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 海丽恰姆?买买提
摘要:歧义句是指汉语中独立于特定语境之外的某些语言形式(句子或短语),其结构、内容不限于一种解释,它存在于任何语言之中。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歧义句的独特性,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所读文献资料发现,目前语言学界对于汉、维语中歧义句的对比研究相对少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歧义句的定义、成因、类型、消除歧义的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汉维语;歧义;对比
歧义句既存在于汉语中,也存在于维吾尔语中,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从语音、词汇、语法、词义几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中歧义的定义、成因、作用和消除歧义的手段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歧义的定义相同
歧义句是指汉语中独立于特定语境之外的某些语言形式(句子或短语),其结构、内容不限于一种解释,它存在于任何语言之中。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它的定义不会因为存在于某种语言中而产生差异。
二、歧义句的部分成因相同
(一)汉语与维吾尔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多义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延伸出了许多与原词义相关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有的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这就使得它与目的语中都产生了大量的歧义句。
汉语中:他走了很久。
“走”在汉语中既有“去世”的含义,也有“离开某处”的含义。
目的语中:他买了5个苹果。/他拿起了笔写字。
在目的语中“买”和“拿”均用同一个词来表示。
(二)由于口语交际中无法直接表达出标点符号而造成歧义,是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现象。
汉语中:我们十个一列。
有两种含义“我们十个/一列”或“我们/十个一列”。
目的语中:苹果多少钱?/多少苹果?
(三)结构层次不同引起歧义的现象在汉目的语中也都是存在的。
汉语中:他们五个一组
既可以理解为“他们五个/一组”,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五个一组”
目的语中:受冲击的部分单位/部分受冲击的单位
三、消除歧义的手段相同
(一)汉语与目的语中都确实存在着歧义句,而歧义的消极作用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交流、学习,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就需要利用一些手段来消除歧义,对于两种语言来说,共同的有效消歧手段就是通过语境消除歧义。
汉语中:这个文章我写不好。
通过在句子后加一句话来构建语境从而消除歧义,“这个文章我写不好”其后可以附加“还是你来写吧”,意为“你比我更适合来写”;或其后附加“你能不能帮我修改一下”,意为“我的写作能力不够”,帮助听者正确领会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目的语中:你看过了吗?
通过在句中增加宾语来构建语境从而消除歧义,“你看过海了吗?”或“你看过你的病了吗?”,帮助听者正确领会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消歧手段还有调整语序。
汉语中:下午他们小组出动。
这个句子可以将语序调整后表达为“他们小组下午出动”或“他们下午小组出动”,帮助听者正确领会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目的语中:五个老师的学生。
老师的五个学生。
可以通过调整数词的位置,从而消除歧义,确定语义。
四、歧义的作用相同
(一)歧义的消极作用:任何一种语言中,语言的形式是有限的,而人类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无穷的。以有限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一形多义”现象。而这种语言现象有的可以通过语境消除,有的却不能,剩下的这部分不能被消除的歧义句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和语言表达上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影响表达交流的准确性。例如:
汉语中:我在车上看见小磊了,你去找他回来。
這句话中由于不知道“我”在车上还是“小磊”在车上,所以对在何处可以找到小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目的语中:你去新老师宿舍楼找他。
这句话中由于“新”的修饰对象不明确,所以对于即将施事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二)歧义的积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看,由于歧义句的存在,使得人们有时不能准确表达想要说明的内容。但也正是由于歧义具有这种特殊性,人们才会利用它来提升广告的魅力,增强文艺作品的喜剧效果,帮助媒体扩大宣传效果,提升关注度等等。
汉语中:“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
这句广告语是商家为了使广告具有一定的人性化,适当利用歧义,使其既表现了本身具有的特色,又体现了歧义所带来的奇妙效果。
目的语中:
甲:灾难来了,我们村的人好害怕。
乙:孩子有什么可怕的?
