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力
摘要:生命意識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学作品研究中经常接触到的。唐宋时期是诗歌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诗歌里充沛着浓厚的生命主题。本文以四杰中王勃的诗歌为专题,从王勃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成因及其诗歌生命意识的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勃;生命意识;诗歌
何为生命意识?通俗来讲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即在生活里遭遇到的事物引起内心的感触。初唐四杰等人的诗歌创作在“生命”这一主题上具有典型性,这些人的成就也对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学界对王勃诗歌的评析较多,但对王勃诗歌与生命意识的研究是欠缺的。与此同时,这些学者经常将事物单一化,轻视了生命这一问题的繁杂性,没有将单个作者、单个作品中表现的生命观念置身于宽广的时空条件下去了解,这是研究王勃诗歌以及其诗歌体现的生命意识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通过研究生命意识在王勃诗歌中的体现,探讨关于王勃诗歌生命意识的成因以及其价值与意义。
一、生命意识在王勃诗歌中的体现
(一)生活诗作所蕴含的生命意识
1.建功立业的生命抉择
唐朝是一个综合国力空前强盛的王朝,国土广袤,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相对稳定的时代条件下,文人墨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政治现实生活的情怀。王勃的人生充满着曲折,如同抛物线式的人生发展轨迹,前期高昂向上,后期的政治生涯犹如跌落泥潭沼泽而深陷其中。在被皇上下令逐出沛王府之前,他对政治生活满怀激情,对人生充满期望,诗歌风格倾向于壮阔明丽、昂扬向上,展露了他积极乐观的情怀。我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勃就是一位年少才聪慧、意气风发的诗人。年少时期,他建功立业与进取的情怀尤为热切。在他创作的众多描写春色的诗歌中,流露出报效国家的热切期望。
在诗歌《送杜少府之蜀州》中,王勃在和友人分别时,通过“知己”“比邻”“歧路”“宦游”等意象的描写刻画,以一往无前的雄心壮志与友人共勉,不苟同于那些意志消沉、终日惶惶之人。诗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很好地表达王勃内心的情怀,充满着对建立功勋的豪言壮语。
2.关注百姓反映现实生活的生命情绪
王勃诗中以关注黎民百姓反映实际生活的这一类话题较多,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现实生活意义,表达了王勃对现实人生清晰的认知和对黎明苍生的关心。
体现百姓黎明艰难劳动生活的诗歌,例如在《泥溪》中,他对下层老百姓每天艰苦劳作却遭受苦难而愤愤不平,他牵马登上高山的岔道,满心愤懑,感慨而言:“泛水虽云乐,劳歌谁复知?”。前半部分通过江涛之险、山峰之危来描写古道之难,后半部分“劳歌”一词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船工、马夫等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和苦难生活的痛诉。
(二)生命诗作所蕴含的生命哲思
1.宇宙永恒、物是人非的感慨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叹是绝大多数文人墨客用来创作诗歌的一大主题。诗人王勃亦如此,如在《别薛华》一诗中:“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路途纵横,转眼云烟,这是他对一生深切的思索和对宇宙永恒的一种感叹。就好比他的诗作《滕王阁》所展现出一种对时空对永恒的慨叹,展现出一幅雄伟明丽的画卷。前四句绘画了河流激永,云雾缥缈,山雨将来时的画面,在这样波澜壮阔的美景之下,滕王阁直耸云巅,如此瑰丽,如此雄伟。“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不知不觉,物是人非,滕王阁己经没落了,遥想当年,滕王阁该是多么的繁华,现如今,歌舞闹曲早已不存。诗中以简短的吟曲与永存的长河对照,展现了无穷之空间与悠久之岁月的布景,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慨叹之情。
2.时世牵制、壮志未酬的感叹
王勃自幼生活在浓厚的书香家庭,因此对文学、政治的接触是较多的。他从小便流露出在仕途上的政治愿望,在仕途生涯的初期,他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赏识。但是好景不长,后因祸事被罢官入狱。排挤、责难都向他涌来,因此他对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烦苦之情便有了深刻的体味。比如在《重别薛华》的诗句中,他将原来的“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改成了“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澘然”。此时、此地、此景毫无壮丽豪言之胸怀,唯有惨淡的景物以及苦涩至极,难以言喻的情怀。文中感叹的不光是与朋友的难舍难分之情,也包含着对时世牵制、壮志未酬的感叹。
二、关于王勃诗歌生命意识的成因
(一)时代召唤致使王勃改革诗风从而展现出昂扬的生命意识
