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明,夏佩彦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500)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腹部外科常见疾病,多是由于细菌感染、血供发生障碍、阑尾管腔狭窄所引发的急性炎症[1]。患者以持续低热、恶心呕吐、转移性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点等主要临床症状,须立即采取手术治疗[2]。在围手术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可加速患者恢复进程,提高护理质量。本文旨在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间接诊的急性阑尾炎72例,按随机、均衡原则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2-68(41.57±9.16)岁,发病入院时间4-72(16.12±5.41)h,类型:单纯阑尾炎1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疽性阑尾炎1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9(40.57±9.63)岁,发病入院时间5-68(15.74±6.03)h,类型:单纯阑尾炎14例、化脓性阑尾炎10例、坏疽性阑尾炎1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作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健康宣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理干预等。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循证问题: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病情,分析急性阑尾炎发生原因以及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黏连性肠梗阻、术后出血等,提出循证问题,是循证护理实施的关键。(2)循证支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证实,通过文献检索,对相关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真实可靠的最佳证据,并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便于实施。(3)循证护理实施:①切口护理。若患者术后出现体温持续上升或下降后再升温,伤口胀痛或跳痛,切口周围红肿,则说明切口被感染。手术操作污染、营养不良等都是可能会造成切口感染的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术后切口,一旦发现红肿、触痛等情况,立即剪去缝线,扩大切口,将切口内脓液、异物清除干净,同时引流充分。②出血护理。一般在术后24 h-48 h内发生。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肝功能差、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术后出血,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失血性休克等临床症状。故护理人员须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叮嘱患者适度活动,以免用力过猛使腹内压增加,引发出血。③黏连性肠梗阻护理。手术损伤、阑尾周围脓液或卧床不运动等因素会造成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下床做适量活动,促进肠胃蠕动。对于症状较轻者,术后6 h可指导下地活动;对于症状严重者,指导其在床上做幅度较小的运动,直至病情稳定,方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详见表1。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在各类急腹症中发病率居于首位,其病情变化多端,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是本病的重要体征。一般情况下,急性阑尾炎经阑尾切除术后,均可痊愈,手术成功率较高,因此医护人员对术后的护理相对不够重视,以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为明显。加强对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机体康复。
循证护理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伴随循证医学引入的新护理观念,以护理研究作为临床诊疗依据,制定相关护理指南,将以往的一般护理行为进行了进一步改善,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会避免以直觉和经验为主,转变为理性思考,寻找科学理论依据,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丰富护士的知识。首先,护理方案实施前,护理人员需查找相关文献检索,作为理论支撑,全面掌握急性阑尾炎的有关知识,了解有效护理措施,以减少护理差错,满足患者需求,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其次,实施循证护理时,医护人员需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病情,对急性阑尾炎情况以及心理情绪进行评估,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急性阑尾炎病情的进展,对护理计划及时修正。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综上所述,在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减轻身体不适感,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优化了护理流程,提升了护理质量。