甲:唉,他会夺走我们的生命的。
乙:胆小鬼。
以上的这段对话节选自一个简短的幽默小品,小品的撰写人利用了其中一个词可以通过改变重音位置引起歧义的特点,使小品的喜剧色彩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中歧义句的定义、成因、作用和消除歧义的手段等方面,笔者发现这两种属于不同语言体系的语言中存在的歧义句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歧义句的特征、可能性、成因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汉译文歧义句的特征不同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与形态发达的目的语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句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汉译文歧义句的可能性大小不同
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他主要通过虚词和词序表达结构关系,语法规则也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更大。目的语是综合性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也有相当稳定的词序和一定量的虚词,造成歧义的可能性较小。
3.汉译文歧义句的部分成因不同
(1)汉语中词汇因素产生的歧義主要包括由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而目的语中只有多义词一个会造成歧义的词汇因素。以下是汉语中存在的、目的语中不会出现的歧义句:
a.同音歧义。例如:
她有点jiaoqi(娇气/骄气)
b.同形词异义。例如:
我要去摘红花。
“红花”既可以理解为“红色的花”,又可以理解为中药。
(2)翻译中语法歧义没有汉语中表现的那么明显。以下是汉语中存在、而在目的语中基本通过附加一些词缀、词语或其他手段消除的歧义句:
a.词的功能类型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如:
这篇稿子你给我看看。
当“给”作动词时,“看”的主体是“我”;当“给”作介词时,“看”的主体是“你”。
b.词和语素同形引起的歧义。例如:
烧/水壶
烧水/壶
第一种形式中的“烧”是动词,指“燃烧水壶”的意思,第二种形式中的“烧”在“烧水”中只是一个语素,而不是一个词。
c.词和短语同形引起的歧义。例如:
我要烙饼(烙饼:名词/动词)
d.结构关系不同。例如:
阅读材料(偏正/动宾)
e.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例如:
喜欢/上课的老师(动宾)
喜欢上课/的老师(偏正)
f.复句的不同切分。例如:
我跑/不过他也得跑
我跑不过他/也得跑
第一种形式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不过”是一个关联词,后一个“跑”的动作发出者是“他”。
第二种形式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后一个“跑”的动作发出者是“我”。
g.词序的偶合引起的歧义。例如:
“研究所受到的惩罚很重”这个句子可以划分两种情况:
研究/所受到的惩罚很重
研究所/受到的惩罚很重
但是目的语中也存在汉语中不存在的引起歧义的因素:固定短语。例如:
黑肚子
既可以理解为“肚子黑”,又可以理解为“没文化”。
(3)汉语中存在、目的语中不存在的引起歧义的语义因素:
a.语义指向不同引起歧义。例如:
这些书他们都看了。
“都”既可以指“书”,也可以指“他们”。
b.语义特征引起歧义。例如:
我借了一本书
“借”具有“借出”和“借入”两种不同的语义,从而产生了歧义。
c.参照系不同引起歧义。例如:
跑前五分钟
既可以理解为跑步开始之前的五分钟,也可以理解为跑步开始后的五分钟。
但是由于目的语属于黏着语,所以格词缀语义表义不明确是它不同于汉语的引起歧义的语义因素。例如:
从格表示来源时,意为“哪里的”;表示起点时,意为“从哪来”。
(4)虽然在口语歧义方面汉语与目的语存在着共同点,但是在以下几个语音因素引起的歧义只存在于汉语。而不存在于目的语:
a.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如:
跑步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跑步。
b.由语音停顿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如:
他/肚子难受
当重音落在“他”时,强调肚子难受的主体是“他”,不是“我”;党重音落在“肚子”时表示难受的主体是“肚子”,不是其他部位。
五、结语
无论是汉语还是目的语,都有自己必须遵守的语法规则,这两种属于不同语言体系的语言中存在的歧义句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造成歧义的条件、形成的歧义句也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汉语和目的语中歧义句的特点后,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歧义句,更准确地学习。因此我们对存在于两种语言中的歧义句有着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周治金.汉语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明强.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赵颖.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7(05).
[4]于晓日.现代汉语歧义句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