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丽 王爱祥 陈进平 邹涵涛
[摘 要] 哈佛大学设有包括心理咨询、学业咨询、学习策略工作坊等功能在内的学业辅导制度,我们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结合现阶段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建立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进一步开展朋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关 键 词] 学生课外辅导员;朋辈教育;学业辅导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80-02
哈佛大学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出现了学生自发组织的朋辈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活动源自心理咨询领域,而1954年,学生将朋辈辅导活动规范化,并整合资源,成立了专门机构——学习咨询局,负责校内朋辈辅导等学业辅导事宜[1]。哈佛大学通过开设课程、讲座、工作坊、活动项目等形式,全方位加强学生学业辅导工作,经过近60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功能不同、相互补充的学业辅导体系。世界一流大学的朋辈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建立健全学业辅导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借鉴哈佛大学在这方面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以及非“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建立了“学生课外辅导员”制度,充实并逐步完善学业咨询体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强大的助推力。
一、“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建立
(一)辅导对象
自1977年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勇敢坚强的“70后”到热情奔放的“80后“,直至现在个性张扬的”90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新时期大学生,高考前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跨进大学后,没有“填鸭式”的教学充斥,在这个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学生往往出现分化,有的大学生如鱼得水,能合理把握时间,提升了终身学习能力,拓宽了人际交往,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而另有部分大学生因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人生的理想信念,一改在高中时勤学努力的态度,产生厌学、逃课情绪,成了学校特殊的一个团队——“学困生”,甚至影响毕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鉴于大学生”三观“还未完全定型,相比于传统的说教形式,“朋友”“同辈“因与他们同龄,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共同的学习环境,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更明显,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学生课外辅导员正是利用这一特性组织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是一种“一对一”及“一对多”式的帮扶和辅导。
(二)组建学生课外辅导员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5后”,在求學成长过程中有一定的孤独感。因此,我们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要鼓励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彼此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成长。学校内善于学习的学生不少,学生课外辅导员从优秀学生中选拔,要求品学兼优、心理健康、有奉献意识,这个团队可以看作为学生组织的一个补充,可以控制团委、学生会成员的比例,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要对学生课外辅导员进行培训,定期交流,补充学生课外辅导员在人际交往、有效沟通、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具体的工作技巧、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使学生课外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对帮扶的主要内容
学生课外辅导员“一对一”的工作模式是主要面向“学困生”的结对帮扶。首先,学生课外辅导员和“学困生”必须自愿“结对”。自愿原则有利于打消帮扶对象的抵触心理,使“学困生”愿意听取课外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接受辅导。其次,“一对一”的辅导利于二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友谊,易于建立朋友关系,正能量能点对点地传播和影响,为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情感支持。此外,答疑解惑、考前辅导。因“学困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之前不善于自己总结、提炼知识点,一味“等、要、靠”。针对这一现象,学生课外辅导员要帮助其答疑解惑、考前辅导,传授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使其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取得相应学分[2]。最后,学困生可根据课程选择学生课外辅导员。学生课外辅导员是一个团队,根据每个学生擅长科目不同分类,继而让“学困生“自由选择并接受帮助,对学习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业帮扶的工作效率。
学生课外辅导员“一对多”的工作模式是主要面向新生的结对帮扶,通过日常提醒、督促,潜移默化地引导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课外辅导员以身作则,督促新生上课不缺勤、作业不拖拉、自习不偷懒、考试不作弊,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新生逐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制定学生课外辅导员制度和考核办法
为了将朋辈教育——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工作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化,规范朋辈辅导员行为,提高工作实效,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评价机制,以评促改。其中包括学生课外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辅导日志、考核与激励办法等。学生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需明确选拔程序、任用周期等;辅导日志要求详细记录辅导内容和采取的帮扶措施,如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辅导的课程、“学困生”出勤情况等;考核与激励制度重在激励,经相关部门认证后,对帮扶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授予“优秀学生课外辅导员”荣誉称号,并在评奖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建立淘汰机制,对工作中产生负面影响的学生予以淘汰。
二、“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实施效果和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是依托朋辈教育结合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形成的一种疏导式教育。作为教育的补充,“朋辈“更贴近学生,对小范围群体教育更有针对性,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达到“助人自助,互助互长”的教育目的,提高了受助学生学习的通过率。另外,学生课外辅导员是一种以利他助人为目的且自愿的公益行为,没有任何物质报酬,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志愿精神的体现,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学生既能感受“教学相长“的过程,又能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良好的友善助人的学风建设。因此,学生课外辅导员机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业受预警的学生的转化率,增强学业预警工作实效,是形成优良学风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学业预警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高校学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成长,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2];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学生课外辅导员”实施过程问题反思
(一)对朋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缺乏深刻的认识
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天然存在朋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不需要专门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去实施,这样就造成对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缺乏深刻的认识,忽视了大学生朋辈教育的长远发展,从而导致朋辈教育活动缺乏规模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在大范围内开展朋辈教育的集体氛围,造成大学生朋辈教育认可度较低[3]。
(二)供需双方的不平衡
“学生课外辅导员”的设立,旨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有能力、有意愿帮助他人的优秀学生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求助学生的学业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而朋辈辅导员能力的局限性及对教育内容把握的有限性,造成教育重点不明显、内容不明确,往往不能满足受助者的需要,最终影响了辅导效果。
(三)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学生课外辅导员的专用场地不足,“一对一”辅导容易产生干扰;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有限;缺乏专业指导,专业保障不足;缺少与专业老师、专业社团的联动,提供的帮助有限。
参考文献:
[1]陈延哲,刘德英.哈佛大学学业辅导制度的设置与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78-80.
[2]李秀明.朋辈辅导在高校学业预警中的意义及实践方法[J].大学教育,2014(3):1-2.
[3]许公正.学生朋辈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