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孙 飞 颜廷法 孙 铮
护理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科院),山东 泰安 271016
跨文化护理,也称多元文化护理,由美国护理专家莱宁格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1],是指护士按照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护理需求活动[2]。我国跨文化护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为系统了解我国跨文化护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特点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和参考。
1.1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入高级检索,在主题字段中检索“跨文化/多元文化”AND“护理”,检索2010年1月—2017年12月的所有文献。检索出508篇文献,剔除无关或重复文献,实际纳入文献232篇。
1.2文献分析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对检出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文献信息。内容包括:文献发表年代、发表地区、作者分布、被引次数、著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内容、引文情况、资金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
2.1文献分布
检索到的232篇文献中,硕博士学位论文8篇,会议论文10篇,其余214篇文献发表于109种期刊,平均发文量为1.96篇。发文量前6位杂志依次为:《护理研究》26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9篇,《全科护理》7篇,《当代护士》7篇,《吉林医学》6篇,《护理学杂志》6篇。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该领域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尺度之一,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医护人员、社会人员、国家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3]。2010—2017年我国每年都有相关论文发表,且呈上升趋势,绘制文献数量时间变化图,见图1。
图1 文献数量分布图(单位:篇)
2.2作者分布
232篇文献涉及作者630人,74篇文献单独完成,其余158篇≥2名作者合著完成,合著率为68.1%,最多合作作者为8人,篇均作者数量为2.72人,未超过70%(自然科学期刊的合著率指标)[4],说明合作度不是很高,我国对跨文化护理的研究力量和强度有待于提高。以第一作者为统计指标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布于30个地域,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上海(37篇)、江苏(20篇)、广东(14篇)、河南(14篇)、四川(12篇)、广西(11篇)、北京(10篇)、吉林(9篇)、新疆(8篇)、山东(8篇)、占总文献量的61.64%。
2.3研究类型
随着我国跨文化护理的研究深入,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类型有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述评与讨论、临床实践、调查研究、应用体会、量表制定等,说明我国跨文化护理正在从理论探讨向实践过渡。见表2。
表2 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类型分布
2.4文献来源机构
第一作者为医学院105篇(45.45%),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5篇(23.71%),其他医疗机构72篇(31.03%),医学院校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实力雄厚,而附属医院均分布在大中城市,均属于级别较高的医院,接受的多为当地、周边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的患者,二者形成优势互补。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的机构,见表3。
表3 我国主要机构分布发表跨文化护理研究论文数
2.5研究内容
①232篇文献中关于护理教育的文献35篇(占15.09%),包括跨文化护理的课程设置必要性探讨、课程构建、护理英语教学、涉外护理专业跨文化护理教育以及跨文化护理教学的现状及调查分析等内容。②临床护理实践文献51篇(占21.98%),主要涉及到肿瘤患者护理15篇,ICU患者护理11篇,产科患者护理5篇,中风患者康复护理2篇,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各1篇,糖尿病、高血压、急诊、骨髓移植术后、老年人术后康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乳腺癌患者、烧伤救治、改善护患关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各1篇。③外籍患者跨文化护理文献18篇(占7.76%),包括对外籍患者文化护理需求的调查以及在中风、产科、精神病患者等实行跨文化护理措施的实践及体会。④关于地震灾后跨文化护理文献5篇(占2.16%),包括灾后救援以及灾后丧亲患者的心里体会及应用。⑤针对护生及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的文献21篇(占9.05%),包括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⑥针对新疆、西藏、平凉地区以及宗教信仰患者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护理文献10篇(占4.31%)。⑦针对护生及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评价量表的文献14篇(占6.03%)。
2.6引文和资金资助情况引文情况
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表明对研究成果的传承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受重视程度。232篇文献共引文2584条,其中外文引文705条(27.28%),中文引文1879条(72.72%)。论文的共被引6130次,被引的论文138篇,未被引用的有94篇,最高被引频次为333次,由张晓莉、彭幼清等合著的《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基金资助情况。232篇文献中25篇(占10.78%)论文受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6篇,省级8篇,市、区级6篇,院校级5篇。
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方面广,很多领域都积极开展跨文化护理的研究和实践,从单纯理论介绍逐步向实践过渡,涉及到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实践、护患沟通以及护理科研等各个方面,我国越来越认识到跨文化护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护理学者对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和研究空间。
3.1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研究现状
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涉及到ICU、产科、特需、神经内、急救、康复、心内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临床实践的有51篇(21.98%),涉及到肿瘤患者的有15篇,ICU患者的有11篇,可以看出,我国在肿瘤患者、ICU患者方面研究比较深入。刘文文等对203例ICU患者采用跨文化护理,并贯穿整个住院过程,结果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降低,无一例护理投诉发生[5]。傅静将跨文化护理融入到临终关怀照护中,提高了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生命质量[6]。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跨文化护理,缓解了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大大提高[7]。提示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2跨文化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研究现状
3.2.1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教育内容设置中的融入 1995年我国首次召开“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会议,正式将“多员文化护理”引入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内容的缺失或不足。目前,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主要在课程构建、研究、进展、调查分析、英语培训、探讨教育改革重要性以及心得体会等方面,针对护理教育的具体措施文献较少,护理教育存在缺陷、教育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跨文化护理课程,但是,在开设的院校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的内容多围绕在原有的护理课程上加上一些人文的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等。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学习较多,实践较少,造成了跨文化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脱节,未得到专业的培训,跨文化护理实践能力未得到提高[8-9]。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12(5.17%)篇是关于涉外学生、涉外机构跨文化护理的教育,有资料显示,目前部分院校只是在涉外护理专业教育中零星开展[10],在护理本科教育中未得到重视。因此,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发展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以后研究中,改进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建立一个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2跨文化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 优秀护理教育工作者是实施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前提。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5(2.16%)篇是关于护理教育工作者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加强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训。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教师的跨文化护理知识相对缺乏,尤其是对宗教、语言、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较少,从而使跨文化护理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1]。谭道玉等通过实验证实,应用行动学习法对于培养跨文化护理骨干师资效果较好,即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方法[12]。因此,面对跨文化护理的挑战,护理教育者需要从多元文化观念出发,宏观上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重新进行探讨并对目前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评估及考核标准进行深入研究[13],同时要理解、热爱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护理理念,以培养跨文化意识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符合时代需求的护士。
