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9-07-25 02:14陈新军
系统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入路

陈新军

库车县人民医院,新疆库车 842000

三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多见的骨折类型,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及运动场中发生踝关节骨折。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承重关节之一,因此临床治疗手段极为重要。传统的干预治疗方法,后踝骨折多使用跟腱内与外侧小切口部分显露进行间接复位的方式进行,在透视镜的辅助下完成复位,使后踝复位不良的风险大大增加[1]。而后外侧入路,不仅可充分暴露患者的骨折情况,同时还可清楚的观察到患者骨折位置及韧带损伤情况,降低手术出血量且减少手术时间,并取得理想的复位固定效果[2]。该次研究为探讨后外侧入路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将2016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三踝关节骨折作为研究主体,为其中50例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固定治疗,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进行如下报道[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托样本分析法,样本数据来源:至我院接受干预治疗且取得同意及支持的三踝关节骨折患者,拟定的样本总量为100例。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将其分成对比组(n=50,常规骨折治疗)和研究组(n=50,三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固定治疗)。入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并被确诊为三踝骨折,该次研究在获得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同意及患者本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组入选患者中男29例(58.0%),女21例 (42.0%),年龄范围为18~58岁,中位数年龄为(37.2±2.4)岁;研究组入选患者中男 30 例(60.0%),女20例(40.0%),年龄范围为18~59岁,中位数年龄为(37.5±2.6)岁;对所选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发现其差异性在容错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符合研究及对比要求。

1.2 方法

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骨折手段干预,即引导三踝骨折患者取仰卧位,为其进行连续性的硬膜外麻醉,膝关节做微屈,将其小腿稍微抬高,常规手术铺巾消毒,准备止血气囊及止血带[4]。对损伤骨关节进行复位,在克氏针的辅助下进行暂时性固定。观察并确定患者的骨折位置及损伤情况,正确的选择放置钢板的位置,完成复位骨折,最后在平行于关节的位置的角度打入空心螺丝钉,完成骨折复位将湿纱布塞入,对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为研究组患者则接受三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固定治疗,引导三踝骨折患者取仰卧位,为其进行连续性的硬膜外麻醉,膝关节做微屈,将其小腿稍微抬高,常规手术铺巾消毒,准备止血气囊及止血带,于患者踝关节后侧开一个长度为9 cm的切口,做手术切口时,注意保护患者的腓肠神经及小隐动脉[5]。于跟腱与外踝之间将患者小腿部深筋膜切开,使胫骨后侧骨膜充分暴露出来,同时切开患者的骨膜,使患者的后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观察患者的骨折位置及情况,根据观察结果为其选择最合适的钢板放置位置,复位骨折块。完成关节复位后,运用克氏针对患者的外踝、后踝及内踝进行依次固定。可为后踝骨折较轻的患者选择1/31管型钢板为其进行加压固定,为后踝骨折较为严重的患者选择半螺纹及压螺钉进行固定,完成手术后记录患者软组织和创面的变化情况,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干预,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引导患者抬高患肢,同时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为其制定早期康复锻炼方案[6]。

1.3 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入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恢复用时等情况,临床效果可分成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自由运动,无痛感),良(患者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受到限制,进行运动时感到轻微痛感),可(患者踝关节功能得到有所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受到限制,受限在15~30°之间,日常生活中有轻微痛感),差(患者踝关节功能得到稍有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受到限制,受限大于30°,痛感明显)。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统计。以(±s)揭示计量材料(研究数据范畴内),以±揭示个体间变异程度,将t作为数据检验;使用率(%)表示研究数据中的计数资料,并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对比入选患者的治疗效果

运用Baird-Jackson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组50例入选患者中优33例 (66.0%),良13例(26.0%),可 3例(6.0%),差 1例(2.0%);对比组 50例入选患者中优 26例(52.0%),良 12例(24.0%),可8例(16.0%),差 4例(8.0%);因此可见,研究组患者取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比组(92.0%:76.0%),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0,P<0.05)。

2.2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指标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0.23±3.12)min,手术出血量(84.26±8.12)mL,住院时间(10.26±1.03)d 及骨折恢复用时 (5.02±0.6)个月均明显优于对比组的(103.31±6.9)min、(110.01±6.7)mL、(14.04±1.26)d 及(6.26±0.7)个月,数据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指标(±s)

表1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指标(±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手术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折恢复用时(个月)研究组(n=50)对比组(n=50)90.23±3.12 103.31±6.9 84.26±8.12 110.01±6.7 10.26±1.03 14.04±1.26 t值 P值4.260<0.05 7.163<0.05 5.260<0.05 5.02±0.6 6.26±0.7 3.220<0.05

3 讨论

踝部骨折是外科常见的病症,患者多受到间接暴力的影响而发生骨折,如外翻、外旋及内翻等作用,极易引发踝部骨折[7]。三踝骨折是指患者的内外及后踝关节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或骨裂现象,骨折情况较为特殊,治疗难度也较大。踝关节机体的一个重要的负重关节,若复位不好,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伤踝僵硬,且疼痛明显,行走困难,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患者痛苦甚大。同时踝部骨折多累及骨及韧带,形成合并伤,因此需要对骨折及韧带损伤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传统的切开复位固定方法,患者仰卧位及侧卧位,不能将患者三踝骨折的平面充分的暴露出来,手术难度大且手术时间长,而选择后外侧入路,不仅可充分暴露患者的骨折情况,同时还可清楚的观察到患者骨折位置及韧带损伤情况,降低手术出血量且减少手术时间,并取得理想的复位固定效果[8]。

该次研究为探讨后外侧入路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将后外侧入路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作为论述中心,将2016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至该院接受干预治疗的100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为入组患者实施传统骨折治疗及三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固定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取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比组(92.0%:76.0%),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0.23±3.12)min,手术出血量(84.26±8.12)mL,住院时间(10.26±1.03)d 及骨折恢复用时(5.02±0.6)个月均明显优于对比组的 (103.31±6.9)min、(110.01±6.7)mL、(14.04±1.26)d 及(6.26±0.7)个月,数据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结果与侯德泰,等[9]研究中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患者运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干预,取得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7%,临床效果理想,后外侧入路干预具有损伤小,固定效果佳的特点。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是临床干预治疗三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理想方法,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恢复用时及患者的主要时间,且降低患者的手术出血量,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入路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基于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的踝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