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共870户,户籍人口3156人,党员127名,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2018年村集体年经济收入38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该村先后荣获亚太(低碳)农业奖、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单位、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等称号。
经验做法
20世纪60年代,河横村党支部带领河横人,以“一双铁手改天地”的拼搏精神,将老沤田改造成丰产方,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如今,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村党委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运用到农业生产,翻开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
4月上旬,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村党委书记张成龙正在农业园区物联网指挥中心查看园区情况,大屏上显示着田间生产区实时监控。在操作手臂的指引下,可以实现360度全景观测和拉近观测。该中心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内设监控室、蜂鸟驿站、农产品检测室、电教室、张洪程院士工作站等功能室,能够提供技术指导等应用。这里成为河横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正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过去干农业靠的就是肯吃苦,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可视化、操作在线化、诊断远程化等智能管理,不仅使我们河横现代农业生产更加标准、精准,更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高产优产。”张成龙说。
2016年9月,张成龙被任命为河横村党委书记,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他深入思考的心头大事。为此,他带领村干部一班人到先进地区观摩,牵线高校院所,引进技术能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力支持家庭农场主运用新技术。
现在的河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农场主、企业的“好帮手”,曾经繁重的田间劳作,如今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在北农大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鸡舍的光照、温度、湿度、饲料投喂均由中央系统控制,可以按照最适宜土蛋鸡生产情况自动调节,省去了大量的人力,饲料损耗得到控制;在汉土家庭农场稻田立体种养示范区,建成了智能增氧、水质在线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质量追溯“四位一体”的养殖体系,汉土牌农产品越来越响……
在张书记的带领下,河横村智慧农业项目迅速启动,以构建现代农业物联网为依托,先后引进了大田智慧管理系统,布置1000多亩田间物联网传感设备,架设了高空 望塔,在完成硬件设施安装的基础上,村干部带头学习新技术,组织年轻农民集中学习,及时掌握物联网新设备的使用、维护知识,加快实现技术的有形有效覆盖。
在种植示范区,油菜花香令人醉。张书记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套田间物联网传感设备就是我们安插在田里的‘电子眼’,别看它个头不大,但能耐可不小,能够实时检测田间风力、水位、农药残留,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端操作,就可实现远程灌溉。如果启动一键自动模式,系统能够根据田间采集传感数据实现自动灌溉操作,水位达到下限开始灌溉,达到上限将停止灌溉,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中,有效解决过去粗放式农业生产的弊端,实现了精播、精施、精控,也有效解决了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更好地保护了河横生态自然环境,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高质量的农产品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落户,江苏新又碧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元建成万吨智能保鲜库和冷冻库,构建了快速货运网络河横绿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每年可为河横村民增收上千万元。
振兴思路
河横村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将信息技术融入高效农业、生态立体农业和旅游观光,加快了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三链深度融合,实现了“绿色经济”蝶变。同时,以产业链为基础、价值链为核心、生态链为保障,建成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河横大米、稻田种养品牌效应初显,连续多年举办“河横菜花节”“乡村旅游节”,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19万多人次,休闲观光产值达1.3亿多元,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近年来,村党委围绕里下河生态经济区、溱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智慧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设立智慧农业生产观光通道,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熟悉生态有机食品的生长过程,打响了河横有机农产品的品牌。
今年4月,第四届中国河横乡村旅游节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与过去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游客观赏生态风光提供了别样的选择。游客们可以到示范区感受立体种养,参与稻田摸鱼;观看整齐划一、高效迅捷的无人机植保;参观指挥中心,鸟瞰农业园区生产全貌;通过扫码现场购买河横大米,追溯大米生产过程,精准定位产出田亩,让游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提高了生产力,更是丰富了农业产业链,擦亮了河横生态品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我们将以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为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千亩葡萄园、国家级稻麦示范基地、生态小区中,用现代技术推动河横村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张书记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