3.3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的局限性
3.3.1我国跨文化护理发展地域具有一定局限性 我国跨文化护理文献发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发达城市,以及四川、广西、昆明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籍人员来华也来越多,外籍患者一方面承担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在异国文化背景下就医,造成心理负担的同时会加重病情,为此针对这一群体,很多医院开展跨文化护理,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18篇(7.76%)是针对外籍患者就医的,实践证明,对外籍患者提供跨文化护理,最大程度提供与患者文化相一致的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了跨文化服务质量[14],从而满足外籍患者文化照护的期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其宗教信仰、民族风俗、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都存在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就医方式,因此对于不同患者的护理工作应该具有差异性,尊重患者的信仰与风俗。在检索到文献中,有5(2.96%)篇关于玉树地震灾后救援的。何梅等将跨文化护理应用于玉树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中,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允许他们默经诵佛、祈祷、信奉上帝神灵与摩拜,不干预他们的对宗教的虔诚,不冒犯患者的风俗禁忌,地震伤员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的认同,遵医行为明显增加,保证了地震救援的顺利实施[15]。
3.3.2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欠缺 本研究232篇文献共被引6130次,被引的论文138篇,说明当前我国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被关注度较高。而研究经费的欠缺会限制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发展,所统计文献中仅有25篇获得基金资助,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大,不利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建议加大科研基金和相关护理杂志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为国内跨文化护理提供研究思路。
3.3.3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方法单一 Leininger在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种学这一研究的方法,为质性研究的人种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检索到的文献中,仅有2(0.86%)篇为质性研究。黄雪薇等采用以质性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从跨文化差异角度,为癌症及精神病患者及亲属提供改善身心状况的对策[16]。彭幼清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文化评估的可行性及困难,为提供进一步的跨文化护理培训奠定基础[17]。目前,质性研究在我国跨文化护理理论研究中未引起足够重视。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分析相同或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健康与疾病、信仰与价值的有关文化,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准则、健康与疾病的特点为不同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与文化一致的照护。而量性研究,是基于概率论的抽样与统计方法,对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现象,常无法进行细致、深入探讨。跨文化护理理论中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能有效弥补单一研究方法带来的缺陷,使研究成果更为真实。
3.4我国跨文化护理发展空间
我国跨文化护理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套针对护生、护理人员具体培养方案以及考核标准,还处于现状分析、意识培养、认知状况、能力研究进展方面,在检索到文献中,针对护生及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的文献有21(9.05%)篇,随着护理工作改变以及世界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对护理人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已经逐步认识到提高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能力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美国已经将跨文化护理能力列为21世纪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必备的21项能力之一。然而彭幼清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认知水平较低,知识和技能欠缺,没有基本的概念框架[18]。在当今这个文化交融的世界里,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而患者对于跨文化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此培养护理人员跨文护理能力已迫在眉睫,目前,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护理人员跨文化护理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以检验是否能有效地提供跨文化护理,满足跨文化人群的护理需求。然而我国护理人员文化护理能力测评工具相对较少,目前只有葛云云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文化敏感性测评工具[19],霍苗的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量表[20],陈静等人翻译的护理人员跨文化自我效能量表[21],许尔善的本科实习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评估量表[22],刘芹等高职护生文化能力量表[23],以上均属于自评量表,我国目前针对护理人员文化护理能力他评量表研究较少,因此,在我国现有的以及国外测评工具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测评工具,有助于测量护理人员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和患者接受跨文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评价,从而提高跨文化护理能力水平。
3.5我国跨文化护理研究的展望
跨文化护理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内容覆盖广,应用对象也由原来的国家层面扩展到个体层面。但在我国有关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养老机构的应用几乎是空白,在检索到的文献中仅有1篇是关于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民族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得到护理人员的照顾。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虽衣食无忧,但是健康状况较差,多合并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孤独、失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老年人其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人文照护需求远远大于治疗性的操作和药物的使用。在养老机构中,作为和老年人接触最多的护理人员,针对不同老年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所以,面对老年人群特殊的文化行为特点,如何更好地实施跨文化护理并将其本土化,是今后我国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该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年来我国跨文化护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反映了近七年来我国跨文化护理的研究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跨文化护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还在探索阶段,尽管涉及面广但不精,未形成体系,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要完善跨文化护理教育体系,加强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训,其次要开发研制本土化的测评工具,提高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照护。随着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人口频繁流动,跨文化护理需求会增加,由此推断,今后有关跨文化护理的文献将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发展研究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