初唐诗歌流行“上官体”,是对六朝形式主义诗歌风格的传承,王勃以自主创作实践去革除齐梁弊端,打破宫体诗狭隘的思想、形式、内容,扩展了诗歌在题材方面的运用,并将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矫正了诗的现实风格发展之路,对唐诗的进一步成长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其诗风总体展示出壮阔明丽、雄放刚健、昂扬向上的诗歌特色。如《重别薛华》“楼台临绝岸,洲清亘长天”,不论是游历之际,又或者和友人分别,所望之物均是高耸入云之山河,雄伟辽阔之景物,王勃在自然山水中加入浓厚的志趣情怀,流露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迷恋之情。表达了王勃对雄美壮阔大好山河的追寻与渴望,体现出其诗歌壮阔明丽、高昂向上的特色,也展现了他昂扬的生命意识,为后人所称赞。
(二)诗人自身的才情与理想抱负是其诗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又一因素
王勃自幼聪明勤学,有神童之称,“道未成而受禄,”(1)在关心国家政事的同时,对于唐王朝统治者扩大领域,战役战争后带来的许多弊病,不忘直言进谏,反对唐统治者战争侵略,反对讨伐他国。他果敢陈述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刘右相发现后极度诧异,认为其是年少有为的天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勃的才情和抱负。他的创作大多表现出一种雄大广阔、积极向上的特色。
王勃生活在唐王朝的繁荣时期,在这空前强盛的土壤中生长的唐诗应该是不同凡响,与唐王朝相互匹配。王勃在变化无常的诗坛中,风雨无阻,激情昂扬,歌唱新的人生,展现人生才华,抒发人生感悟。王勃的诗歌开阔而明朗,情感真挚而感人。即便后来遭受排斥被下令驱逐,他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念,依旧对未来满怀着期望,揣着奋发向上的豪情来颂扬时代,赞美生活。这是其诗歌展现高昂生命意识的又一大因素。
三、王勃诗歌生命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一)逐渐走向成熟的哲理性人生思考
唐初诗坛仍然笼革于齐、梁的文化氛围之中。哲学上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前进动力,初唐文学尤其是诗歌文学就是处于矛盾最大化的时期。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走出的深谷泥潭的尝试中,迈出了艰难的步展,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典型意义。诗人从创作题材的开拓入手,通过描写小到个体、大到国家,祖国山河、万里江山在他的文采下跃然纸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一艰难的人生历程中王勃逐渐有了富含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二)对文学思想逐渐深入的认识与价值
唐朝时期对于文学思想的研讨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对于王勃文学思想的界定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注浊世之清流,奠后世之根基。在他的作品中,兼融前朝缘情壮丽与初唐宏伟豪放于一身,既是对前朝诗风的舍弃,又是对繁唐诗风的召唤。王勃第一个文学主张是“诗以言志”,他认为写诗就要言之有物,表现现实生活,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引下,才让人体会到真切的情感。这些带有现实主义的诗句,使诗文内容更显深沉浓厚。为诗歌的写实题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初唐诗歌文学是唐诗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以王勃为首的初唐文人对清新明快、旷达率真的生命的主题自我追寻,为盛唐诗文学的兴盛开创了优良基础。诗人们的格局更加旷远,诗歌的内容、形式、思想,从宫苑流向市郊,从楼台转向塞漠。他们的诗歌,蕴含着更多的生活感悟,上升到更高的人生、自然、社会、宇宙相统一境界。他们将单个事物的衰亡的意义建立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之上,在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中,充斥着一种旷达率真的气势。诗人王勃的诗歌创作为初唐文学融入了一股清流,拓展了诗歌创作题材的范围,在作品的生命主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大的贡献与价值。
注释:
蒋清斓.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5.
参考文献: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刘开杨.唐诗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聂文郁.王勃诗解[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5]斯蒂芬·欧文.初唐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6]葛曉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7]刘道明.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J].黄淮学刊,1989.
[8]姚敏杰.王勃诗当论[J].西北大学学报,1992.
[9]董瑞霞.浅论王勃的诗歌风格及其成因[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
[10]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