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2019-07-25 05:48曹银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学素养现象途径

曹银芳

【摘要】教育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也提出了更明确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正确看待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问题,切实提升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已是课改大潮中刻不容缓的难题。

【关键词】文学素养;现象;缺乏;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素养是一种以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文学习惯、文学知识、文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教学是教师传导美、实施美的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使者,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文化气质的人。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审美情趣、自身素养和精神境界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认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现象

(一)知识与能力脱节

对文学知识的掌握限于文学理论层面的认识,纸上谈兵尚可,真枪真刀地干起来,则显得力不从心。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则只会机械地肢解课文,拼命给学生灌输一个个“知识点”,将原本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语言艺术精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美毫无认识,天长日久,语文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成为学生不爱上的课。这既与我国语文教育多年来眼睛只盯着政治,只盯着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学风有关,也与教师本人从教身不由己,围着考试指挥棒转有关。再者语文教师不注重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之关系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文学课成了知识记忆课。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面狭窄

语文教师的文学作品阅读,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是在大学期间进行的。古代经典作品的阅读积累基本上是在大学教师提供的书目之内。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则由于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疲于奔教学之命,应考试之需而学,阅读量相当匮乏,阅读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参差不齐,限于消遣,而无真正的充电,眼界不开阔,迁移能力有限,陷入就文学作品的教学而教学的怪圈。

(三)文学鉴赏能力偏弱

语文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无论自觉不自觉,实际上都是在对作品进行鉴赏。文学鉴赏,重视张扬鉴赏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种教法。只有教学个性的张弛有度,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出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来。而调查显示,我们的语文教师由于关注于如何“教”语文,而忽视了对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探讨,习惯既有成说,趋同、从众心理严重,这有碍于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四)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肤浅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是从知(认知活动)、情(情感活动)、意(道德活动)三个方面,通过审美体验这个心理中介,同时影响人的心灵的。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知、情、意的陶冶无处不在,这也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但这种认识仅限于口头上、书本上,缺乏行动上的支持。其实质在于仍不能将语文教学落实在育人的本源上,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上,不清楚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陶冶性情,发展人格,而把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讲成了语词学、语言学甚至道德学、政治学,让学生读而犯腻,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美育价值。

二、语文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原因

(一)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主义严重,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

许多课程都是在炒大学课程的冷饭,讲课者提不起精神,听课者昏昏欲睡。教师们每年都得在固定的时间去浪费时间。教师不是零售商,批发来知识再零售给学生;教师需要的是扩大视野,创新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的所谓继续教育,无实质性可言,形同虚设。

(二)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途径

(一)钻研语文教材

就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不妨以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来谈作文教学。教完《香菱学诗》后,我静下心来思考,香菱学诗的过程对我们提高文学素养还是有借鉴作用的。

借书回去后,香菱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薛宝钗催她睡觉,她也不睡。不久,香菱就笑吟吟地送书给黛玉,又要换杜律。黛玉问起可领略些滋味,她马上就谈起自己的阅读体会了,谈着谈着,宝玉、探春来了,也加入到指点香菱学诗中来。

——借鉴一  自己肯学,愿意交流心得,学习环境也好:薛宝钗由着她学,到处是指导老师。

其后又寫:香菱逼着黛玉换来杜律,又央黛玉、探春“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借鉴二  你看,学习理论,也注重练习,可不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了?

拿到写诗题目,香菱喜得“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借鉴三  你们看,学习作诗可不是废寝忘食了?

当薛宝钗劝她休息时,她却说:“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于宝钗看。宝钗笑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

(二)研读精美时文

美文《晶莹的泪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同时也很能激发我们深思、回味以及反省。文章是作者对“近40年前”一件往事的追忆,叙及的那件本可表情淡淡、公事公办、三下五除二就搞定的事儿,却让女教师踌躇难决。在这一事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却成为尽最大努力避免学生流失的守护神。正因为如此,她才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让“我”近40年来念念不忘——难忘她不肯轻易出具休学证明的坚持,难忘她追着送出校门对的叮嘱与不舍,更难忘她因“我”辍学而流出的“晶莹的泪滴”。文中的女老师之所以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无限的敬意,得益于作家所用的写作技巧:善于以细节传神、传情。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想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她的眼睛再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在这里,作家融情入文,细加描摹,再辅以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侧面衬托,既扣题点题,又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为结尾处的抒情做了铺垫,令读者深为感动,难以忘怀,善于深化题旨,催人反思。

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的祈祷。”“我”为什么要“祈祷”?联系全文尤其是“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这一背景,我们便不难理解:“我”之所以“虔诚祈祷”,是因为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  动力;“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同时,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从以上两个案例看,钻研教材和精美时文,在情境中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不愧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文学素养现象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文学素养的内涵与古诗积累的意义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