负面的情绪;在紧张的学习中或放松的休息时间,70.35%的同学会以听音乐的方式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当自身情绪低落时,47.21%的人会选择欣赏抒情类型的音乐;29.77%的人会选择欣赏欢快的音乐。

调查结果表明:79.88%的同学认为音乐确实能够调节、影响人的情绪。同时,62.2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容易受音乐影响的人;37.7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自己不易受外界影响。51.16%的被调查者认为音乐对压力舒缓所带来的效果明显;44.77%的被调查者认为音乐对压力舒缓所带来的效果一般;极少数者认为效果很小。

实践证明: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剂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且是他们喜爱的减压的方式之一;不同情绪适合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类型;音乐确实能够助力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三、音乐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

(一)音乐课程模块设计

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个人课余单独辅导与集体共同上课的方式,构建融音乐理论知识、欣赏感知、应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模块,利用音乐为媒介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综合课程模块分别为理论知识(基础乐理、视唱原理、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欣赏感知(中国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型的经典作品赏析);应用体验(包括体态律动、演唱、歌曲创作、音乐评论等)。该课程以贫困大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为主线,通过了解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有针对性的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二)具体实践

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创造式和即兴表演式。③

接受式的方法是通过让贫困生聆听、感受音乐来达到保健、心理减压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试点的展开过程中,选择中国传统民歌《黄河船夫曲》、古诗词歌曲《登鹳鹊楼》、流行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经典名曲,融合节奏律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的节奏、情绪与情感。把深奥的理论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十分注重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如有一節课就以同学们最喜欢的“麻辣烫”为例,以“清水”“麻酱”“特辣”“麻辣”等口味来对曲目中所出现的节奏型进行区分,还借用了“巧克力”“珠宝”“跑车”等载体,通过生活中汉语言律动的衔接和对传统击拍法的不断巩固,使得受测试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节拍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与享受,放松自我。

创造式的方法是指让贫困生积极参与演唱、演奏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根据实际需要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改编的各种音乐活动。笔者在教学试点的展开过程中,十分注重“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能力。如通过欣赏不同演唱风格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的版本,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速度、节奏、加装饰音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最想念的人演唱此曲,学会表达、抒发各种不同的情感。

即兴表演式方法是通过在口琴、钢琴、吉他、非洲鼓等特定乐器上随心所欲地即兴演奏、或以肢体表现音乐,达到宣泄情感、抒发情感、创造音乐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简单的演奏技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技法享受音乐。

通过音乐,可以为心理正常的学生集体提供音乐保健服务,为亚健康学生个别开展音乐心理减压活动。通过歌唱、乐器演奏、音乐心理剧、配乐朗诵等方式,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达到愉悦心情、表达情感、促进语言交流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产生音乐审美敏感性。

音乐作为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形式,可以适当抒发、宣泄学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保持或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通过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思想沟通的平台,发现、理解进而满足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总之,以音乐为内容,通过音乐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多、更好的具体形式与方法。

注释:

①根据教育部2016-2018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②张雯,刘视湘:《艺术心理辅导实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③高天:《音乐治疗导论修订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音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音乐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