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韵
摘 要:本文旨在从川剧唱腔中润腔技巧“颤音”的分类及方法、特点及作用、实践及运用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梳理,为提升川剧唱腔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川剧演唱人才提供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川剧唱腔;润腔技巧;颤音;教学运用
川剧唱腔作为川剧表演中的主要部分,其独特的角色类型、多样的曲牌风格、丰富的表现技巧的综合呈现,极大地深化了川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成为川剧表演中人物塑造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润腔技巧更是丰富和提升川剧唱腔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它的合理运用能充分体现唱腔曲牌风格特征,准确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加之技巧掌握与运用难度系数的提升,更是演员唱功和水平的衡量标志。演唱中如果失去润腔技巧的支撑,唱腔就会平淡乏味,犹如一潭死水而失去艺术感染力。因此,改进学生润腔技巧自然成为川剧唱腔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以下从川剧唱腔润腔技巧“颤音”的教学实践进行分别论述。
1 “颤音”的分类及方法
“颤音”是演唱中演唱者在气息的作用下,使声音呈有规律的波浪式上下运动而发出颤动式的声音效果,又称“波音”,它是川剧润腔技巧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修饰性表现技巧之一,更是演员发声运用中修饰声音及丰富声音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1.1 颤音的分类
“颤音”大致分为慢颤音、快颤音、慢快结合颤音这3种类型。慢颤音:声音在本音与助音间慢速交替运行,使声音呈缓柔地上下颤动,一般用于平和、抒情、舒缓类情绪和意境的表现;快颤音:声音在本音与助音间快速交替运行,从而使声音呈较激昂状颤动,适用于活泼、欢快、激情奔放类情感及氛围的表达与营造;慢快结合颤音:常指声音的上下颤动呈现出由缓逐渐转急的变化对比状态,常用于人物情绪变化强烈、戏剧性气氛的渲染和塑造上。
1.2 颤音的方法
“颤音”的发声方法为:首先使声音发出稳定后,在喉头放松、气息叹气作用下,声带、口鼻腔共鸣共同发音并带动声音呈现出有规律波浪式上下颤动的效果,其发声过程可分解为吸气、叹气、发音、颤动这4个步骤。“吸气”:鼻腔自然吸进到横膈膜处,并控制住气息。“叹气”:用感叹式呼出方式出气,并必须做到喉头自然松弛。“发音”:强调用口鼻腔共鸣作用下的高位置假声进行发音。“颤动”:声音稳定而松弛下的有规律上下颤动。在正常的“颤音”发声过程中,以上4个步骤呈自然结合、同步配合进行而发出声音。
2 “颤音”的特点及作用
“颤音”是川劇唱腔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润腔技巧之一,它以其独特鲜明、丰富多样的声音表现力而在演唱训练学习中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特点及作用:第一,在常规方式的发声运用中能使演唱基础声音柔和圆润、音色纯净、穿透力强;第二,在人物情感塑造方面,作为声音表现手段,运用它既可表现欢快的情绪,又能表达悲伤的情绪,更能巧妙地运用于人物情感和细节刻画之中;第三,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效果丰富声音的色彩,增强演唱表现中的戏曲风格。再就基础声音呈现而言,颤音的正确掌握与熟练运用,使声音“纯正甜润”而得到的自然修饰美化,与没有使用颤音的声音较为“生硬直白”而失去光泽(特殊表现处理除外)相比,直接体现出“颤音”在川剧演唱基础发声中的重要作用。
3 “颤音”的实践及运用
川剧剧目课教学实践中,因剧中人物情感刻画以及戏曲曲牌风格展现等内容与形式表现的需要,我们在唱腔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颤音”的手法处理行腔。下面从川剧“弹戏”《拷红》和“高腔”《思凡》唱腔的教学运用进行具体阐述。
3.1 颤音在《拷红》剧目实践中的运用
《拷红》主要以川剧“弹戏”为演唱形式,其唱腔具有舒展流畅、欢快喜悦的风格特点,运用十分广泛。其中,在该剧唱腔“亏了我这半天苦费唇口,才劝得老夫人回心点头,与张生报喜讯我往西厢走走,讨他的谢媒酒不醉不罢休”唱段中,剧中人红娘以机智与伶俐最终说服了老夫人答应崔、张二人的婚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更好地表达红娘此刻“兴奋与喜悦”的心情,在演唱“与张生报喜讯我往西厢走走”句中,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对“走走”的行腔加以“颤音”的润腔处理:第一个“走”字出长音,要求字头轻而清晰,声音保持平和舒缓后逐步引入慢颤音,同时延长过程中再以慢自然转快颤音的方式处理,使发声中音色更加圆润甜美,音质更加干净明亮;第二个“走”字出音同时采用快颤音,并紧接垫字“哇”转“啊”音后自由延长,再以慢转快颤音结合的方式,拖腔由弱到强,充分体现人物由喜悦至兴奋的情感力度深化。该段唱腔中通过不同颤音多种方式结合的润腔处理,既呈现出美化修饰后的良好声音效果,又使得剧中人物情绪发展得到强化,增强了情感的内在张力,宣泄出红娘在报喜路上内心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之情,使演唱达到更准确地抒发内心情感变化、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
3.2 作者名颤音在《思凡》剧目实践中的运用
《思凡》是以“高腔”曲牌为演唱形式,其演唱特点为质朴通俗、高亢激越。剧中“江头桂”是高腔的主要曲牌之一,行腔特点婉转悠扬、细腻流畅,起伏较多,多用于寂寞、苦闷、忧郁类情绪变化的表达。其唱段“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送进了庵堂出家,每日里烧香换水”中,笔者对“每日里烧香换水”唱句末尾“烧香换水”进行了相应的颤音处理。其主要方式为:“香”字以舒缓慢颤音方式行腔并收尾下行,流露出剧中人物小尼姑此刻低沉消极的情绪;“换”字音调起伏向上,归韵后稍快颤音的运用,哀怨之气油然而生;“水”字采用慢颤音下行稍作停顿换气,哭腔出音后慢颤音延长渐弱后收音,那种酸楚与无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处演唱其韵味悠长的行腔处理,较好地体现了小尼姑内心那种孤独、哀怨、无奈与埋怨的情绪,准确地表达了此时此刻剧中人物的特定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作为一名戏曲表演专业教师,只有重视川剧教学理论研究,强化教研成果梳理及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践与训练方向更加明确,训练方法更为系统和规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川剧唱腔演唱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艺术表现能力的锤炼与提升,最终使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更好地为刻画人物和塑造角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