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热·吾加布都拉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已是势在必行。而文化意识的渗透,不能只是英语文化的讲解,也要兼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融入文化意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文化、进而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
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融入文化意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文化、进而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原则
众所周知,所有语言都是相应文化的承载。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点,也要引导学生对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本人认为,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意识应该有据可依地遵守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将英语所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相结合,用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和观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相关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传输,应该与所用教材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保证渗透文化意识的合适性,而不至于让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也给教师授课带来极大不便。3、循序性原则。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时,要注意结合高中学生阶段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渗透相关文化,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如此才能更好地引起高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
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学生才能更灵活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在英语教学中,词汇作为最基本的承载英语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学生提升英文水平及英文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如在学习志愿者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等语法现象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英美文化国家的志愿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知道英美国家对于志愿者的支持,知道英美国家会把参与志愿者行为作为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入学资格的重要依据,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加深对志愿者的进一步认识。
(二)认真分析教材,完善教学设计。
语言是一个民族、国家文明和文化的反映。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把语言和文化剥离开来进行学习,那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就要认真全面地分析教材内容,对英语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另外,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事先设计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小组互动法等,再把相关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科学技术的有关教学时,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纲要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外,可以酌情对航天航空等科技方面的英语知识进行讲解,自然引出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的长久,如此就可以引導学生看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将文化自信深化于心,具备客观看待中外文化差异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校园实践活动,深入渗透英语文化知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对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可以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英语知识和文化的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也可以以相关文化知识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通过具体实践,从各个方面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因故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传授外,还要找活鲤鱼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有助于锻炼学生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基于此目标,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词汇、阅读、语法等环节,有科学有效地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态度,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并自主拓宽英语文化学习范围,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培养真正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黎赛环.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策略[J]. 校园英语, 2017(48):102-103.
[2] 陈中华.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
[3] 程和.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